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6 日,泰國和美國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簽署稀土礦產合作備忘錄(MoU)的消息,迅速在政界、產業界和環保領域掀起廣泛討論。
財政部長艾克尼提一開口就點出了這份協議的分量,它不只是能幫泰國在和美國談關稅時多爭取些 “互惠減免”,更可能讓泰國拿到叩開全球高科技產業鏈大門的入場券。
尤其提到 MoU 能讓泰國進入美方 “附錄三談判通道”,航空、能源這些關鍵產業的企業說不定能享受到 19% 的關稅減免,甚至逐案豁免。
這聽起來確實是筆劃算的買賣,難怪有人說這稀土合作早超出了資源交易的范疇,成了泰國手里的外交和貿易雙王牌。
可話又說回來,稀土開采帶來的生態代價誰來承擔?
畢竟之前不少國家都吃過資源開發的虧,更何況稀土采礦和冶煉過程中產生的酸性廢水、重金屬污染,一直是環保團體緊盯的重點。
一邊是看得見的經濟紅利和產業升級機會,一邊是潛在的生態風險,泰國這步棋究竟是能借稀土實現跨越式發展。
![]()
美泰雙向奔赴的戰略價值與利益交換
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浪潮中,稀土成為大國爭奪的關鍵籌碼,泰國與美國的稀土合作。
正是雙方基于戰略需求的 “雙向奔赴”。對美國而言,這場合作是其供應鏈 “去風險化” 的重要落子。
長期以來,美國在稀土開采、冶煉和分離環節對中國依賴度極高,尤其是國防工業、新能源汽車與消費電子等領域,92% 的稀土加工產能依賴暗藏供應鏈斷裂風險。
隨著中國 2024 年收緊稀土出口管制,美國急需在友好國家培育替代供應源。
![]()
而泰國的加入,恰好填補了 “美日澳稀土聯盟” 在東南亞的關鍵一環,完善了 “上游供礦、中游精煉、下游直供美國產業” 的跨洋供應鏈,也成為美國印太經濟戰略的重要拼圖。
這份合作的誕生并非偶然,2025 年 10 月吉隆坡東盟峰會期間,美泰雙方敲定明確的利益交換框架。
美國為泰國棕櫚油、橡膠等傳統優勢出口品,以及航空設備這類高附加值產品提供關稅豁免,還承諾逐步降低部分商品關稅。
作為回應,泰國開放了富含鈰、鑭、釹等關鍵元素的 Chatree 稀土礦,承諾不對美出口稀土及關鍵礦產設限,并給予美方優先供應權。
![]()
對泰國來說,這份協議更是突破關稅壁壘的 “利器”。
協議為泰國打開了美方 “附錄三談判通道”,在航空、能源等特定產業,泰國企業不僅有望享受 19% 的關稅減免,部分項目還能獲得逐案豁免。
這讓此前因高關稅缺乏競爭力的泰國航空設備、清潔能源設備得以叩開美國高端市場大門。
更值得關注的是,關稅合作還延伸出附加收益,泰國同步與美國達成采購 80 架美制飛機、每年進口 54 億美元能源產品的協議。
這些合作隱性保障了美方對泰國核心產業關稅減免的長期兌現,讓這場稀土合作成為兩國經濟互動的 “粘合劑”。
![]()
泰國的升級藍圖與現實挑戰
手握 Chatree 稀土礦這一 “寶藏”,泰國并未滿足于做簡單的資源出口國,而是勾勒出一幅從 “資源驅動” 到 “創新驅動” 的產業升級藍圖。
其核心規劃,是圍繞東部經濟走廊(EEC)核心區域,打造一條貫穿北欖至羅勇的 “稀土到電池再到芯片” 產業走廊。
這條走廊絕非簡單的產業堆砌,而是要構建一套完整的產業鏈閉環。
從稀土氧化物提煉起步,延伸至永磁材料制造,再到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生產,最終嵌入半導體和電子元器件環節。
![]()
泰國希望通過這套體系,徹底擺脫傳統農業出口與汽車組裝的低端產業標簽,向高科技材料與尖端制造強國轉型。
支撐這份雄心的,是 Chatree 稀土礦的扎實家底,礦中富含的鈰、鑭、釹等元素。
恰好是永磁材料、動力電池等核心產業的關鍵原料,能為產業鏈提供穩定的上游供給,這也是泰國敢于布局高端產業的底氣所在。
一方面引入美國的稀土精煉、循環利用及 AI 應用技術,破解本土技術瓶頸。
![]()
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土工程與技術人才,為產業鏈儲備核心人力,試圖通過技術與人才的雙重積累,夯實產業升級的根基。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仍隔著重重挑戰。橫向對比東南亞鄰國,泰國的稀土產業明顯存在 “偏科” 問題 。
目前仍以開采等上游環節為主,中游提煉加工能力薄弱,而馬來西亞已具備 3.8 萬噸 / 年的稀土產量,且在本土精煉產業布局成熟。
越南更手握 2200 萬噸稀土探明儲量,區域競爭壓力撲面而來。
對泰國而言,如何快速補齊中游加工短板,在鄰國已搶占先機的情況下找到差異化發展路徑,成為實現產業藍圖必須跨越的第一道難關。
![]()
中美夾縫中:泰國的平衡術與全球博弈
在中美稀土戰略博弈的棋盤上,泰國并非被動的棋子,而是以 “等距外交” 為策略,走出了一套精妙的平衡術。
這場博弈的導火索,源于中國 2024 年收緊稀土出口管制,這一舉措直接讓美國 92% 的稀土加工產能依賴暴露風險。
促使美國加速構建 “去中國化” 的稀土供應鏈,而泰國恰好成為美國這一戰略的關鍵合作對象。
美國的布局遠不止于美泰雙邊合作,澳大利亞負責保障上游資源供應,日本提供稀土回收與高附加值生產技術,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則填補中游提煉加工的環節空白。
這套組合拳直指中國在全球稀土領域的主導地位,試圖從產業鏈各環節瓦解中國的優勢。面對這樣的地緣格局,泰國沒有選擇 “選邊站”。
![]()
一方面,它通過與美國合作獲取關稅減免、技術支持與產業升級機遇,滿足美國供應鏈多元化需求。
另一方面,泰國反復強調美泰稀土備忘錄的 “非約束性”,明確表示合作 “不針對第三方”,主動向中國釋放安撫信號。
要知道,中泰在稀土下游產業早已形成深度合作,泰國不愿因美泰合作破壞這一基礎。
這種既借助美國資源推動發展,又維護與中國傳統合作的平衡策略,讓泰國在大國夾縫中為自己爭取到了最大的戰略自主空間,將稀土資源真正轉化為外交與經濟領域的雙重話語權。
![]()
生態監管與主權保障
稀土帶來的機遇背后,潛藏著不容忽視的生態危機,而泰國早已為這場 “資源博弈” 筑起了兩道關鍵防線。
稀土開采與冶煉的過程,堪稱 “甜蜜的負擔”,礦石破碎和浸出階段會產生大量酸性廢水。
冶煉時還會釋放釷、鈾等放射性元素及砷、汞等重金屬,這些有害物質一旦處理不當,便會滲入地下水、污染土壤,通過食物鏈威脅公共健康。
此前東南亞部分國家因盲目開發稀土,陷入 “資源詛咒”,留下滿目瘡痍的生態環境,這也成為泰國必須警惕的前車之鑒。
為此,泰國第一道防線便是嚴格的生態監管。工業部長塔納功多次公開強調,任何稀土投資項目都必須嚴守泰國環境法與公共衛生標準,“沒有人可以在經濟利益的名義下破壞國土”。
這并非空泛的口號,而是泰國避免重蹈覆轍的底線,從項目立項到生產運營,全流程都需接受環保監測,確保污染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
畢竟,泰國深知,短期的經濟收益若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最終只會讓國家陷入長期的環境債務危機。
第二道防線則是對國家主權的堅定守護。為避免在合作中陷入被動,泰國從法律層面明確了備忘錄的性質。
工業部長指出其 “不具法律約束力”,泰國有權隨時退出;國務委員會秘書長進一步強調,該備忘錄僅屬 “合作意向”,并非《憲法》第 178 條界定的國際條約。
這種靈活的法律定位,為泰國預留了充足的戰略回旋空間,既保障了合作能按本國利益推進,也避免了被外部條款束縛主權,成為泰國在稀土合作中 “進退自如” 的關鍵保障。
![]()
結語
泰國的稀土博弈,是一場在機遇與風險中尋找平衡的智慧較量。
它以稀土為籌碼,撬動美國關稅壁壘、推進產業升級,又在中美夾縫中以 “等距外交” 守住戰略自主,更以生態監管與主權保障筑起防線。
這場博弈的核心,早已超越簡單的資源交易,成為泰國重塑工業格局、提升國際話語權的關鍵嘗試。
最終能否將 “工業黃金” 轉化為長久繁榮,考驗的不僅是短期的利益權衡,更是對可持續發展與國家主權的長遠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