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用了二三十年依然不粘不銹的炒鍋,你見過嗎?近日,一位浙江女子全網尋鍋的經歷,讓一款產自瑞安莘塍的“匯十方”牌不銹鋼炒鍋走紅網絡。它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傳家鍋”,成為老國貨過硬品質的代名詞,其背后,是一個家庭小廠三十年來對品質的執著堅守。
“別說用二三十年,就是用五六十年都是一樣!”當記者聯系到瑞安市莘塍富強不銹鋼制品廠負責人傅克萍時,他的這句話底氣十足。這份底氣,源自時間對產品最嚴苛的檢驗,也源自傅氏父子對“匠心”二字的共同守護。
![]()
時間撥回到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煤氣灶逐漸走入千家萬戶,輕便耐用的不銹鋼炒鍋也悄然興起,成為那個年代廚房里的“新寵”。1992年,家住莘塍董田的傅喜乾與兒子傅克萍、傅克勝敏銳地抓住商機,從家庭作坊起步,開啟了他們的創業之路。
創業之初,一切從零開始。“最開始,我們的鍋是手工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的。”傅克萍回憶道。一張平整的不銹鋼板,需要經過成百上千次的手工捶打才能成型。在機械化尚未普及的年代,兄弟倆一天下來也只能做出五六口鍋,每一道弧線、每一處打磨都凝結著他們的汗水。
父親傅喜乾則肩負起開拓市場的重任,經常帶著產品四處奔波。憑借著過硬的產品質量,他們的鍋具逐漸打開了銷路,經由瑞安的塘河水路運至溫州各地,經常供不應求。
隨著生意步入正軌,傅氏父子正式成立了瑞安市莘塍富強不銹鋼制品廠。他們引進設備,替代部分人工,不銹鋼炒鍋的月產能一度提升至五六百口。然而,規模的擴大從未動搖他們對品質的追求。
![]()
傅克萍(左一)早年間到深圳學習“取經”
在這個小廠里,大家分工明確,各展所長。只有初中學歷的傅克萍展現出對機械研發的濃厚興趣,他主動購買書籍、自學編程,潛心研究自動化設備,多次到深圳等地學習“取經”,為傳統制造注入技術活力。弟弟傅克勝則主抓生產,嚴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的品質。
他們注冊“匯十方”品牌商標,堅持使用最好的原材料,不僅追求產品的極致耐用性,還早早地關注到顏值、輕便等用戶體驗。當“匯十方”牌不銹鋼炒鍋在市場上有了一定名氣后,面對外形相似、質量參差不齊的仿品,他們又著手申請了多項專利,以法律武器保護自家的創新成果。
![]()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因為“質量太好”導致產品滯銷時,傅克萍顯得很坦然。他說,雖然因銷路不暢導致鍋具停產多年,當年申請的專利也已隨時間流逝而失效,但真正的好東西,是不會被時代遺忘的。
這場“尋鍋風波”引發的廣泛關注,不僅讓公眾看見了老國貨的獨特價值,也讓我們得以窺見傅氏父子幾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在快消品充斥市場的今天,這份樸素的匠心如何得以傳承與保護?記者將進行跟蹤報道。
對此,你怎么看
歡迎來評論區留言
來源 :天瑞地安客戶端
感謝關注甌越時刻,每天都有精彩本地資訊
▊投訴報料微信:wenzhoushike
大家還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