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發生在1952年10月到11月,那時候抗美援朝戰爭已經打得挺膠著了,美軍想通過金花攻勢搶占五圣山南邊的兩個高地,597.9和537.7,就是后來大家叫的上甘嶺。
這片地方面積小,就3.7平方公里,可雙方投入的兵力火力都特別大,美軍那邊有六萬多人,三百多門炮,四十多架飛機,志愿軍是十五軍四十五師等部隊輪番上,拼了43天。
![]()
美軍扔了190多萬發炮彈,炸彈五千噸,把山頭炸矮了兩米,石頭都碎成粉末,密度比二戰還高。可志愿軍靠坑道死守住了陣地,反復搶回來59次,消滅敵軍兩萬五千多。這仗打得有名,因為志愿軍用地道戰術頂住了美軍空中炮火優勢。
二戰時候,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對付日軍地道特別愛用噴火器,比如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美軍登陸硫磺島,那島小,就21平方公里,日軍兩萬多人挖了大量地道,火山巖石做掩體,通道連著炮位。日軍不投降,死守,美軍常規炮彈炸不徹底,總有殘兵頑抗。
所以美軍用噴火器和噴火坦克,對著地道口噴高溫火焰,熱油注入,里面溫度飆升,爆炸連鎖反應,日軍燒死或窒息,損失一半兵力。類似在塞班島、沖繩島,也這樣清地道,效果好,因為地形窄,作戰距離短,美軍能推進到入口,全線壓上清除。
![]()
可上甘嶺不一樣,美軍沒大規模用噴火器對著坑道噴。不是他們沒這武器,二戰后美軍還裝備M2噴火器,射程20-40米,燃料兩加侖,用7秒。韓國戰爭中,美軍用過噴火器,但在上甘嶺沒當成主力。
上甘嶺是山地,高地陡峭,坡度大,巖石多,樹少。志愿軍從1952年3月占了五圣山,就調兩個師挖坑道,三個月挖了九千米長,四通八達,有休息區、戰斗位、排水口、通風孔。
入口藏在山脊后面,朝敵方,美軍要用噴火器,得先占入口。可山坡爬著費勁,噴火兵背20公斤裝備,行動慢,容易成靶子。美軍推進時,志愿軍從側翼或地道冒出來,難以靠近。
![]()
日軍地道巧妙,但多單層,入口暴露,火焰一噴就連鎖燒。志愿軍坑道多層多路徑,巖石加固,支護牢,就算一條通道炸毀,其他路還能繞。通風孔分散,火焰噴入熱浪散不遠,戰士能堵口或轉移。
美軍試過投毒氣彈和細菌彈,想逼人出來,可志愿軍有面具,排水系統好,水滲進就排掉。噴火器對這種復合系統效果差,美軍就算零星用,也沒法像硫磺島那樣全清。
戰術上也不同。二戰太平洋,美軍登陸后逐步推進,占入口再噴。上甘嶺是陣地戰,美軍白天炮轟,志愿軍白天躲坑道,晚上反攻。美軍夜里疲于應付,找不到固定射擊位。范弗里特是第八軍司令,原想五天拿下,結果臉腫了。
![]()
美軍轉用大炸彈,900公斤的扔,震山體,但坑道沒全毀。志愿軍補給難,運輸傷亡高,可還是堅持住。噴火器需近距,美軍機動受限,沒法部署。
國際因素也有影響。二戰時,美軍是正義方,日軍侵略者,用噴火器沒人說。可韓國戰爭,美軍被視為入侵,投毒氣細菌已挨批,聯合國會議多國譴責。再用噴火器,會加劇輿論壓力,美軍高層顧慮政策。雖沒禁,但避免額外指責。
這仗后,坑道戰術推廣全志愿軍,削弱美軍空中炮火優勢。1953年7月停戰,志愿軍回國。上甘嶺證明,劣勢火力下,靠巧妙防御能頂住強敵。美軍學到,地道戰難對付,后來越南戰爭中,對越共隧道也頭疼,用過噴火器,但沒二戰規模。
![]()
噴火器1978年美軍停產,越南后退役,現在少見,換成精確武器。可歷史看,特定場景下,這東西有獨特作用,比如清堡壘隧道。
美軍在上甘嶺沒噴火器狂噴,不是不想,是條件不允許。地形、設計、戰術、壓力加一起,志愿軍地道成銅墻鐵壁。日軍地道是拖時間,志愿軍是生命線,還能反擊。
這區別大,戰役教訓深。美軍火力猛,但沒萬能武器,適應戰場關鍵。志愿軍犧牲大,但戰略轉折,抗美援朝勝出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