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有這樣一片沙漠,曾經是我國排名第七的沙漠。當地民謠說,吃一碗清湯掛面到碗底都是沙子,嚼在嘴里,沙子直硌牙。時至今日,原先的沙漠早就是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而且,這里的荒漠化治理還成為世界上治理沙漠的典型樣本,這片已經治理好的沙漠就是我國的庫布其沙漠。
上個月,第10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在鄂爾多斯市召開,全世界有沙漠的國家幾乎都來參會,都來我國取經,而“庫布其模式”也早已走向世界。今天咱們就來看一看,曾經的庫布其沙漠是如何一點一點變綠的。
![]()
30年治沙,治理率達40%
黃河為什么是黃顏色的?庫布其沙漠此前多年來,絕對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有效治理之前,這一地區每年流入黃河里的泥沙量超過了2700萬噸,規模之恐怖難以想象。
在沙漠的深處,有一個村子叫官井村,雖然村子的名稱里帶著一個“井”字,可是這里在以前只有風沙而沒有水。村民們回憶說。以前每到風沙最大的季節,村子里連院墻都砌不起來,因為砌起院墻的話,吹來的沙子就會堆積在院子里,不但會把院墻埋掉,甚至還會把房子也給埋掉。
![]()
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下,村子里根本沒有水澆地,全部都是旱地,平均每戶的土地規模只有兩三畝,在沒有充足地下水的情況下,村民們只能種植土豆、高粱等耐旱的農作物,勉強維持生計。
即便如此,一旦遇到大的風沙,種下的莊稼也會被沙子埋掉,甚至被風刮走。由于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村民們只能搬離村子。
![]()
直到國家開始系統治理以后,因為植被的增多,每年的風沙才變小了,地下水也漸漸涌了上來,生態環境的改善,官井村的村民又回來了。
截止到目前,整個官井村已有192戶400多人。風沙治理改善了生態環境,村民們可以大規模種植玉米,一家的收益就能超過10萬元。除了糧食種植外,當地村民還可以出售樹苗以及治沙的草方格材料,每戶年均也能夠增收至少1萬元。
![]()
官井村的情況只是庫布其沙漠經過近30年治理的一個縮影。截止到目前,沙漠的治理率已經達到40%,直接減少了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量,以前每年的規模超過了2700萬噸,如今的規模下降到400多萬噸。
環境在一步一步改善,而利用當地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既可以發展光伏發電事業,同時也能夠治理沙漠。
![]()
單體規模最大的光伏治沙基地項目
光伏治沙項目,目前已經在西北各地普及起來,而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項目就位于庫布其沙漠的腹地。這一地區的太陽能資源異常豐富,全年平均有效的光照小時數接近3200小時,這為光伏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位于內蒙古西部的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不單是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項目,能夠修復治理的沙漠面積也多達10萬畝。光是這一片地區的治理,每年就可以減少向黃河輸入泥沙200萬噸。
![]()
治理沙漠的同時還在發電,每年可以向蒙西電網供應電力至少40億千瓦時,這相當于480萬人一年的用電量。
光伏發電治沙的本質,就是上面的太陽能板接受太陽光照持續發電,而在太陽能板下面,就成為了改善植被生長的優良環境。
![]()
沙漠里除了有沙子,主要還是因為有風,而太陽能板則能夠有效阻擋風的威力,從而阻止沙塵飛揚,最終讓移動的沙丘停下腳步。太陽能板還能夠阻擋陽光對地面的直接暴曬,降低土地的溫度,減少水分蒸發,漸漸就能夠改善植被生長環境。
由此就形成了十分奇特的一面,最上面利用太陽光發電,而下面則可以進行種植。先是種植一些固沙防風的植物,待到沙土經過進一步治理之后,還可以種植農作物,在有些地區還會進行養殖,動物的糞便,也能夠有效改善沙土。
![]()
目前的鄂爾多斯市,光伏治沙形成的規模超過了1000萬千瓦,這里的沙漠面積達到了80萬畝,項目全部建成以后,可以實現的治理面積超200萬畝。
太陽能板的下面如今已經種植著多種治沙作物,既能夠發電,也能夠治沙,完全形成了立體化發展模式。這也直接帶領當地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通過產業化合作機制,大量的農牧民都經過了培訓,然后參與到了發電項目的運營之中。
![]()
這就是為什么庫布其沙漠的治理能夠形成長效機制,不是簡單的進行沙漠的治理,而是形成了農牧民參與企業投資的產業化治理體系。從整體上來看,未來的治理還要進一步向縱深推動,繼續增加綠地的面積,進一步減少流入黃河里的泥沙量。
南圍北堵,中間切割
沙漠的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按照現有的治理規劃,生態環境已經改善的地區,當地將大力發展林沙產業和生態旅游產業,而對于那些生態環境相對惡化的區域,則被劃定為禁止開發區。
![]()
對于這樣的地區,將會對本地的農牧民整體遷移,然后在當地實行退耕、禁牧等休養生息政策。從整體治理的角度來看,如今整個庫布其沙漠確立了南圍北堵,中間切割的治理方式。
具體來看,在沙漠的南部地區,下一步要盡可能多的擴大植被面積,建立起有效的生態屏障,從而徹底阻止沙漠繼續蔓延。在北部地區則會大規模建設防風防沙林,形成龐大的隔離帶,從而阻止風沙侵入黃河。
![]()
至于沙漠的中間地帶,則會根據不同的區域實行分片治理。比如有的地區有光伏項目,有的地區則在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通過這種切割治理的方式,沙漠的面積還會一步一步縮小。
截止到2023年,18000多平方公里的庫布其沙漠,有6000多平方公里都變成了綠色,整個地區的植物種類已經由原來的100多種增長到了530多種,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接下來的治理成效才會更明顯。
![]()
具體到治理層面,企業接下來的產業化投資規模會進一步鞏固,以企業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更會一步一步確立下來。
還是那句話,如果只是單純的治理,如果規模不大的話,很容易被沙漠反噬,不能夠形成體系,就不能夠遏制沙漠的進一步擴大,企業的參與正是生態經濟體系建立的關鍵。
![]()
其中的道理并不難理解,企業可以帶來投資,可以帶來以治理為主的生態產業,然后打造像沙漠旅游這樣的產品,既能夠治沙,也能夠吸引游客前來,進而通過治沙的過程創造出生態財富。
農牧民是主要的參與者
當地的農牧民是治沙的主力軍,比如第一代治沙人陳寶榮一家,三代人都在治理沙漠,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在沙漠的邊緣地帶建成了一道寬1km、長達60km的防風防沙林。
![]()
另一個治沙人王明海,曾經是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的副總裁,他自費承包了一片沙漠,經過多年的治理,最終播下了21萬畝綠洲。還有一位全國勞動模范烏日更達賴,累計在沙漠中恢復植被10萬畝。張喜旺率領的治沙隊伍,10年時間在沙漠中植樹2.5萬畝,榮獲了綠色衛士的稱號。
類似的治沙人在庫布其沙漠還有很多,正是他們構成了治理沙漠的生力軍。而從現在開始,當地農牧民的參與將會更多。因為隨著生態經濟體系的完善,治沙和防沙不再是單純的付出,有了市場化的參與,還能夠產生效益。
![]()
當地的農民可以通過出租土地或者是沙地入股等方式,為投資的企業提供土地資源,企業在治理發展的過程中,也能夠利用當地的農牧民獲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而形成的治理體系,既有光伏治沙,也有發展甘草藥業產業的模式。除此之外,還有生態旅游產業等等。隨著這些生態經濟體系的一步一步建立,到目前已經帶動超過10萬名農牧民脫貧致富,至少提供了100多萬人次的就業機會。
![]()
這就是為什么“庫布其模式”能夠逐步走向世界的緣故。從2007年開始,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就在鄂爾多斯召開。時至今日,這個國際論壇已經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各方面專家學者,以及企業代表等等,我國的治理沙漠經驗正在快速走向世界。
結語
還在201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就將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確立為生態經濟示范區。2017年,庫布其沙漠的治理更是作為成功實踐寫入了聯合國宣言,成為全球防止荒漠化的典范。
![]()
未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還會向殘存的沙漠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沖鋒。沙漠的面積還會持續縮小,形成的成功治理經驗也會繼續在全世界發揮重要作用。這不僅僅是綠色的奇跡,更是未來沙漠治理的希望。
從國內來看,目前的相關技術已經在新疆、西藏、青海等其他地方得到了成功的復制,在世界上,相關經驗也推廣到了沙特和蒙古等國。既要治沙,也要總結經驗,還要大力推動當地的生態經濟體系發展,這就是新時代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新方式。
![]()
如今,坐落在沙漠里的響沙灣5A級景區,年均接待游客的規模達到了120萬人次,每年的營業收入高達3.4億元。這也僅僅是沙漠生態經濟體系發展的一個環節,所以說,只要有發展之心,就一定能夠出創造出發展之道。
參考資料:
《庫布其模式: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中國經驗》 中國綠色時報 2025年6月23日
《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向世界傳遞綠色治沙經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23年5月22日
《庫布其沙漠的世界樣本——內蒙古努力創造防沙治沙新奇跡系列報道之三》 澎湃新聞 2023年7月14日
《從“死亡之海”到“綠色奇跡”——庫布其治沙模式走向世界》 新華網 2025年九月16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