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邱越)11月1日,由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細胞研究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醫工交叉轉化研究院主辦,血液系統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承辦的“2025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細胞治療及生物醫學前沿學術會議”在河北雄安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細胞與基因治療與再生醫學、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被譽為下一代醫學革命的核心引擎,也是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本次大會秉承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引領產業技術方向的使命,力爭構建協同、開放、共享的細胞治療創新生態。
![]()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為開幕式致辭。大會供圖
在主旨演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吳玉章教授形象地將人體免疫力比作樹木應對風雨的能力,“一陣風來了,有的樹被吹倒了,有的樹晃了一下又直了,有的樹則一動不動。產生不同反應的能力就是免疫力。其本質是生命自穩力,表象是機體“抗風雨”的能力。”他表示,免疫學曾幫助消滅、控制重大疾病,延長人類壽命;未來,有望在治愈腫瘤等重大非傳染性疾病上取得突破。
![]()
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吳玉章教授進行主旨演講。大會供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高紹榮教授在報告中圍繞細胞命運的表觀遺傳調控展開。他以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為例指出,受老齡化、代謝疾病高發及環境改變等因素影響,我國不孕不育患者人數與出生缺陷率較高,其中表觀遺傳修飾異常及遺傳突變引發的配子發育異常和胎兒發育缺陷,被認為是重要誘因。表觀遺傳調控如同一位無形的“指揮家”,精確地調控著基因何時、何地、以何種程度被表達,從而有序地引導著細胞命運的決定、譜系的分化與器官的形成。“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表觀修飾的有序重編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細胞的命運和有序的譜系分化,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優化,有望推動表觀調控研究應用臨床。”
![]()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高紹榮教授。大會供圖
隨后,清華大學基礎醫學院長聘教授林欣、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橋醫院)血液科主任張曦、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副院長施均分別圍繞工程化T細胞的臨床應用進展、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血液病的臨床探索、CART治療溶血性貧血進行了分享。
“我國已成為免疫學研究的先進國家之一,在基礎免疫學方面實現了與世界‘并跑’。但在臨床免疫學和生物高技術產業方面,仍需繼續追趕。要繼續推動基礎免疫學、臨床免疫學和生物高技術產業‘三棟大樓’連鎖發展,實現免疫學的快速、高效、跨越式發展。”吳玉章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