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記者獨家報道了上海市民錢女士,在金店“以舊換新”后46克黃金銳減21克的糟心經(jīng)歷。
報道刊出后,錢女士的經(jīng)歷引發(fā)了許多市民共鳴。不少消費者表示,他們在進行黃金飾品“以舊換新”時,也吃過類似的虧。明明理應更劃算的“以舊換新”,為何會頻頻引發(fā)消費者的不滿?為切實解決我們身邊的消費煩惱,記者特意花了一整天時間,以一名消費者的身份,逐一走訪了多個品牌金店,試圖找到困擾“以金換金”消費者的真正病因。
難點一:
計算換金成本難如心算測驗
剛進入記者此行的第一家品牌金店——周大福長寧某店,記者就迎面遇到了在金飾“以舊換新”中的頭個困擾:成本計算難。
事實上,記者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由于金店的報價方案比較復雜,不動用紙筆,記者很難在第一時間,計算出新購入的金飾中每克黃金的實際花費。
按照你的克數(shù)乘以一百,一百是每克差價的手續(xù)費,再加上一個工費,工費可能是兩千,可能是三千,工費是看款的。驗金肯定有損耗的,所以‘外金’的克重要乘一個0.98。如果金子有剩余的,剩下的金子按照回購價算,可以抵扣部分工費,回收價是887元/克,今日的掛牌價是1198元/克。”周大福的店員說。
在記者走訪的5家品牌金店中,周大福的店員是最直接了當?shù)摹K龥]有要求記者先挑款式或刻意少提某項費用。即使如此,為了計算出每克新飾品的花費,記者還是在紙上列出了如下算式。
![]()
經(jīng)過計算,記者發(fā)現(xiàn),周大福采用“以舊換新”方式置換黃金,總花費與在該店用現(xiàn)金購買金飾的總花費,二者之間實際相差不大。
很快,記者發(fā)現(xiàn),這只是個開始。類似的工作,在每家品牌金店,都要重復做一次。因為每家金店都設計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換金規(guī)則,它們各有不同,且都聲稱,自己是最劃算的。
我們是免折舊損耗的,你只需要今天按照牌價1198元換大20%以上。這樣換,你一點損耗都沒有,就是補差價,再加個工費就好了,什么折舊費、損耗費、服務費都沒有。”
老廟黃金長寧某店店員說。記者經(jīng)計算發(fā)現(xiàn),增購黃金的數(shù)量,會顯著影響新金飾的均價。
你的金飾是1054元/克,我們的金飾是1198元/克,你可以一克換一克,中間補個差價,補個工費就可以了。另外收外金(指非六福珠寶品牌的黃金飾品)的話,我們(對克重)會打個9.8折。”
六福珠寶長寧某店店員說。他們同樣聲稱,以這種形式兌換,是最為劃算的。
記者橫向比較發(fā)現(xiàn),相對易懂的“以舊換新”計算方式,實際來自錢女士此前遇到的品牌——亞一金店。該品牌長寧某店的店員告訴記者,該店的“以舊換新”兌換方式為“每克黃金額外收取25元”折舊費,飾品工費另算。
如果將所有金店的折算方式都列成算式,亞一金店無疑屬于算式長度較短的一批。即使如此,為何錢女士還是遇到了糟心的消費經(jīng)歷?這是因為金飾“以舊換新”中,還潛藏著另外的難點:難防的高工價“刺客”。
難點二:
高工價“刺客”防不勝防
記者實探發(fā)現(xiàn),比起開門見山地將換金方案一口氣說清楚,金店店員們大多更傾向于讓消費者先選擇款式,再計算價格。這樣的選款方式,很容易讓消費者,在店員的有意推薦下,糊里糊涂地選中了高工價或“一口價”款式。
在潮宏基,記者就不小心選中了一款“一口價”吊墜。
這種款式現(xiàn)在老流行了,你喜歡可以試試?”得知記者想要換金飾自己帶后,潮宏基的店員,很熱心地向記者推薦了時下流行的“時來運轉(zhuǎn)”款式,這個吊墜小巧精致,鑲嵌在金飾上的碎鉆閃閃發(fā)光,輕輕一撥還能旋轉(zhuǎn),正是當下年輕人喜歡的款式。
我們是最劃算的,我就是按照1000多元每克收的,收完之后再進行換補。像你換這個的話,就給我22克金就好了。”店員說。
聽上去,如果僅按照金飾收購價對比,沒有任何折舊費的潮宏基,可以和老廟并列為黃金收購價最高的金店。
但實際上,店員所未言明的是,她所推薦的流行款,其定價方式并非傳統(tǒng)的“黃金價值+工費”模式,而是“一口價”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金飾本身的價格,與飾品的含金量,是完全脫鉤的。
“所以飾品本身多重呢?”記者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此類“一口價”飾品并沒有關于黃金含量的標識。
在記者的持續(xù)追問下,柜員最終幫記者將這枚項墜進行了稱重。她們告訴記者,這枚項墜重量大概為“十一點幾克”,其中“鉆石沒多重”。
11克多的金飾需要22克的舊金飾才能換,按照黃金飾品回收市場價每克900元左右計算,這枚項墜中黃金的每克價格,接近了2000元。遠遠超過了金飾的平均售價。但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在商品沒有明確克重標識的情況下,想要意識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記者體驗發(fā)現(xiàn),在挑選金飾的過程中,很難完全避開高價款。除了店員會主動介紹外,由于工價的高低與飾品的精致程度正相關,消費者自主挑選的過程中,也更容易被高工價的款式吸引。在一些金店,完全拒絕高工價款或“一口價”飾品,還意味著選擇的空間會大大減少。
在潮宏基某門店,得知選中了“一口價”款吊墜后,記者曾嘗試將款式調(diào)換為常規(guī)款。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常規(guī)款吊墜要么款式“偏老一點”,要么“蠻重的”。并不合適:
你也不想挑太老的款對吧?要選就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呀。”
在六福珠寶某店,得知記者想要購買項墜后,店員特意從柜臺下方拿出了一枚可以轉(zhuǎn)動的項墜,向記者做了特別推薦:“戴上去超好看,我們以前是沒有這個款式的。”
在計算價格階段,記者發(fā)現(xiàn),六福珠寶的工費計算方式是按克標注的。常規(guī)款的金飾,每克工價大約為幾十元,但店員為記者推薦的特別款,工價則達到了每克164元。
難點三:
行業(yè)內(nèi)不流行“后悔藥”或“冷靜期”
金店花樣百出、邏輯復雜的報價方式,無疑給消費者的購物過程,增加了許多障礙。那么,如果因為沒有算明白價格,誤買了高價金飾,事后能退嗎?
令人遺憾的是,幾乎所有金店,都不提供退貨服務。只有少數(shù)金店,愿意在金飾品離柜后,提供換貨服務。在“以舊換新”交易模式下,金店在驗金過程中,對舊金飾作出的破壞性檢驗,也使得“以舊換新”成為一場“開弓沒有回頭箭”,完全沒有“后悔藥”或“冷靜期”的交易活動。
周大福、潮宏基、老廟等品牌門店店員告訴記者,如果購買金飾后還想退換,那么就只能再次遵循“以舊換新”的邏輯,將新購入的金飾,按照舊金飾收購價回收,或支付一定的折舊費、手續(xù)費等,并重新支付新金飾的工費,進行兌換。
黃金屬于貴重物品,一般貴重物品離柜了都是不退換的。畢竟金子大家都知道隨時可以做的,它就沒法保證(不被調(diào)換)。”潮宏基門店店員解釋。
他們告訴記者,黃金飾品不退貨,是這個行業(yè)的通用規(guī)則。“只能說如果你是剛帶回去就送回來,沒戴過、沒損壞、不影響我們上柜的情況下,你可以換其他的。如果你戴過,那就要收折舊費、換新品要出工費了。”亞一金店店員說。
探查報告:
莫將“以舊換新”當理財投資
所以,將金飾品“以舊換新”到底劃算不劃算?經(jīng)過測算,記者發(fā)現(xiàn),在排除高價“刺客”的情況下,相較于用現(xiàn)金買金飾,“以舊換新”實際上是有一定價格優(yōu)勢的。大多數(shù)金店“以金換金”后,到手金飾的每克價格,與這家店的當日金價掛牌價相當或略低。這等于說,“以舊換新”的消費者,至少省下了一筆工費。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將金飾“以舊換新”,其本質(zhì)是一種消費行為,而不是理財行為。換新過程中,消費者必然要為新金飾所包含的工藝、品牌溢價買單,額外支付更多的費用。金飾的回收價格顯著低于金飾的掛牌價格,是市場自發(fā)形成的交易規(guī)律。
但是,在鼓勵消費者放平心態(tài)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品牌金店確實存在利用復雜的定價規(guī)則,降低消費者知曉度的情況。金店拒絕退換的行為,降低了消費者的選擇自由度。商家對消費者判斷力的有意削弱、故意推薦高價商品等行為,實際才是“以金換金”交易中糾紛頻發(fā)的主要原因。
隨著消費者權(quán)利意識的覺醒,近年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消費行業(yè),交易模式日趨公平。從家用電器領域的“三包”制度,到最近幾年,上海地區(qū)健身行業(yè)、婚介行業(yè)開始主動擁抱“7天冷靜期”,行業(yè)的主動作為,不僅降低了投訴率,更提升了消費者在該領域的消費信心。我們期待,在黃金消費領域,也能有此類優(yōu)化舉措出現(xiàn),讓更多沉睡在妝奩中的金飾,加入流通煥新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