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恐怕做夢都沒想到,這場精心策劃的“奪權”,最后竟變成了笑話。
他們原本以為能一石二鳥——既討好美國,又能掌控關鍵技術。
結果呢?不僅奪走的是個空殼,把巴西給坑慘了,自己也被“公開處刑”……
![]()
2025 年 10 月中旬的巴西圣保羅州,汽車產業園里的員工焦慮不安。
園區里 12 家國際車企的組裝線旁,工人不再像往常一樣忙碌,而是無聊的望著窗外。
因為倉庫里的核心芯片庫存,只夠撐 12 天了。
1.8 萬名工人接到了 "待命停工" 的通知,對他們來說,芯片夠不夠用,直接關系到下個月的工資袋還能不能鼓起來。
![]()
而這些芯片正是來自安世半導體,此公司在汽車行業里的地位可不一般。
對于一些汽車行業來說根本就無法代替,不是其他廠家芯片質量不行,而是安世的二極管和晶體管跟這些汽車的電子系統太匹配了。
從穩定性到適配度都是行業里獨一份的,每條生產線一天要消耗2000枚這樣的芯片,少了它,再先進的組裝線也只能停擺。
而這些讓全球車企犯愁的小芯片,背后正藏著一場橫跨多國的控制權大戰。
![]()
安世半導體這家公司,說起來還有點傳奇色彩。
它最早是飛利浦的半導體部門,后來幾經轉手,2019 年被中國的聞泰科技花 340 億元全資收購,才算真正煥發新生。
現在的安世,早就形成了一套全球化的運作模式。
![]()
荷蘭埃因霍溫的研發中心專門搞技術創新,新的芯片設計方案從這里誕生,而真正的生產大頭,卻在中國的東莞和上海工廠。
這里承擔了全球 80% 的產能,每秒就能產出 3000 顆芯片,一年下來能造 700 億顆,相當于全球每輛新車上,都可能裝著幾顆來自中國工廠的安世芯片。
![]()
特斯拉 Model 3 的車燈明暗調節,寶馬 X5 的門鎖控制系統,都離不開安世的芯片。
全球排名前 20 的車企里,18 家都是它的長期客戶,常年拿著訂單排隊等貨。
![]()
被聞泰收購后,安世的研發投入一下子漲了 150%,新拿了 980 項全球專利,連續三年都是聞泰科技的 "利潤奶牛",單季度凈利潤最高能達到 6.8 億元,日子過得相當滋潤。
可這個好日子,被 2025 年 9 月美國出臺的 "穿透規則" 打破了。
![]()
這個規則說白了就是,中資控股超過 50% 的科技企業,得換掉核心管理層。
安世作為聞泰 100% 控股的子公司,自然被盯上了。
誰承想,美國剛出臺規則,荷蘭就緊跟著動了手。
9 月 30 日,荷蘭政府搬出了 1952 年的《商品供應法》。
![]()
一部冷戰時期的老法案,凍結了安世全球 30 家子公司的資產,其中光知識產權就值 147 億元。
10 月 7 日,荷蘭法院又裁定暫停聞泰實控人張學政在安世的董事職務,把 99% 的股權交給了外籍第三方托管。
這波操作下來,名義上荷蘭接管了安世,可他們忘了,真正能造芯片的產能,在中國手里。
10 月 16 日,矛盾徹底爆發。
![]()
荷蘭總部突然切斷了中國區的 ERP 系統權限,相當于把東莞、上海工廠的辦公系統鎖死了,連員工的薪資賬戶都給凍結了,還要求東莞工廠停止給非歐美客戶供貨。
這一下,中國工廠的運營瞬間被逼到了墻角。
但安世中國的反應速度超出了所有人預料。
![]()
接到消息兩小時內,公司就召開了全員大會,明確告訴大家工資不用愁,由聞泰科技直接發放。
技術團隊更是連夜加班,硬是搭起了一套獨立的數據系統,把荷蘭總部切斷系統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東莞工廠的車間里,燈火通明晝夜不息。
![]()
因為系統被鎖,生產數據沒法自動記錄,車間主任帶著團隊拿著紙筆,手工記下每一批芯片的生產信息,從原材料入庫到成品出廠,一筆一劃都不含糊。
他們心里清楚,全球多少車企等著這些芯片,哪怕手忙腳亂,也不能斷了供貨。
聞泰科技這邊也沒閑著,緊急聯系了國內 23 家上游原材料商,三天三夜沒合眼,終于打通了替代物流渠道。
原本需要經過荷蘭總部協調的物流路線,現在直接從國內發往全球客戶,繞開了荷蘭的管控限制。
![]()
那些擔心斷供的核心客戶,很快就收到了來自中國工廠的芯片,懸著的心才算放了下來。
可全球汽車產業的連鎖反應,還是沒能完全避免。
歐洲這邊,沃爾沃哥德堡工廠直接發布了停產預警,大眾狼堡工廠減產 30%,數千名工人被迫縮短工時,工資也跟著打了折扣。
北美市場更慘,本田俄亥俄州工廠一停工就是一周,光產值就損失了超過 2 億美元,通用汽車不得不推遲兩款新車的上市計劃,前期投入的宣傳費用打了水漂。
![]()
這時候,巴西車企的選擇讓所有人看到了轉機。
一開始,巴西汽車制造商協會組團去了阿姆斯特丹,想跟荷蘭托管方談供貨,結果對方一口回絕,說要 "優先保障歐洲客戶"。
眼看著工廠就要徹底停工,巴西代表團沒猶豫,直接買了飛往中國的機票,10 月 28 日就出現在了東莞。
沒什么復雜的談判流程,雙方很快就簽訂了臨時供貨協議。
![]()
首批 100 萬枚芯片通過臨時物流渠道火速運抵巴西,那些停了好幾天的產線,48 小時內就重新轉了起來。
這場控制權博弈,越往后看越清楚:荷蘭托管方手里握著的股權,不過是法律層面的一張紙,真正管用的,還是實際的產能、靠譜的技術團隊和完整的供應鏈。
安世中國能扛住壓力,關鍵就是因為 80% 的產能在中國,核心技術團隊沒散,國內的供應鏈能快速響應。
![]()
這事兒也暴露了全球化的脆弱性。
以前大家都覺得,把產業鏈鋪開全球布局更安全,可一旦遇到政治因素沖擊,單一的管控模式很容易掉鏈子。
企業要想活得穩,不能只盯著股權和市場,還得構建多維度的抗風險體系,關鍵時刻能自己造血。
![]()
對此,大家怎么看呢?
參考資料: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