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不斷對俄羅斯施壓,引發了激烈反應,于是俄羅斯海軍的“末日核潛艇”現身。俄羅斯媒體《衛星通訊社》在2025年11月2日報道稱,俄羅斯國防部發布消息,“哈巴羅夫斯克”號核潛艇下水儀式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舉行。
![]()
俄軍末日核潛艇現身(俄媒《衛星通訊社》報道截圖)
![]()
“哈巴羅夫斯克”號核潛艇下水儀式
參加儀式的俄羅斯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說:“該艇要通過一輪海上試驗”。并強調“水下武器和機器人裝備的載體將使俄羅斯能夠成功確保海上邊界安全”。按俄羅斯的觀點,該艇是全球最長、噸位最重的核潛艇,排水量達到3萬噸,比055型大驅還大,可以發射“波塞冬”末日魚雷。
俄羅斯一直非常重視特種潛艇,走了一條與美國不一樣的技術發展道路。俄羅斯非常有創新性地研發了“波塞冬”末日魚雷,不僅采用核動力,可以實現無限航行,并能夠搭載核彈頭,可以實現巨大的打擊效果。
![]()
“哈巴羅夫斯克”號核潛艇下水,將意味著俄軍水下戰力新的提升
俄羅斯在發展“波塞冬”末日魚雷時,也發展其搭載平臺,在此之前,建造了“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代號:09852型核潛艇,與其他核潛艇不同的是,該潛艇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搭載“波塞冬”末日魚雷專用平臺,首艘“波塞冬”末日魚雷的搭載艦艇,具有令世界矚目的特殊之處。
“哈巴羅夫斯克”號核潛艇為最新一艘,可以搭載8枚“波塞冬”末日魚雷,一枚“波塞冬”末日魚雷相當于1500萬核彈頭爆炸,8枚就是一億噸當量。單純1500萬噸的當量,其爆炸威力足以毀滅大半個美國,如果一共發射6-8枚,可能給美國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
“波塞冬”成為對美反制的新的王牌
俄羅斯發展“波塞冬”末日魚雷,屬于研發一款秘密武器,一般認為,它對美國航母戰斗機擁有不小的威懾力,一旦“波塞冬”對美軍航母攻擊成功,可能決定戰局的走向。
“波塞冬”的更大的用途為打擊美國本土,也是非常給力,爆炸威力能導致海嘯爆發,只要潛伏潛行到美國沿海地區引爆后的海嘯,會瞬間造成大面積的災難。
![]()
俄軍必須要加強自己的核潛艇威懾力
俄羅斯不僅有09852型核潛艇,還有09851型,也就是“哈巴羅夫斯克”號核潛艇,其設計有點特別。首先,沒有采用885M型類似的大七葉螺旋槳,而是擁有一個巨型的泵噴推進器。二是,尾部十字尾舵和拖曳聲吶位置更接近于955A型核潛艇的尾舵結構。
美國領導的北約對俄羅斯采取極限施壓,如今已經到達極限,俄羅斯也必須采取行動,于是俄羅斯想到的新招數,使用“波塞冬”末日魚雷搭載核彈頭以破壞沿海基礎設施,成為俄羅斯第二次核反擊的最新“殺手锏”。
![]()
俄軍開拓了二次核反擊的水下打擊模式
西方早已開始擔心,“波塞冬”末日魚雷一旦發射基本上就是無法攔截的,還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從而讓俄羅斯的核導彈之外,又擁有一項可以威脅對手的核打擊手段,對北約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心理壓力。
俄羅斯不會只是展示一下,更要讓對手感覺到壓力,已把“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放在亞太方向,針對美國在東線的壓力,俄羅斯必須在遠東方向顯示自己的能力。如果放在遠東方向,攜帶著“波塞冬”末日魚雷的核潛艇深入到太平洋地區,不僅對關島、夏威夷能夠構成重大傷害,更可以對美國沿岸地區構成威脅,讓美國和日本感受到俄羅斯的戰略威懾能力。
![]()
“波塞冬”這類核魚雷,不能夠在艙室內直接發射,因此需要專門潛艇
如今隨著“哈巴羅夫斯克”號核潛艇下水,按計劃,該潛艇將開展不少于兩年的海試任務,計劃在服役之后隸屬于俄羅斯海軍第3核潛艇師,將進駐堪察加半島,與“別爾哥羅德”號組成一支特別的水下作戰力量,在東線給美日以巨大的壓力。
俄羅斯將繼續建造09852型核潛艇,計劃建造三艘該型潛艇。那么后繼2艘艇,可以放到歐洲地區,也就是放到北約家門口,這樣的部署不是一時沖動,而是要針對東西兩個戰略方向的威脅,進行均衡而展開的一種部署。
![]()
俄軍現在頻繁展示自己的核威懾戰力
俄羅斯已經或明或暗地對北約展示了核威懾力,這是無奈的選擇,誰都明白,打核戰爭沒有贏家。也因此,核武器一直被稱為“戰略威懾”,實則就是不會使用,在發射架上才是最大的價值。即便“波塞冬”末日魚雷存在一些問題,但是誰也不敢輕視其威力,這就足夠了。
美俄都在積極發展核力量,本質就是為了威懾對方,避免對方產生打核戰爭可以取勝的心思,從而避免打核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