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日本綜藝《ケンミンショー》播出了一期“京都府民の會話術”。節(jié)目里展示京都人怎么說話:孩子太吵時,他們不會說“請安靜點”,而是笑著夸一句“真有精神啊”;客戶話太多,他們會順勢遞上茶,輕聲說“講了這么久,您一定累了吧”。一句話沒有任何鋒芒,卻能讓對方明白“差不多該停了”。日本觀眾看得哭笑不得,也終于意識到,在京都,說話不是簡單的溝通,而是一門需要練習的技術。
![]()
京都的說話方式叫“京言葉”。這個詞既指方言,也指那種曲折婉轉的交流方式。要理解它,得先理解京都這座城市。作為千年古都,京都從來是貴族、藝伎、商人混居的地方。久而久之,人和人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距離感——既溫情,又克制。那種“別直接說穿”的習慣,從宮廷延續(xù)到了市井,成了京都式優(yōu)雅的底色。
![]()
京都人的世界有很多不成文的規(guī)矩。最常被提起的是“清掃門前地”。每家除了打掃自家門口,還會順帶清掃鄰居門前三十厘米的范圍。三十厘米——不多不少,剛剛好。多了顯得越界,少了又不近人情。這三十厘米,幾乎是京都人社會關系的隱形標準:親密有界,禮數周全。
![]()
很多住在京都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清早掃地時,鄰居路過點頭致意,狗狗搖尾巴打招呼,連趕著上課的學生都會騎車經過時輕輕點頭。街巷靜靜地延伸著,一切都很有節(jié)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那三十厘米的空隙,看不見,卻一直存在。
![]()
語言上的京都,也延續(xù)著這種分寸。京都話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把“拒絕”說得像“關心”。比如店主想提醒客人聲音太大,不會說“請小聲點”,而是笑著夸一句:“您的聲音真好聽,很有穿透力。”既是贊美,又是暗示。或者,當會議拖太久,京都人會說:“講了這么久,您一定累了吧,喝口茶休息一下?”看似體貼,其實是“咱們該收尾了”的意思。京都人很少直接否定什么,他們更習慣讓對方自己悟出來。
![]()
但也不得不說,這種優(yōu)雅越來越難維持了。京都這幾年被“過度旅游”困擾,秋天紅葉季更是人滿為患。去年年底,京都一家餐飲店門口的貼紙引發(fā)了軒然大波:
英文寫著“No vacancy(客滿)”,中文寫著“不湊巧是滿座”,而最下方的日文卻寫著:“この日本語が読める方はご入店くださいませ(能看懂這句日文的客人請入內)。”
![]()
網上議論四起。有人笑說“真京都”,有人批評“太排外”。可如果換個角度去想,也能體會店主的無奈。面對大量外國游客,店員常常語言不通、溝通出錯、爭執(zhí)不斷。那句“能看懂日文者請入內”,與其說是排斥,不如說是疲憊的求救信號。它延續(xù)了京都式的傳統(tǒng):即使拒絕,也要留出體面。只是,這一次,禮貌背后的嘆息更重了些。
![]()
京都式語言的核心并不是“口是心非”,而是“不委屈自己,也不傷害他人”。但要維持這種平衡,需要極高的情緒控制力。你得隨時捕捉對方的語氣變化,揣摩意圖,再調整自己的回應。外人眼中是優(yōu)雅,其實是一種日常的高壓。很多京都人私下也承認,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得罪人,但也挺累的”。
![]()
學京都人說話,并不是學他們的腔調,而是理解他們看待關系的方式——要給別人臺階,也要給自己余地。在這個人人都講求“直接表達”的時代,京都式的慢語速提醒人:真誠和體貼并不矛盾,只是需要多一點耐心。

最終,那句“不得罪人,也會讓人累”,或許正是京都人最真實的心聲。優(yōu)雅的語言能讓尷尬化解,也能掩蓋疲憊;能維持和氣,也會讓人學會在禮貌中沉默。京都人選擇溫柔,可溫柔從來不是輕松的事。
推薦AI學日語APP:日語閃卡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