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總聽人說“人造太陽”是人類的終極能源,可以前總卡在一個關鍵坎兒上,材料。
沒想到2025年10月底傳來的消息直接炸了鍋:中科院金屬所不僅把“卡脖子”的核心材料搞成了,還實現了量產,合肥的聚變裝置更是踩著油門往前沖。
這回,“種太陽”發電真要從科幻變成現實了?
材料破局,從卡脖子到隨便
造說句實在話,核聚變這事兒跟搭積木一個理兒,最底層的“積木”要是不行,上面堆得再高也白搭。
這個“底層積木”就是哈氏合金C276基體材料,你可以把它當成超導帶材的“硬骨頭”,超導帶材要編織出約束等離子體的“磁籠子”,全靠這基體撐著強度。
![]()
以前咱挺憋屈的,雖然在超導帶材技術上能跟國際掰手腕,但這基體材料長期得從國外買。
人家不僅賣得貴,供貨還看心情,萬一哪天斷供,整個“人造太陽”項目就得停工。
更頭疼的是,這材料要求還特別苛刻:既要純度高,又要強度大,表面還得光溜,差一點都不行。
現在可不一樣了。
中科院金屬所戎利建團隊剛宣布,已經能批量造出高純凈噸級的哈氏合金C276基帶了。
這可不是實驗室里的小樣品,是能拉到2000米長、卷成大卷隨便運的工業品,夠造好多超導帶材了。
我跟你講,這材料的指標硬得能拍桌子:碳、硫這些雜質含量比進口的還低,純凈度堪比嬰兒食品的標準。
厚度才0.046毫米,差不多是頭發絲的一半,拿在手里薄得像蟬翼,卻能隨便彎折十萬次不斷裂。
表面粗糙度小于20納米,啥概念?相當于在標準足球場上起伏不能超過一粒芝麻,光溜得能當鏡子用。
最狠的是它的強度。
在液氮的極寒環境下,抗拉強度能超過1900兆帕,1兆帕就相當于10個大氣壓,1900兆帕就是19000個大氣壓,換算下來,指甲蓋大小的一塊材料就能扛住190噸的重量,差不多是三頭成年非洲象的體重。
就算把它扔進900攝氏度的高溫里烤五分鐘,拿出來冷卻后強度還能保持在1200兆帕以上,一點不“掉鏈子”。
現在這材料已經通過了企業驗證,還跟東部超導簽了20噸的合作協議,直接用來造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
這意味著啥?意味著咱徹底擺脫了進口依賴,核心材料的供應再也不用看別人臉色,徹底攥在自己手里了。
裝置提速,BEST進入沖刺檔
你發現沒,材料一搞定,“人造太陽”的建設速度立馬就上來了。
咱們重點攻堅的BEST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最近剛完成了個大動作,核心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了。
![]()
這杜瓦底座可不是普通零件,簡直是個“超級承重板”:直徑18米、重400多噸,要撐起整個主機6700噸的重量,相當于頂起十多列高鐵。
更考驗技術的是安裝精度,落位偏差不能超過2毫米,表面水平差得控制在15毫米以內,還得在不足100毫米的縫隙里完成吊裝,簡直跟“穿針引線”一樣難。
不過咱的工程師厲害,靠5項發明專利就搞定了,平均拿專利的時間才45天。
這底座一安好,接下來就能裝磁體、真空室這些核心部件了。
按照最新計劃,BEST裝置2027年底就能建成,2030年就能實現全球首次聚變發電演示,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3年。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都確認了,到時候真能靠核聚變點亮第一盞燈。
為啥能提速這么快?關鍵就是材料能跟上了。
以前造超導磁體,得等國外的基體材料運過來,一等就是大半年。
現在國產基帶隨用隨有,生產節奏完全自己說了算,自然能搶回不少時間。
這就跟做飯一樣,食材提前備好了,開火就能下鍋,肯定比現買菜快得多。
全局領先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事兒遠不止“造個反應堆發電”那么簡單,這是全球能源話語權的爭奪戰。
現在各國都明白,誰先搞定可控核聚變,誰就握住了未來能源的“金鑰匙”。
以前歐美總覺得咱造不出高端材料,可現在咱不僅造出來了,還能量產,直接打了個翻身仗。
反觀國際上,情況可不太妙:歐盟牽頭的ITER項目,本來計劃2025年啟動,結果因為關鍵部件有缺陷、焊工資格證造假等一堆問題,硬生生推遲到2036年才有望全電流運行,預算更是從50億歐元漲到了200多億歐元。
![]()
美國那些私營企業說得挺熱鬧,宣稱能降低成本,但技術還停留在“偶爾成功一次,沒法重復”的階段,離實用差得遠。
更關鍵的是,咱的產業鏈已經串成了“一條龍”。
除了哈氏合金,新奧的“玄龍50U”裝置關鍵部件100%是國產的;中核集團建了國際領先的熱工研究臺架,專門解決聚變堆能量導出的難題。
鑫宏業還能造出抗輻射60年的核級電纜,直接供應給國際項目;就連天工國際都試產出了核聚變用的中子屏蔽材料,能擋住聚變產生的“中子炸彈”,保護設備不被燒壞。
別人造個聚變裝置,得找十幾個國家的供應商湊零件,咱們國內一個電話就能搞定所有配套,效率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這背后是近20年的技術積累,戎利建團隊不是突擊攻關,是熬了二十年才攢下的本事,加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才能兩年就突破加工難題,再快速落地量產。
這種“長期儲備+快速轉化”的能力,正是咱的底氣。
而且這材料的用處還不止于核聚變。
哈氏合金C276本來就是個“萬金油”材料,耐酸耐腐還耐高溫,在航空航天、化工、海洋工程這些高端領域都能用。
現在咱能批量造了,以后這些領域的高端材料也不用再依賴進口,等于打通了好幾個“卡脖子”環節。
這波突破哪是造個材料、建個裝置那么簡單?是咱們在搶未來能源的“入場券”。
以前靠進口看別人臉色,現在材料自己造、裝置自己建、產業鏈自己搭,2030年用上聚變電根本不是畫餅。
說白了,現在油價老漲,氣候越來越極端,核聚變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終極方案”。
誰先搞定它,誰就握了能源的話語權。
咱這步棋,走得又穩又狠,未來的能源自由,穩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