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當超過七百萬民眾走上美國各大城市街頭,2700座城鎮被此起彼伏的示威活動席卷,從紐約華爾街的金融中心到洛杉磯市政廳前的廣場,從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廣場到芝加哥密歇根大道的寬闊街道,“不要國王”的吶喊響徹云霄,這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群眾行動將整個國家推入劇烈的社會震蕩之中。
作為現任總統,特朗普正面臨其執政生涯中最嚴峻的一次公眾信任危機。支持率跌至有記錄以來的最低點,這一現象的背后,究竟是某項具體政策引發的短期反彈,還是美國社會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全面爆發?
![]()
此次遍及全境的抗議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自10月1日聯邦政府因財政撥款未決陷入停擺后,矛盾層層遞進、逐步激化的必然結果。
當天起,由于國會參議院與眾議院未能在新財年開始前通過臨時支出法案,聯邦機構失去運作資金來源,美國政府再度進入“關門”狀態,這是近七年來首次重演此類政治僵局。
隨著停擺持續至第十三天,眾議院議長約翰遜公開警示,本次關閉可能打破歷史紀錄,成為美國史上最持久的一次政府停擺,其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已從行政系統外溢至教育、交通、醫療等民生核心領域。
![]()
約七十五萬名聯邦雇員被迫進入無薪休假狀態,聯邦航空管理局四萬四千名員工中有逾十一萬人無法到崗,直接導致全國航班大面積延誤與取消。
衛生與公共服務部超過三萬兩千名工作人員暫停履職,疾病預警發布、公共衛生研究等關鍵職能幾近癱瘓。
證券交易委員會超過九成人員停薪待命,僅保留三百九十三人處理緊急執法事務,數千家上市企業的合規監管出現明顯真空。
![]()
數十萬必須堅守崗位的軍人、邊境執法人員雖仍在執勤,卻得不到工資發放;依賴聯邦補助的低收入家庭和退伍軍人群體也因福利中斷而陷入經濟困境——這些現實壓力最終成為點燃全民抗議的導火索。
抗議浪潮之下,是民意結構的深刻轉變。根據一家主流民調機構于10月30日發布的最新數據,58%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認可特朗普的治國表現,僅有39%給予正面評價。
超過半數美國人認為他“無法勝任總統職責”或“執政表現極差”,凈支持率已下滑至-19個百分點,創下該民調體系在特朗普第二任期中的歷史新低。
![]()
這一趨勢并非孤立信號。蓋洛普調查顯示,共和黨內部對國家發展方向持樂觀看法的比例,已由8月的76%下降至9月的68%。
美聯社聯合全國民意研究中心的數據進一步揭示,認為美國正在走向錯誤方向的共和黨選民比例,從6月的29%飆升至9月的51%,即便是其基本盤的支持信心也在迅速流失。
公眾對當前抗議運動的態度分布更凸顯分裂:49%的受訪者表示理解并支持民眾發聲的權利,認為公民有權對政府決策表達異議。
![]()
33%的人明確反對,指責集會“擾亂公共秩序”,其余18%選擇中立或未表態。這一格局清晰表明,特朗普的施政邏輯與接近一半國民的價值取向之間已形成顯著鴻溝。
多項政策爭議疊加發酵,使原本潛藏的不滿情緒徹底浮出水面。除政府停擺造成的直接影響外,近期一系列行政舉措接連挑戰社會底線。
在高等教育方面,白宮提出削減公立大學科研經費15%的計劃,重點縮減氣候科學與基礎醫學研究領域的投入,此舉激起學術界強烈抵制,高校師生普遍擔憂此舉將削弱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
移民政策上,聯邦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近期強化了對非法移民的抓捕行動。6月在洛杉磯縣實施的“無差別突擊搜捕”中,執法人員于七個地點拘捕44名無證移民,過程中與當地居民發生肢體沖突,引發社區強烈不安。
隨后聯邦政府派遣2000名國民警衛隊進駐洛杉磯,進一步激化緊張局勢,少數族裔群體普遍感到恐懼與排斥。類似場景也在紐約上演,6月7日,約150名抗議者在曼哈頓與警方爆發對峙,反對ICE執法方式,超過二十人被逮捕。
此外,白宮對司法部施加的政治影響、政府效率部推動裁減二十萬個聯邦職位的改革方案,以及社會保障管理局裁員七千人并全面停止電話咨詢服務的決定,均成為民眾抗議的核心訴求點。這些看似分散的政策議題,最終匯聚成一股針對總統執政模式的集體反抗力量。
![]()
從歷史視角審視,本次抗議并非突發個案,而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短短任期內爆發的第三次大規模民間抵抗浪潮,每一次都映射出日益加深的社會裂痕。
首輪抗議源于“收緊移民政策”。總統就職當日即宣布南部邊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揚言驅逐數百萬非法居留者,立即招致少數族裔社群及人權組織的廣泛譴責。
第二次抗議由“教育預算削減”引發,特殊教育項目及其他民生相關資助遭到壓縮,家長與教師團體走上街頭表達憤怒。
![]()
相較前兩次,本輪抗議的訴求更具包容性與跨階層特征,涵蓋反對政府關門、保障勞動者收入、維護教育公平、捍衛移民權利以及守護民主制度等多個維度。
正如多位政治學者指出,這不再是對單一政策的局部抗議,而是對“逆全球化”與“反體制”路線的整體性質疑,深刻反映出美國社會深層的價值對立與制度焦慮。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分析預測,聯邦政府每停擺一周,將為美國經濟帶來約七十億美元的直接損失。回顧2018年底至2019年初長達三十五天的停擺,曾造成三百億美元GDP縮水。如今僵局延續,經濟代價與社會成本仍在持續攀升。
![]()
這場空前規模的民眾動員與總統支持率的斷崖式下跌,本質上是美國社會內部利益格局與價值認同分歧的集中釋放。特朗普政府一貫采取強硬姿態,多項政策缺乏對多元群體利益的協調與平衡,導致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的隔閡不斷加深。
從政策根源看,政府停擺源于兩黨在醫保相關福利支出上的根本對立,而抗議訴求的多樣化則折射出不同階層對“美國未來圖景”的認知差異:一部分人認同“美國優先”的民族主義路徑,另一部分則憂慮民權倒退、民主機制失靈和社會撕裂加劇。
盡管白宮多次強調“游行與訴訟都無法動搖總統既定方針”,但不斷擴大的街頭聲浪與持續走低的民意基礎,無疑將對其后續施政能力構成前所未有的制約與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