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爸爸就跟我說,飯桌見人品,你以后跟人吃飯,一定要注意下。這讓我想起,李嘉誠的餐桌文化。
![]()
李嘉誠的規矩是,無論工作多忙,每個星期一晚上,都要一家人在一起吃頓飯。
而且,李嘉誠的餐桌上,對傭人都很彬彬有禮,端湯上來的傭人,李嘉誠會連說“謝謝”。
李嘉誠的兩個兒子這么優秀,都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
聽過一句話,幸福的日子里,飯菜都是香的;不幸的日子,再美味的飯菜,也難下咽。
讓人心寒的是,有些家庭餐桌上的,糟糕氣氛和陋習!
餐桌上的三個陋習
吃飯,是家人們最容易坐在一起的時刻。你有沒有發現,吃一頓舒服的飯菜,可以讓你一身的疲憊被掃光。家人們之間談笑風生,吃什么都回味悠長。
可是,有三個陋習,卻打破了這份幸福時光。
陋習一:把餐桌當“審判臺”
古人云“餐桌不訓子”。
可是,有的家庭,一到吃飯時間就開始批評孩子:
“你看看你,飯粒掉桌子上了!”
“你瞅瞅你,筷子不會用嗎?”
“考成這樣,你還有臉吃飯嗎?”
“今天晚上刷三套卷子,刷不完別睡覺!”
![]()
有的家長,好像在飯桌上,才想起來,自己有個孩子需要教育。不管他難過不難過,餓不餓,想要想聽,一到飯點就開始念叨。
我想說的是,飯桌上的指責,表面上是“教育”,其實是冷暴力!如果碰上青春期的孩子,筷子一扔,門一摔,就進屋了!
陋習二:把餐桌當“情緒垃圾場”
還有句古話“人前不教妻”。
在網上看到一個女孩發的帖子:
“我爸媽一吃飯就愛吵架,小時候我是一邊吃飯一邊掉眼淚,現在一家人坐在一起不怎么吵了,但我會不自覺地胃疼,根本吃不下”。
![]()
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不是窮,而是明明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卻各有算盤,沒辦法好好溝通。
餐桌成為情緒的出口,互相指責的場地,飯菜再豐盛,也吃不下去啊!
陋習三:把餐桌當“自習室”
還記得你上學的“自習課”嗎?是不是每個人都只顧著寫自己的作業,一句話也不說?
有的家庭餐桌上也是如此,筷子機械地夾菜,嘴巴只負責咀嚼,甚至有的眼睛也不閑著,盯著自己的手機。
![]()
一頓飯下來,一句話沒有。每個人只盯著自己想吃的菜,想看的手機,全程一眼也不看其他人。
你可能會說,人家可能就是習慣了,不愛說。
其實,一家人最怕的不是沒時間一起吃飯,而是有機會坐一起,卻什么也不說,也不知道說什么,這才是真尷尬!
別把餐桌只當“餐桌”
餐桌是吃飯的地方,卻也是一家人放松做自己,輕松享受美食的場所。
有位朋友說,我小時候最怕晚上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飯,因為他們有時候會把工作上的怨氣,帶到飯桌上,而我卻什么都不能說。
是的,當面前的食物和耳畔的指責混在一起,孩子吃下的,就不是營養,而是不斷地自我否定。
所以,有句話說得好,決定孩子心理健康底色的,從來不是銀行十幾位數的存款,而是父母在餐桌上隨口說出的話。
![]()
有的家庭,窮得只剩下抱怨,而有的家庭雖然經濟基礎不錯,卻“精神貧瘠”,通過餐桌把“隱形傷害”一口口喂給孩子。
餐桌上有三件事兒別談論,聊了也沒什么效果:
√ 不聊工作煩惱,對面不是你老板,也不是你同事,而是家人;
√ 不聊孩子成績,你不是班主任也不是輔導老師,聊了也沒啥作用;
√ 不聊負面語言,家人是用來疼愛的,聊太多,大家心情都不好了。
那么,餐桌上聊什么?可以設置一個飯桌話題,問問孩子的感受,孩子以后想要做什么?或者一天中最開心的事情。
這種開放型的話題,哪個孩子不喜歡呢?
還有,吃飯不拿手機,不看電視。吃飯時就專心吃飯,專注餐桌上的事情,其他無關的,暫時可以放一放。
我們家娃爹喜歡看著手機吃飯,有次二寶問他:“爸爸,你吃飯也要看手機,是要給手機也吃兩口紅燒肉嗎?”
一桌人哄堂大笑,從那以后,娃爹再也沒拿著手機吃過飯了。
枕邊育兒寄語:
一日三餐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卻正是這一份份美味餐食,一次次餐桌上的美好相處時光,組成了我們每個人的不凡人生。答應我,從今天起,就重視餐桌吃飯時間,三個陋習盡早摒棄。要知道,你每天跟孩子一起吃的,不僅僅是果腹的餐食,更是你們的世界觀,你們未來的高度。哪怕做不到談笑風生,先試試,讓手機“下桌”呢?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