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石庫門的炊煙漸遠,彈街路的聲響成憶,總有一些人執著地為城市封存時光。閔行爺叔侯寶良便是這樣一位“時光記錄者”。他54歲提筆 “半路出家”如今已成為中國作協會員!10月18日起,“今日閔行”推出《侯叔時光記》,走近他筆下的上海往事與老城記憶。
作者按:
我把過往上海生活的場景用畫記錄下來,都是我們上了年紀的老人作為曾經的美好回憶。也是激勵我們不忘初心,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
這些畫片有的是我已刊登的懷舊文章插圖,也有的是我將發表文章的插圖,在此集中起來陸續給各位展示,尤為賞心悅目。

![]()
“小砵頭”甜酒釀
“小砵團,甜酒釀”,應該是小砵頭甜酒釀,怎么叫“小砵團”呢?因為以前做這種生意多數是崇明人。在居民區里兜兜轉。他們的標配是黃魚車、電喇叭、一只舊書包這“三件套”。賣酒釀還搭賣“小圓子”。
現在大家都用上清潔、方便的天然氣。早先是煤球爐。煤餅爐算第二代。
“敲煤餅”老輩人不陌生,雖說煤炭店里有買煤餅,但那時節儉人家就愿意休息天去借模子、買煤屑堆到家門口來費勁地敲,那時一百斤煤餅二元六角,十斤貳角陸分四只,精打細算的人家覺得敲一百斤煤餅好省幾毛錢也好呀。
![]()
敲煤餅
老早家里的“舊布頭”用處多,圖中這位年輕媽媽給嬰兒換尿布,就是用舊被單扯條做的,以前哪有“尿不濕”,尿臟了洗洗、曬曬再用。邊上一位婦女在用五顏六色的“舊布頭”浸了漿糊貼在板上,趁大太陽的天氣里曬,曬干后整張地揭下來,上海人叫“硬襯”,是自己做鞋少不了的輔材。現在大家不用做鞋,是不見這些東西了。
![]()
舊布的用處
以前每家都少不了棉花胎過冬的。用久了棉花會結板變硬,就不暖了,就要去彈棉花工場加工“彈棉花”,薄了加點新棉花又是一條蓬松的棉被或棉墊了。
![]()
彈棉花

作者/插圖: 侯寶良
編輯:陳怡婷
初審:趙若楠
復審:何婷婷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