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依靠大氣中的五行生成臟腑
人依靠大氣中的“木氣”,生成肝臟和膽腑。大自然的木氣,是太陽照到地面的熱量,先在秋天降到地下,到冬天藏在水里,再在春天從水里升上來形成的。人體內的木氣,也是這樣形成的。
肝臟和膽腑的實體都在身體右側,但肝經的作用體現在左側,膽經的作用體現在右側。必須要膽經里的相火先從右側降入身體下部的水氣中,再從下方左側升上來,肝經才能發揮作用。所以肝經生病時,要摸左手的脈象;左側腹部生病,要從肝經入手治療。肝和膽主管“筋”,有“疏通發散”的作用——其實人體每個地方都有疏通發散的作用,也就每個地方都有木氣。
人依靠大氣中的“火氣”,生成心臟和小腸腑。心和小腸主管“血液”,有“溫熱疏通”的作用——人體每個地方都有溫熱疏通的作用,也就每個地方都有火氣。
人依靠大氣中的“金氣”,生成肺臟和大腸腑。肺和大腸主管“皮膚毛發”,有“收斂”的作用——人體每個地方都有收斂的作用,也就每個地方都有金氣。
人依靠大氣中的“水氣”,生成腎臟和膀胱腑。腎和膀胱主管“骨骼”,有“封藏”的作用——人體每個地方都有封藏的作用,也就每個地方都有水氣。
人依靠大氣中的“土氣”,生成脾臟和胃腑。脾和胃主管“肌肉”,有“運化融合”的作用——人體每個地方都有運化融合的作用,也就每個地方都有土氣。
人依靠大氣中的“相火”,生成心包臟和命門腑(命門也叫三焦)。心包和命門主管“油膜”,有“燃燒發熱”的作用——人體每個地方都有燃燒發熱的作用,也就每個地方都有相火之氣。右邊腎臟里的白色油脂,就是命門的相火;心臟的心房是“心臟”本身,用油膜裹著的心尖,就是“心包臟”。“燔灼”,就是“燃燒”的意思。
臟腑的含義
胃是脾的“腑”,脾是胃的“臟”。“臟”,就是“儲藏”的意思;“腑”,就是“運化”的意思。陽氣主運化,陰氣主儲藏——儲藏的是運化產生的東西,運化的是儲藏的東西。
人依靠大自然的陽氣生成“腑”,依靠大自然的陰氣生成“臟”。腑屬陽,顏色明亮;臟屬陰,顏色暗沉。陽氣足、顏色亮,所以能運化;陰氣足、顏色暗,所以能儲藏。這就是“臟腑”二字的含義,其他臟腑的關系也和脾與胃一樣。
五行之氣異常引發的病癥
1. 肝木之氣:疏通發散不夠,會出現不出汗、尿少、大便難、腹痛、肋骨痛、女性月經推遲等病;疏通發散太過,會出現自汗、尿多、遺精、發熱、頭暈、耳鳴、女性白帶多、月經提前等病。疏通不夠,是因為水里的火氣不足;疏通太過,是因為金氣不足。
2. 肺金之氣:收斂不夠,會出現汗多、頭暈、發熱、咳嗽、氣喘、遺精、尿多、身體無力等病;收斂太過,會出現怕冷、大便難、胸悶、不出汗等病。收斂不夠,是因為木氣疏通太過;收斂太過,是因為火氣不能溫熱疏通。
3. 心火之氣:溫熱疏通不夠,會出現血脈不通、精神疲憊、嘴里沒味道、血液偏寒等病;溫熱疏通太過,會出現舌頭痛、喉嚨痛、心跳快、心煩等病。疏通不夠,是因為木氣、火氣虛弱;疏通太過,是因為中氣虛弱、金氣降不下去。
4. 腎水之氣:封藏不夠,會出現陽氣上浮、頭暈、發熱、腳腫等病,這是因為金氣收斂能力變弱、木氣疏通太過。腎水不會有“封藏太過”的病,反而腎水封藏得越好,陽氣的根基就越穩固。
5. 脾土之氣:運化融合不夠,會出現肚子脹、積食、嘔吐、腹瀉、四肢抬不起來、全身沒力氣等病,這是因為火氣、水氣虛弱。脾土沒有“運化太過”的病,只有“土氣淤積”的病——土氣淤積了,就沒法運化了。
6. 相火之氣:燃燒發熱不夠,會出現下身冷、腎臟冷、脾胃虛弱、大小便控制不住等病,這是因為相火本身的氣不足。相火沒有“燃燒太過”的病,只有“相火降不下去”的病——相火降到水里,水里有火才能生成元氣;相火降不下去,就會在身體外面燃燒發熱,外面熱得越厲害,體內的相火就越少。
五行與中氣的關系
循環運動的五行本是融合在一起、沒法拆開的,五行引發的病,都是因為循環不順暢、作用分離、不能融合導致的。上面列舉的只是部分病癥,其他病癥也能以此類推。
大氣中的五行是融合的、拆不開的,人體的五行也是如此。五行能融合,全靠“中氣”——大自然中個體的中氣在地面附近,分布在整個大自然里;人體內的中氣在胸部以下、肚臍以上,分布在整個人體內。
中氣就像“軸”,金、木、水、火四行就像“輪子”:軸轉起來,輪子才能動;輪子動起來,軸才能更靈活。軸在里面旋轉,輪子在外面升降——這就是中醫講的“生理”。中醫講的“病理”,不過是軸不轉、輪子不升降;中醫講的“醫理”,也不過是通過讓軸旋轉來帶動輪子升降,或通過讓輪子升降來帶動軸旋轉。
靠輪子帶動軸轉,叫“先天”;靠軸帶動輪子轉,叫“后天”。《易經》里的“河圖”就是用來展示先天、后天生理運動的,病理和醫理也都在其中(河圖的詳細內容見《生命宇宙篇》)。
靠輪子帶動軸,是通過升降生成中氣;靠軸帶動輪子,是通過中氣帶動升降。大氣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它的運動有固定的規律、明確的順序和各自的作用,從“各自作用”到“共同融合”,再從“共同融合”到“各自作用”——這就是循環運動的河圖,能成為大自然運行根本的原因。
五行的形成過程
太陽照到地面的熱量,經秋天金氣收斂降到土下的水里,再經水氣封藏,和水融合后升出地面,形成木氣;木氣再升,形成火氣——這就是“四象”(木、火、金、水)。四象循環運動生成中氣,中氣也叫土氣,藏在四象之中。
這樣一個五行循環運動的系統,就叫“宇宙”。“宇”是大氣循環形成的個體,“宙”是大氣循環的范圍。這個宇宙只是地球和太陽公轉之間、地面附近極小的一段空間,它是平常的、現成的、自然的、簡單的。
人的身體就是靠這個宇宙里循環運動的大氣生成的,是宇宙的“遺傳體”,所以說“人體是一個小宇宙”。
十二經名詞的說明
![]()
十二經的“經”,有“經過、通道”的意思。臟腑就像存電的瓶子,經絡就像傳電的線,也有“管道”的意思。下面是各經絡的具體說明:
1. 手太陰肺經(辛金)、手陽明大腸經(庚金):肺是陰臟,大腸是陽腑,都靠大氣中的金氣生成。“庚、辛”是用來區分金氣的陽性、陰性。肺經的金氣從下往上收斂,大腸經的金氣從上往下收斂,形成循環。“手”是指肺經從胸部走到手上,連接大腸經,主“降”;大腸經從手上走到胸部,連接肺經,主“升”。“太陰、陽明”對應太陰濕土、陽明燥金——肺經除了陰金氣,還帶著陰土氣;大腸經除了陽金氣,還帶著陽土氣。
2. 足太陽膀胱經(壬水)、足少陰腎經(癸水):腎是陰臟,膀胱是陽腑,都靠大氣中的水氣生成。“壬、癸”是用來區分水氣的陽性、陰性。膀胱經的水氣從上往下封藏,腎經的水氣從下往上封藏,形成循環。“足”是指膀胱經從頭部走到腳上,連接腎經,主“降”;腎經從腳上走到胸部,連接膀胱經,主“升”。“太陽、少陰”對應太陽寒水、少陰君火——膀胱經除了陽水氣,還帶著陽火氣;腎經除了陰水氣,還帶著陰火氣。
3. 足少陽膽經(甲木)、足厥陰肝經(乙木):肝是陰臟,膽是陽腑,都靠大氣中的木氣生成。“甲、乙”是用來區分木氣的陽性、陰性。膽經的木氣從上往下疏通,肝經的木氣從下往上疏通,形成循環。“足”是指膽經從頭部走到腳上,連接肝經,主“降”;肝經從腳上走到胸部,連接膽經,主“升”。“少陽、厥陰”對應少陽相火、厥陰風木——膽經除了陽木氣,還帶著相火之氣;肝經除了陰木氣,還帶著風木之氣。
4. 手少陰心經(丁火)、手太陽小腸經(丙火):心是陰臟,小腸是陽腑,都靠大氣中的火氣生成。“丙、丁”是用來區分火氣的陽性、陰性。心經的火氣從下往上溫熱疏通,小腸經的火氣從上往下溫熱疏通,形成循環。“手”是指心經從胸部走到手上,連接小腸經,主“降”;小腸經從手上走到頭部,連接心經,主“升”。“少陰、太陽”對應少陰君火、太陽寒水——心經除了陰火氣,還帶著陰水氣;小腸經的陽火氣,是太陽寒水封藏的大火,所以小腸經叫“太陽”。
5. 手厥陰心包經(相火)、手少陽三焦經(相火):心包是陰臟,三焦是陽腑,都靠大氣中的相火生成。“相火”有燃燒發熱的作用,心包經的相火從下往上燃燒,三焦經的相火從上往下燃燒,形成循環。“手”是指心包經從胸部走到手上,連接三焦經,主“降”;三焦經從手上走到頭部,連接心包經,主“升”。“厥陰、少陽”對應厥陰風木、少陽相火——心包經除了陰相火,還帶著陰木氣;三焦經除了陽相火,還帶著陽木氣。
6. 足陽明胃經(戊土)、足太陰脾經(己土):脾是陰臟,胃是陽腑,都靠大氣中的土氣生成。“戊、己”是用來區分土氣的陽性、陰性。胃經的土氣從上往下運化,脾經的土氣從下往上運化,形成循環。“足”是指胃經從頭部走到腳上,連接脾經,主“降”;脾經從腳上走到胸部,連接胃經,主“升”。“陽明、太陰”對應陽明燥金、太陰濕土——胃經除了陽土氣,還帶著陽金氣;脾經除了陰土氣,還帶著陰濕之氣。
記憶十二經的方法
要把十二經的圖記在心里,這是學習這本書的首要功夫。如果難記,可以先記每一經的前三個字,再記住這八句話:
- 手的三條陽經(手陽明、手少陽、手太陽),從手走到頭部;
- 足的三條陽經(足陽明、足少陽、足太陽),從頭部走到腳部;
- 手的三條陰經(手太陰、手少陰、手厥陰),從胸部走到手部;
- 足的三條陰經(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從腳部走到胸部。
先把這八句話記熟,再記各條經的細節,會更輕松。要是記不熟,整本書的內容都沒法落地。特別要注意:往年很多學校的最終考核,就是三天后默寫這張圖;自己學習的人,如果沒法督促自己默寫,就算花很多功夫,效果也會很差,實在可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