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崛起已經說了多年,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顯示,中部六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以GDP增速、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跑贏全國均線的表現,打破了“不東不西”的尷尬。這片占全國10.7%國土面積,承載25.7%人口的土地,GDP的全國比重穩步上升。
而由河南、湖北、安徽組成的“中部第一梯隊”競爭也趨白熱化。“中部第一省”之爭,河南想要坐穩,湖北發力直追,還有拿下全國汽車產量第一,且外貿表現出色的安徽也有意未來超越。
![]()
河南的基本盤,湖北的加速度,安徽想要彎道超車?
河南的特色就是穩,前三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4%,在工業大省里排名靠前,41個行業大類中有33個實現了正增長,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等五大主導產業的貢獻率超過60%。超聚變人工智能服務器的全國市占率第一,手機產量為1.3億部,居全國第二,全球最大直徑硬巖隧道掘進機等“大國重器”接連下線,“河南制造”很強,如今正向“河南創造”跨越。
新質生產力的集中爆發讓湖北的發展提速。今年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5%,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6.7%,鋰離子電池、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產量增速均超過20%。更亮眼的是,湖北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速達12.5%;出口增長30.8%,機電產品占比過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95萬億元,省會武漢的軟件、文旅等服務業帶動三產增長6.5%。
安徽是否有望實現彎道超車?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8.8%,位居中部地區首位,依托長三角一體化優勢,安徽的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重點產業深度嵌入長三角地區的產業鏈,前三季度外貿總值較河南多出830.7億元,連續兩年保持中部第一。
武漢發揮引領效應,鄭州、合肥想要差異化突圍
中部地區的省會城市競爭烈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省域實力,“武著吸”“鄭在吸”“吸得肥”,強省會戰略的堅定執行自有其意義所在。
![]()
武漢以1.8萬億元的前三季度GDP,繼續領跑中部城市,東湖高新區聚集了500余家光電子企業,光谷的研發投入占比超30%,是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之一。小米智能家電工廠、小鵬零部件基地等項目的落地,強化了“中國車谷+光谷”的雙引擎格局。
鄭州依然是靠“樞紐+制造”來鞏固自身的優勢地位。“米”字型高鐵網形成2小時經濟圈,中歐班列通達25個境外站點,航空港區帶動電子信息產業產值接近9000億。超聚變、富士康等龍頭帶動服務器、手機等產品放量,疊加宇通新能源客車的全球布局,構成了硬科技與大制造的產業底色。
合肥始終堅持要靠科創搞逆襲,作為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依托中科大的優勢,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形成突破。聯寶電子、京東方等企業支撐電子信息產業增長21%,蔚來汽車合肥基地年產突破30萬輛,“科大硅谷”集聚各類創新平臺超200個,“科技立市”的鮮明特質是其最大的底氣。
中部地區崛起,從“交通第五極”到經濟新增長極
從全局層面來看,中部地區的崛起能夠破解“南北差距”與“東西失衡”的雙重難題。但中部地區的瓶頸在于,高端產業比重偏低,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
![]()
而再落回“中部地區第一省之爭”,湖北的國企主導未完全發揮作用,安徽的縣域經濟相對薄弱,河南需破解鄭汴一體化與西部縣域發展的失衡,這些都將影響“第一省”之爭的最終走向。
目前,河南仍是中部經濟第一省,其工業基礎、市場規模與交通樞紐優勢,短期內都難以撼動。湖北的增速與增量優勢較為明顯,若保持當前的勢頭,未來數年有望實現總量的超越。安徽在開放與科創領域著力拓展,未來可能憑借長三角地區的紅利進一步縮小差距,先行追上目前的中部第三省湖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