
“中醫藥不是遙遠的理論,而是能穿在身上、吃進嘴里、逛在眼前的生活本身。”
——女同事說
![]()
點贊、推薦,順便★標俺們
四舍五入做新東方精神股東!
最近,張家界七星山的“荒野求生挑戰賽”成為了全網的快樂源泉。
醫學生林北憑借他的“硬核生存技能”以及“超絕精神狀態”在一眾選手中出圈。
別人荒野求生都是滿眼疲憊,充滿了擔憂;但他好像已經和森林“融為一體”:
下雨天別人到處找庇護所,他卻爬上樹開始學猴子叫;
![]()
吃壞肚子腹瀉不止,他醫學生的血脈瞬間覺醒,用燒紅的泥土自制“荒野版蒙脫石散”...
![]()
圖源:微博@瀟湘晨報
實實在在地演繹了什么叫:從從容容,游刃有余。
網友連聲質疑:看來當野人也比當醫學生快樂多了!
![]()
相比諸多醫學生學到頭皮發麻的日常,有一個地方的醫學生卻快樂多了——這里的學生們翻閱古籍方劑、辨識百味草藥、練習針灸推拿,每日都在復刻“嘗百草”“煉丹藥”的傳統。
毫不夸張,這里的道路、房屋都彌漫著“仙草”味,隨處可見的中草藥,把養生氛圍直接拉滿!沒事多來逛逛,感覺多吸兩口都能延年益壽。
它就是國字頭第一批中醫藥高等學府,也是唯一一個211中醫院校,根正苗紅的中醫界“老大哥”——北京中醫藥大學。
![]()
01
從“小馬扎課堂”到全球傳醫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歷史,始于1956年國務院的一紙批復——這一年,北京中醫學院正式成立,成為新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高等中醫藥人才的院校。
![]()
1956年,國務院發文正式成立北京中醫學院等四所中醫院校,標志著新中國高等中醫藥教育由此起步
建校之初的條件遠非如今可比,學校暫借北門倉的北京中醫進修學校校舍辦學,“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正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時值第一個國家五年計劃,百廢待舉。當時,青年學生大都爭先恐后地報考工科類院校,以求加入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之中。
而中醫,可謂是當時一股冷門得不能再冷門的專業,不僅老師稀缺,連報考的學生都寥寥無幾。因此,辦學條件十分艱難。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務院仍然堅持辦學,因為中醫是中華民族醫學智慧的結晶,是不可抹去的文化傳統。
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醫大師王世民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第一屆學生,他回憶求學往昔:學生們沒有固定課桌,就抱著小馬扎坐在地上,以膝蓋為“書桌”記筆記;120多名學生擠在幾間簡陋的大房間里住宿,但沒人抱怨。
![]()
北中醫第一屆學生在簡陋的教室里上課
即便條件艱苦,學校仍在快速成長。
1958年,學校第一所附屬醫院——東直門醫院正式開診,同年還創辦了中藥制藥廠,實現了“教學、醫療、科研”三位一體的初步布局。
1960年,建校僅4年的北京中醫學院就躋身全國重點高校行列,“起步即高光”的成績,在當時的中醫藥院校中極為罕見,也就此奠定了北京中醫藥在中醫學圈“老大哥”的地位。
1962年,中醫界發生了一件改變未來的大事。秦伯未、于道濟、陳慎吾、任應秋、李重人五位知名教授,針對當時中醫教育面臨的“西醫學科沖擊、教材不統一、實踐機會不足”等問題,聯名向教育部上書提建議,這一“五老上書”事件不僅推動了全國中醫課程體系的規范化,也成為北中醫校史中極具分量的精神符號。
![]()
此后數十年,學校的發展腳步從未停歇。
1993年,北京中醫學院正式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名稱的升級背后,是學科實力、辦學規模的全面提升。
三年后,學校成功入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成為中醫藥領域率先進入這一行列的院校。
![]()
步入21世紀,學校與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并,新增了針灸推拿學、骨傷科學等優勢學科,學科版圖進一步拓寬,也為后續培養“針灸骨傷復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礎。
![]()
北京中醫藥大學新校區良鄉校區
2017年,學校的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三大核心學科同時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
2020年,學校又榮獲“全國文明校園”稱號,實現了“學術硬實力”與“校園軟實力”的同步發展。
回溯校史,從“小馬扎課堂”白手起家,到“雙一流”穩步前行,它的每一步都與新中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同頻共振。
它用近七十年的時間證明,中醫藥教育既能守得住傳統根脈,也能跟得上時代步伐,為后續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奠定了堅實的歷史根基。
02
硬核科研,讓本草煥發新活力
作為以中醫藥學為核心的全國重點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學科實力堪稱“行業標桿”,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大專業更是撐起“王牌門面”。
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中,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雙雙斬獲A+等級,這一成績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僅兩所院校達成。
![]()
三大核心學科全部入選“雙一流”建設行列,堪稱“三駕馬車”齊頭并進
除此之外,學校還擁有近50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數量位居全國中醫藥院校首位。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這也標志著北中醫的核心學科實力,邁入全國乃至世界的頂尖水平。
在學位授權方面,學校構建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養體系: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4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還有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為中醫藥人才的“深耕式培養”提供了充足空間。
不過,當人們提到“中醫”時,腦海里浮現的都是留著長胡須的老醫者,手捧竹簡給學生傳道授業,而學生們平時的學習,要么泡在圖書館里研究醫書古籍,要么在古老的木柜前,用小稱盤抓藥材……
這些場景的確存在,但現在的中醫,早已與科技深度融合,學生們不僅從古書里總結經驗,更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走在醫學前沿。不少成果既貼合臨床需求,又彰顯了中醫藥的創新力。
比如在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研究中,北京中醫藥大學王勇教授團隊從中醫“益氣溫陽活血”的經典理論出發,創新提出了“心衰解毒”的新治法,還據此研發出了中藥新藥“芪參顆粒”,很快就能為心衰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為了找到藥物里真正發揮作用的成分,團隊還首創了以斑馬魚胚胎作為模型的篩選體系,從芪參顆粒中精準找出了16種能保護心肌的中藥小分子。這項研究成果在2024年發表在了被號稱“國產第一神刊”的《Science Bulletin》上。
![]()
這也可以看出,北中醫不僅重視傳承“傳統理論”,還注重與“現代實踐”的結合。
為此,學校搭建了一系列的“古今融合”的課程。
不同于中醫傳統的師門制,學校把各大名醫“隔空”請到了校園——中醫經典智能實訓室打破了空間限制,與各大名醫合作,開展遠程門診帶教,考入北中醫,四舍五入也等于“拜入中醫名門”。
此外,傳統的中醫也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學校特創的中醫診斷虛擬仿真實訓室(又稱“中醫診斷艙”)是學生們的“最愛”。這里通過VR技術還原了不同體質患者的脈象、舌苔、面色特征,可供學生反復練習“望聞問切”。
誰說“老中醫”只能穿長衫、留胡須,也可以是“機械姬”呀!
![]()
舌面診VR本科生實訓
強大的學科與科研實力,也為學生就業筑牢了“底氣”。
校長唐志書曾提到,
“近幾年來,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的滿意度平均達98%以上,這一數據在醫藥類院校中處于領先水平。”
而從就業方向來看,超60%的本科畢業生進入衛生和社會工作行業,有許多畢業生考入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等頂尖醫療機構;還有部分畢業生選擇基層醫療崗位,或進入中藥企業從事研發、質控工作;甚至有畢業生自主創業,開辦社區中醫診所、開發中藥養生產品。
而他們也真正將“嘗百草”的所學,轉化為服務大眾健康的實際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北中醫從辦學之初就以弘揚“中國傳統”作為底色,但傳統之余,也很有“國際范兒”。
早在1957年,學校就成立了留學生辦公室,成為新中國最早接收外國留學生攻讀中醫學的高等院校,一直到今天,已為94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2萬余名中醫藥專門人才。
90年代初,學校在德國創辦魁茨汀中醫醫院,開創了中國大學在海外獨立舉辦中醫特色醫院的先例,如今這家醫院已成為歐洲中醫藥診療與教學的重要基地。
![]()
直到現在,與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合作設立我國首個海外醫學學士學位項目,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聯合開設“中醫學-生物學”雙學士學位教育,學生們既能熟練運用中醫診療技術,又具備扎實的現代生物學科研能力,很多畢業生都多拿到了跨國藥企或國際醫療機構的offer。
與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醫學院合作的中醫學碩士項目,更是首個獲得歐盟認可的中醫藥學位項目,讓中醫藥學歷在歐洲實現“官方認證”。
近年來,學校還在澳大利亞、俄羅斯、美國建立海外中醫中心,為海外中醫藥傳播提供了“北中醫方案”。
03
藏在校園每一處的“中醫智慧”
北中醫的校園生活,從課堂到角落,都透著一股“仙氣飄飄”的獨特氣質。
先從特色課程說起,這里的課不止教醫術,更教人生哲理。
治病和救人,除了掌握理論知識,更要懂得人心。
開學必聽一門課就是社交禮儀,沒有理論,全是進入社會后的高頻場景的實戰。
從正式場合的著裝搭配,到學術答辯時的言行舉止,再到會議安排的細節把控,這些社會生活里的規則,與書本中的知識一樣重要。
“禮儀是讓對方感到被尊重,這比技巧更重要。”
![]()
圖源:小紅書@雪餅
除此之外,專業課上老師還會穿插中醫里的人生哲學,比如從“陰陽平衡”講處世之道,從 “辨證施治”說看待問題要靈活,做到“學醫先學做人”。
![]()
圖源:小紅書@海綿baby
懂醫理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北中醫也把這句話貫徹到底。學校專門開設了特色課:中醫美容課、針灸課、食療課……豐富多彩,教大家用益母草護膚、用當歸護發,把“養生”實實在在融進生活里。
重要的是,這些課程講座會不定期對外開放,校外的大家,可以準備蹭課啦!
課堂之外,北中醫的校園本身也是一本活的“中醫藥圖鑒”,不僅如此,還被廣大市民稱為“遛彎圣地”。
畢竟不是哪所大學都能把“仙草”種滿校園。
北中醫的博物館就是打卡勝地之一,這里的藏品規模在全國都數一數二:2000多件醫史文物、善本醫籍,6000多份中藥標本,一進門就能聞到滿室藥香。
礦物藥展區的晶石閃著光澤,大型植物藥材區更讓人驚嘆:一人高的葛根立在角落,20多年的黨參粗壯得像小樹干,最驚艷的還要數清代“百眼柜”,圓柱形的柜子能轉動,每個藥斗都標著藥名,柜門繪著神農嘗百草的圖案,柜頂字跡記載著悠久的歷史,摸著涼涼的木面,仿佛能摸到百年前的制藥時光。
博物館之外,藥學樓南側的“百草園”更是獨一份的存在。
這里種著青蒿、益母草、桔梗、水飛薊等上百種藥用植物,連諾貝爾獎相關的青蒿都能近距離觀察。如果到這參觀碰上了拿著筆記本的同學,記得讓他講講這些“仙草”的故事。
![]()
圖源:小紅書@氣泡傷心水
校園里的建筑也透著古色古香,每棟樓的牌匾都是書法大家題寫的。
歷代中醫大師的雕塑屹立各方,路過時仿佛能感受到前輩們的治學精神,走在這樣的校園里,連腳步都忍不住放慢。
![]()
圖源:小紅書@BUCM-陳安瀾
逛累了,就去北中醫的“養生食堂”補一補。國醫堂推出的藥膳,把草本香藏進了饅頭包子里。
![]()
北中醫國醫堂的菜單
圖源:小紅書@我不是張扒皮
“只要吃飯就是最大的養生”,北中醫還有多少驚喜是我們不知道的!
有!學校還會組織“采藥活動”,帶著學生去學校專屬本草基地,一邊認草藥一邊郊游,把“嘗百草”從書本變成了實地體驗,學習和休息兩不耽誤。
![]()
圖源:小紅書@上市女總裁
這些藏在課堂、博物館、百草園、食堂里的細節,正是北中醫“仙氣飄飄”的底氣,中醫藥不是遙遠的理論,而是能穿在身上、吃進嘴里、逛在眼前的生活本身。
廣大網友羨慕:都說學醫很累,在這里學醫還會變禿嗎?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特別,在于它始終踩著“傳承”與“創新”的雙輪穩步前行。
從“小馬扎課堂”艱辛起步,到如今成為擁全球傳醫的頂尖院校,它從沒丟了中醫的根——校園里的百草園、博物館,課堂上的禮儀與哲理,都藏著對傳統的敬畏;
也沒停下創新的步——中西醫結合、中醫AI模擬診斷實驗室,把古老智慧變成現代成果。
北中醫守得住傳統、玩得轉創新、護得住學生,它不僅是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標桿,更是無數人心中“從熱愛中醫走到成就事業”的理想之地。
未來,它定會繼續帶著本草清香,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守護更多人的健康,讓中醫藥的光芒照得更遠。
參考資料:
1.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舉辦研究生新生社交禮儀專題講座
2.北京中醫藥大學:三個長學制特色專業培養中醫藥發展領軍人才
3.中國醫藥報:1956年,我成為北中醫首屆大學生

每日互動
你還聽說過哪些神奇的中草藥?
評論區告訴我8~
面對小朋友,新東方有編程、美術、機器人、科學等素質課程,也有口才、寫字、腦力、故事表演等素養課程,還有游學營地喔;
面對高中生、大學生,有留學咨詢、出國考試、大學四六級、考研、專升本、成人英語;
反正,我們提供全程體系化教育教學解決方案,只要是你想學的,我們都有(嘻~)
有需要歡迎點擊下方小程序,將有專人和您聯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