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頓涅茨克州波克羅夫斯克(紅軍城),再度成為全球輿論的焦點。
普京要求俄軍在11月中旬拿下紅軍城,而澤連斯基披露,俄軍在該方向集結兵力多達17萬,展開了自巴赫穆特以來規模最大的攻擊。
![]()
重兵集結、激烈的巷戰傳聞以及真假難辨的前線報告,讓人不禁追問:
紅軍城那方真正占據上風?而這場戰役的勝負,又將由什么決定?
事實遠比外界的情緒更復雜。
紅軍城之戰,不僅考驗炮火與鋼鐵的碰撞,更考驗情報、后勤、社會承受力與政治意志。
換言之,決定勝負的關鍵,極可能并不在戰場本身。
![]()
一, 紅軍城,為何成為俄烏戰爭新焦點?
這座戰前人口僅約6萬的烏東小城,如今正承受著俄軍如潮水般的猛攻。
據美國“戰爭研究所”分析,俄軍已推進至米爾諾格勒東南郊區——紅軍城的重要衛星城。而烏克蘭開源情報團體則發出警告:烏軍若要遏制俄軍進一步滲透,至少需投入一個旅級作戰單位。
俄軍不惜代價,持續采用被稱為“千刀萬剮”的小股滲透戰術,在紅軍城與烏軍展開短兵相接的殘酷巷戰。
![]()
為何這座小城引發雙方如此激烈爭奪?
關鍵在于其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
首先,紅軍城地處頓涅茨克州中部,是連接俄控區與烏軍縱深防線的交通樞紐。一旦被俄軍攻占,將直接威脅克拉馬托爾斯克–斯洛維揚斯克防御體系,為俄軍在東線開啟新一輪推進創造有利條件。
其次,對烏軍而言,紅軍城是消耗俄軍主力的理想戰場。復雜的城市地形與豐富的防御縱深,讓烏軍有望通過持久防守拖垮俄軍的進攻勢頭。
第三,紅軍城之爭更是一場政治較量。
烏克蘭需要通過堅守此地向歐美盟友展示抵抗決心、維系援助信心;而俄羅斯也亟需一場關鍵勝利以提振國內軍民士氣。
因此,雙方都深知——這是一場誰也輸不起的戰斗。
烏軍總司令西爾斯基多次親臨前線,既為穩定防線,也在伺機反擊。
倘若烏軍能在此重創俄軍第51集團軍,東線戰局或將迎來重大轉機。
![]()
二, 兵力比較:17萬≠主力總攻,俄軍“拳頭”力量有限。
俄軍在俄烏戰場的總兵力約60萬,具備野戰攻堅能力者僅10–20萬,而真正能實施突破的“尖刀部隊”僅占數萬人。
其中,第51集團軍作為俄軍在頓巴斯主要突擊力量,一直承擔“攻堅型作戰”。
也就是說,紅軍城方向雖然部署17萬兵力,但承擔主攻任務的,仍是其中最具戰斗力的少數部隊。
大量人員用于火力支援、掩護與后勤。
這種“層級攻勢”可延長攻勢時間,卻削弱攻擊鋒芒。
一旦“尖刀”受挫,整個攻勢體系易陷停滯。
而烏軍則在防御體系上積累多年經驗。其在紅軍城周邊構筑多層防御區、掩體群及“無人機監控走廊”,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通過信息化優勢實現防御效率最大化。
人數劣勢與技術優勢之間的對撞,造就了當前的僵局。
![]()
三,輿論:真假難辨的戰場信息迷霧
紅軍城不僅是血肉磨坊,更是信息戰的核心節點。
俄方媒體不斷釋放“已進入城區”、“烏軍崩潰”等消息,以塑造主動進攻形象;而烏方公布的視頻與前線將領聲明,則顯示城市仍在烏方控制下,滲透部隊被廣泛擊退。
在社交媒體與戰爭宣傳交織的時代,一條影像、一次爆炸、甚至一個地名坐標,都會被迅速放大。
雙方都明白,“掌握輿論高點”,等同于在心理戰上先贏一局。
因此,“戰線壓縮”與“包圍突破”的真相,常被掩蓋信息的迷霧中。
若從情報角度推測,目前戰況應為局部接觸頻繁、攻守膠著。
俄軍已經滲透城區邊緣,但無法形成縱深控制;烏軍雖承壓,但仍穩住關鍵防區。
這意味著,紅軍城之戰仍處在“戰略相持”階段,談“失守”或“攻占”都為時尚早。
![]()
四、真正決定勝負的戰場:無人機襲俄、石油戰與后勤博弈
紅軍城之戰的走向,短期看前線,長期看體系。
它受到三重關鍵因素制約:
天氣與技術的變量:烏軍高度依賴無人機體系,一旦進入漫長陰雪季,其偵察與打擊精度將下降,俄軍趁機推進的窗口可能出現。
后勤能力與資源儲備:若俄軍無法保證精銳的持續補充,其攻勢會像巴赫穆特后期那樣陷入“進一城、損一師”的困境。
西方援助的節奏與規模:若烏克蘭在冬季前獲得充足防空與遠程火力支援,其守勢將顯著增強;反之,則可能因為補給枯竭而被迫收縮陣線。
自2024年起,烏軍開始對俄境內煉油廠、儲油設施展開密集無人機打擊,最遠深入俄境千余公里。大量重要能源設施受損,使俄國內燃料供應與軍用物流承壓。
這是一種典型的“遠程戰略削弱”——不用面對面的炮火,也能切斷對方的戰爭動脈。
相對而言,俄軍所面臨的后勤挑戰愈加復雜。
持續的高強度攻勢要求龐大彈藥與人力補給,而能源體系受創、鐵路運輸遲滯,都意味著其攻勢難以長期維持。
俄方雖暫時保有火力優勢,但戰爭持久力正在被逐步稀釋。
![]()
結論:勝負關鍵不在一城一地,而在體系
從戰術層面看,俄軍當前仍憑數量與火力保持部分主動;從戰略層面看,烏軍憑韌性、防御體系和外部支持堅守關鍵陣地。
短期內“誰占優勢”的答案或許模糊,但長期走勢越來越清晰:
若俄軍無法在短期內拿下紅軍城,則其消耗將反噬自身;
若烏軍能依靠遠程打擊削弱俄方后勤體系,則能逐步轉守為攻。
紅軍城之戰,是戰爭持久化、體系化的縮影。
它讓人看到,現代戰爭早已不是“鋼鐵與人命”的簡單較量,而是綜合國力、科技創新、情報掌控與社會心理的全面對抗。
真正的勝負,也許不會在炮火中揭曉,而在于誰能先撐過漫長的消耗,誰能讓產業鏈、能源系統與國民意志相互支撐。
紅軍城郊外,一名烏克蘭無人機操作員告訴《紐約時報》:“局勢非常艱難,因為城市的很大一部分地區已經被滲透了。他們仍在不斷增兵,逐步蠶食,試圖用他們的兵力完全滲透這座城市。”
![]()
而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宮的決策者們在11月中旬的最后期限前焦躁不安。
紅軍城仿佛成了整個俄烏戰爭的微縮景觀——表面上是坦克與大炮的較量,實際上是兩個國家、兩種體系的全方位競爭。
城墻可以被炮彈摧毀,但真正的防線,卻構筑在國家的耐力與韌性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