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臺后單方面挑起關稅戰,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當時,美國手握芯片、金融等多項王牌,氣勢如虹,試圖以“泰山壓頂”之勢迫使中國就范。可現在呢?
如今,特朗普不遠萬里赴韓出席APEC會議,但明眼人都知道,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與中國領導人完成會晤。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中美經歷五輪艱苦談判,就目前看來,這場世紀博弈的勝負天平其實已然悄然傾斜。
只能說,中國的反制,不僅讓美國看清現實,還給予“中國替代者”迎頭一擊。
(特朗普對華態度發生轉變,從過去的咄咄逼人變成說軟化和讓步)
![]()
值得一提的是,曾經咄咄逼人的特朗普,如今語氣變得異常溫和;曾經漫天要價的美國,如今也回歸現實。而這次中美元首會晤的地點選在韓國釜山,而非美國本土。這一細節背后,是中美實力對比的微妙變化。
尤其是當中國展現出“敢于掀桌子”的實力與決心時,反倒是美國開始疾呼“要保持克制”,懇求維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這種角色的根本性轉換,在本次釜山會晤前的一系列事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事實上,在很早之前,特朗普就多次公開表示期待與中國領導人會面,甚至暗示明年將會訪問中國,為更進一步的合作奠定基礎。這種公開示好,甚至連一貫的人權指責、臺海挑釁等傳統戲碼都未見上演,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當然,這種變化并非源于美方的善意,而是源于實力的重新平衡。
只不過,能讓特朗普不辭辛苦跑到韓國會面,認清形勢也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答案藏在造船廠內。
(中美博弈下,美國造船廠衰退形勢愈發嚴峻,印度企圖漁翁得利,趁機搶占全球市場份額)
![]()
我們知道,關稅大戰之下,美國農場大豆庫存堆積如山,從高科技企業到軍工企業,稀土庫存告急,這兩個曾經被特朗普視為制勝法寶的領域,如今卻成了美國最大軟肋。
比起這來,真正打醒美國的,其實是中國對韓華海洋的制裁,這讓美國意識到,若再不解決這一問題,是無法真正“讓美國造船業偉大”的。
因為這一制裁表面上針對的是韓華海洋造船企業,實則該企業業務重心早已轉向美國軍艦制造,在中國新規精準打擊下,美國不僅造船、維修船只艱難,就連美國制造、掛美國旗或美資控股超25%的船舶,都不得不每年付出大筆特別港務費。這對于造船業明顯衰退的美國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沒想到,中美博弈的白熱化,卻讓印度看到了所謂的“商機”。觀察者網報道稱,莫迪在“印度海事周”上高調宣布,計劃到2047年將印度船舶在全球貨運量中的份額從1%提升至20%。在此基礎上,印度政府還推出了一項價值約78.6億美元的扶持計劃。
莫迪自豪地宣稱:“”21世紀,印度的海事部門正以巨大速度和活力前進”,并強調印度是“戰略自主、和平和包容性增長”的象征。
(莫迪最引以為傲的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與福建艦比起來差距明顯太大)
![]()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數據顯示,早從2022年開始,中國、韓國和日本三大造船國的完成噸位,就已會占據全球超過90%的市場份額,這是印度再努力都遠遠無法企及的。
況且,最能證明造船能力的航母,印度與中國差的也不止一點半點。
就拿最讓莫迪引以為傲的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來說,其從開工前就飽受“萬國牌”爭議,之后更是經歷長達8年建造、9年舾裝和海試、以及三次下水儀式后,才宣告服役,直接成為全球海軍笑柄。
這恰恰也是讓印度對福建艦眼紅不已的原因:這艘8萬余噸的亞洲最大常規動力電磁彈射型航母,每一個前綴單拿出來都讓世界震驚一次,重要的是,其從首次海試到完成關鍵彈射海試,僅僅用了16個月!
縱觀全球格局,中國通過一系列精準、有力的反擊,已經讓美國意識到:單極霸權的時代正在落幕,而印度企圖在中美博弈下漁翁得利,從而實現“中國替代者”的跨越,只能說,想的太容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