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1歲的孫阿姨像往常一樣早起鍛煉,回家后順手倒了一杯溫水,一飲而盡。剛剛喝下,孫阿姨突然感覺口腔發干,舌頭微微發燙,不禁皺起了眉頭。
不過,她的老伴老李喝完同樣的水,卻說渾身透著一絲溫熱,反倒覺得精神起來。這讓孫阿姨很困惑:為什么同樣喝口水,自己的感覺和別人如此不同?難道自己的身體出現了問題?還是所謂的“陰虛”“陽虛”在作怪?一想到這里,孫阿姨滿腦子疑問:“我到底屬于陰虛還是陽虛?喝水真的能測出來嗎?”
![]()
醫生給出的答案出乎她的意料,背后還有一套科學依據。其實,飲水后的反應,真的能幫我們初步判斷體質。你身邊有沒有像孫阿姨一樣為陰陽體質發愁的人?
日常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對“陰虛”“陽虛”這樣的說法既熟悉又陌生。去藥店問醫生,經常被問“最近怕熱還是怕冷?”“舌苔厚不厚?”可這些自測的方法往往讓人一頭霧水。
其實,現代中醫已經有較為科學的體質分類標準,還能結合西醫指標如基礎代謝率、內分泌水平、生理反應等進行分析。根據《中華中醫藥雜志》發布的最新數據,我國中老年人群中,約42.8%偏陰虛,39.6%偏陽虛,剩余為平和體質或其他類型。
![]()
那么,為什么“喝一口水”就能看到體質端倪?原理在于機體對冷熱及水分的反應差異來自本身的陰陽平衡狀況。陰虛人本身體內津液不足、易燥熱,喝水后反而感到更干,甚至口苦舌熱;陽虛人則陽氣不足、畏冷,喝完水容易出現胃寒不適、腹脹等感覺。
這些只要留意日常體驗即可初步判斷。北京協和醫院的一項對比研究顯示,“陰虛體質”受試者飲水后有明顯‘口干加重’‘咽部不適’的比例為67.1%,而“陽虛體質”受試者則有52.5%出現‘小腹冷涼’等癥狀,明顯高于平和體質人群。
堅持用喝水“小測試”判體質,時間久了其實還會發現三類典型變化。專家總結如下:
有人喝水后覺得喉嚨特別“清亮”,全身舒展,這往往與體內陰陽平衡有關,多數為“平和體質”,也是健康體質的代表。
有人一喝水立刻感覺“渾身發燙”“口干更甚”,甚至心里煩,這是典型的陰虛表現。陰虛常伴有睡眠淺、多夢、手足心熱等,若同時舌苔偏紅、脈象細數,更應警惕。
還有些人喝完水容易出現“胃里發涼”“有點腹瀉”,或總覺得“身體不暖和”,這就是陽虛的常見感受。陽虛者通常畏寒肢冷、易乏力、精神不振,在冬春之交表現更明顯。
權威數據顯示,超過68%的陰虛體質者和71%的陽虛體質者自測時表現出上述反應。當然,喝水是個簡單的參考,更準確的體質判斷還需結合問診、脈象、舌象及實驗室指標。但通過喝水觀察自己身體的“即時反饋”,正成為越來越多醫生推薦的日常體質自查新工具。
![]()
那么,發現自己是陰虛或陽虛后,怎樣調整,才能讓身體“回歸正軌”?專家建議,從這三點入手——尤其第三點常被忽略,但關鍵有效:
日常飲食有側重。陰虛者要多吃百合、銀耳、鴨肉、山藥等食物,少食辛辣油膩,避免助熱之品。陽虛者則宜選羊肉、生姜、紅棗、栗子等溫補食材,慎食冷飲生食。
生活習慣呵護體質。規律作息、不過度熬夜、不暴飲暴食,可改善陰陽失衡。陰虛人群可適當多喝溫開水、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干燥環境下。陽虛人群注意保暖、適當運動,如太極、慢走等。
心理調節同樣重要。研究表明,情緒焦慮、壓力大會加劇陰陽失調。每日花10分鐘做深呼吸、放松冥想,對平衡氣血、提升免疫大有裨益。有調查顯示,采用身心雙調法后,體質不適者相關癥狀改善率高達73.2%,遠高于普通調整。
另外,建議每半年做一次中醫體質分析或健康體檢,關注血糖、血壓、內分泌等基礎指標,與體質調理同步推進。如果無法準確判斷自己體質,切忌盲目進補,建議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辨證施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