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手機屏幕里似乎成了負面情緒的聚集地:老年人總刷到“子女這樣不孝”,年輕人被困在“原生家庭的痛”,男人受“擇偶標準”困擾,女人被“為母則剛”定義,家長深陷“孩子當學霸”的焦慮……我們上網本來圖的是舒心減壓,卻總難逃各種“情緒裹挾”,令人越刷越累,越看越焦慮。
近日,中央網信辦出手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直指挑動群體極端對立情緒、宣揚恐慌焦慮情緒、挑起網絡暴力戾氣、過度渲染消極悲觀情緒這四類糟心事,營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
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是真實的情感流露。然而,在“流量至上”“眼球經濟”的邏輯下,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往往比正面情緒更具傳播性,容易引發情感共鳴,稍不留意便可能演變成非理性的“情緒浪潮”。
有一些賬號早已不是簡單的情緒表達,而是有意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它們把情緒當武器,把熱點當流量生意經,通過貼標簽、造對立、拉仇恨,將人性陰暗面轉化為點擊量,將社會矛盾轉化為牟利工具,將公共討論空間變成情緒角斗場。
情緒表達的源頭在個人,為何負面情緒能無序大面積蔓延?流量算法是關鍵一環。憤怒、焦慮、偏見、抬杠、起哄、謾罵等情緒更易引發互動,平臺會基于用戶喜好持續推送,形成“越看越推、越推越偏”的惡性循環,而用戶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此次專項整治不再是簡單地刪除不良信息,而是從源頭上嚴查嚴處網站平臺、賬號和MCN機構,全面排查彈幕、評論等隱蔽角落,切斷負面情緒病毒式傳播的鏈條。
除了依靠專項整治,個人也應當好情緒把關人,要培養批判性思維,對煽動性、標簽化內容不急于站隊表態;碰到惡意賬號,要直接舉報;更重要的是,不要過度沉迷手機,多回歸現實世界面對面交流。
清朗網絡空間非一日之功,取決于每個參與者的行動。我們共同守住理性底線,拒絕被情緒裹挾,讓互聯網真正回歸美好。
(來源:珠峰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