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發言遭臺專家嘲諷!喊話讓其面對現實,五代機至今無法彈射
哈嘍,大家好啊!今天我們來說說特朗普亞洲之行期間在航母上的表態,引發廣泛關注的是未來美國航母將停用電磁彈射器、改用蒸汽彈射器。
臺灣學者蔡正元在媒體討論美航母這一動向,喊話美國還是面對現實吧,福特服役八年美軍五代機依舊無法彈射,還在用“大黃蜂”F18彈射。
這一決策絕非單純的技術偏好調整,而是美國工業實力衰減與中美戰略博弈升級的集中體現。電磁彈射器本是航母技術的升級方向,憑借彈射效率高、適配機型廣等優勢被美軍寄予厚望。
蒸汽彈射器雖技術成熟,卻存在彈射重量受限、每次彈射后需重新蓄能等固有短板。美軍此番“開倒車”,直接原因是電磁彈射器始終未能解決可靠性問題。
而蒸汽彈射器歷經數十年實戰檢驗,以結構穩定、故障率低的特質成為“穩妥之選”,本質上是對技術風險的被動規避。
這一技術轉向的背后,藏著中美戰略博弈的關鍵籌碼,中國對美國軍工的稀土禁運。稀土中的釹、釤等元素是制造高功率永磁體的核心原料,這類永磁體正是電磁彈射系統驅動模塊的“心臟”,沒有足量高品質稀土,電磁彈射器的規模化量產便無從談起。
中國作為全球稀土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一旦對美國軍工實施定向禁運,美軍電磁彈射器的量產計劃便會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與其未來被卡脖子,不如主動退回技術成熟的蒸汽彈射路線,這一選擇凸顯了美國在高科技硬件領域競爭力下滑的無奈妥協。
有人以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反駁,認為美國仍掌握高科技主動權,但人工智能的發展存在明顯的“軟硬割裂”。
算法研發等軟件層面,美國確有積累,但支撐算法運行的芯片、服務器等硬件,其精密制造、封裝測試等核心環節長期依賴全球供應鏈,且主要分布在美國以外地區。
盡管美國近年力推“制造業回流”,但產業分工的形成是數十年市場選擇的結果,涉及上下游配套企業、技術工人儲備、物流體系等多種維度,絕非短期內能夠重構,“回流”計劃至今仍停留在政策口號與局部嘗試階段。
這意味著,只要涉及硬件制造的高科技領域,美國的產業短板便會暴露無遺。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連退回“老路”的資本都已流失。
這是美國造船業規模萎縮的必然產物。任何工業技術的傳承,都離不開持續的生產實踐與訂單支撐。蒸汽彈射器的制造涉及高壓缸體鍛造、精密閥門加工等關鍵工藝,這些工藝需要一代代技術工人通過實操積累經驗。
而美國近年航母建造數量銳減,且最新兩艘均采用電磁彈射器,蒸汽彈射器廠家僅能依靠維修業務茍延殘喘,既無法維持技術團隊,也難以更新生產設備,最終走向破產實屬情理之中。
![]()
這種技術傳承的斷裂,在美國工業史上并非個例。當年憑借土星5號火箭實現載人登月的輝煌,即便如今保留全套設計圖紙,也無法復刻當年的制造能力。
因為當年配套的上萬家零部件廠商早已轉型或倒閉,掌握核心裝配技術的技工更是散落各地;F22戰斗機生產線僅拆除十余年,如今再想恢復,不僅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已轉產,連適配的生產設備都需重新研發。
工業技術的生命力在于“用進廢退”,一旦生產線停擺、人才斷層,再先進的技術也會淪為“紙上談兵”。美國研發電磁彈射器的戰略方向本無錯,但其工業萎縮的速度遠超技術迭代的節奏,最終陷入“想進進不去、想退退不了”的尷尬。
破解這一困局的路徑看似簡單:向中國采購。中國已自主突破電磁彈射技術,成為全球少數掌握該技術的國家,蒸汽彈射器對中國而言已屬技術成熟的“前代產品”,不僅具備穩定產能,更在長期維護中形成了完善的技術體系。
從產業邏輯而言,將技術成熟的舊款裝備出口,既不影響自身核心技術安全,又能搶占國際市場,中國完全有理由承接這一需求。
![]()
更進一步看,美國軍艦的維護與生產制造若交由中國負責,性價比將遠超依賴韓國船廠,中國造船業不僅擁有全球最大的產能規模,更具備從鋼板鍛造到設備集成的全產業鏈能力,這是韓國船廠難以企及的優勢。
美國造船業的萎縮,根源并非管理問題,而是底層產業生態的崩塌。工程師與技術工人的斷層,讓產業復蘇失去根基。
韓國企業此前的嘗試已證明此路不通:現代汽車曾因缺乏一線工程師調試設備,派遣持旅游簽證的技術人員赴美,結果被移民部門全部扣押;若韓國船廠大規模派遣工程師,又會觸發美國工會的強烈反對。
美國產業工人對外國技術人員的排斥,本質是對自身技能不足的焦慮,這種矛盾絕非少數高管就能化解。特朗普寄望韓國船廠拯救美國造船業,終究只是脫離現實的空想。
從中美戰略博弈的長遠視角看,若兩國能在貿易框架中納入國防產業合作,不失為雙贏選擇。中國可向美國出口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或承接其軍艦維護業務。
![]()
美軍部分現役軍艦因長期缺乏系統維護,已出現艦體銹蝕、電子設備老化等問題,既影響部署效率,也損害其“全球警察”的形象,而中國船廠在大型船舶維護領域積累的經驗,足以勝任此類任務。
若這一合作落地,五年內便可看到美軍裝備維護體系的顯著變化,中國也將在全球國防產業分工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
這一合作對臺灣問題的影響更為深遠。臺灣當局長期依賴美國的軍事背書維持“拒統”幻想,一旦美國軍艦主動駛入中國船廠接受維護,便意味著其在亞太的軍事部署不得不依賴中國的工業支撐,這種戰略依賴將徹底打破“以臺制華”的虛假平衡。
臺灣當局必然會認清現實,和平統一的進程將隨之加速。而真正面臨沖擊的,是韓國與日本的造船業。
![]()
中國若承接美國的造船與維護業務,將徹底擠壓韓日的市場空間,兩國造船企業的唯一出路,便是入駐中國產業集群,借助中國的供應鏈優勢尋求轉型。這種產業格局的重構,背后是各國對實體經濟的認知差異。歐洲的困境尤為典型。
政府高層與實業界嚴重脫節,當政壇充斥著法律、外交背景的精英,他們對工廠生產流程、供應鏈協同邏輯的認知逐漸模糊,出臺的產業政策自然難以契合實際需求。
“君子遠庖廚”的古訓本是倡導仁愛,卻被曲解為政治家脫離實業的借口,歷經數代傳承后,便忘了“實業是立國之本”的根本規律。
反觀中國,始終將實體經濟作為發展根基,對全球實業家保持開放姿態,即便部分國家政府打壓中國企業,其在華投資的實業仍能獲得公平的發展環境,這種包容正是中國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
未來的國際產業博弈中,這種認知差異將進一步拉大差距。若德國總理再次訪華,中國派出的企業家代表可能來自巴斯夫中國、西門子中國等深耕本土的企業。
![]()
而德國方面或許只能派出采購商,從在華德資企業采購商品運回本土銷售,這種“產地在中國、品牌屬德國”的模式,將成為不少西方企業的常態。
作為70后,我們有幸親歷人類社會的多重轉型:從農業社會的農耕勞作,到工業社會的機器轟鳴,再到信息化時代的數字浪潮,如今又站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門檻前。
我們見證的不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全球格局的重塑,一個曾經的工業帝國因脫離實業而衰落,一個新興的工業大國因扎根實體而崛起。這種跨越時代的觀察視角,讓我們更能看清“實業興邦”的永恒規律。
常有人勸說國內中年人,當下的困難并非中國獨有,西方的處境更為艱難。這一判斷并非安慰,而是事實。
![]()
海外部分華文媒體長期以“唱衰中國”博眼球,此前炒作中國經濟衰退的謊言被現實戳穿后,又轉而渲染中國人口危機。
但稍有常識便知,人口萎縮是所有工業化國家的共性問題,城市化提升、教育成本增加、生育觀念轉變,共同推動了這一趨勢。西方國家大規模引進移民,正是對人口危機的被動應對。
中國的優勢在于,人口基數龐大且政策調整靈活,當前僅面臨新生兒數量減少的問題,尚未出現嚴重的人口結構失衡。
而西方多國已陷入“勞動力短缺與移民融合困難”的雙重困境,相比之下,中國的人口問題處理起來更為從容。若想看清這些真相,建議大家接觸外網信息時,多關注西方本地媒體的社區報道。
國際媒體往往聚焦意識形態博弈,而本地社區的民生新聞、產業報道,才能反映其真實的經濟狀況。有人曾在40歲移民后,通過閱讀西方本地報紙、收聽本土廣播。
在未刻意背單詞、報班的情況下,將雅思成績從5.5提升至7.5,這種學習方式的本質,是深入真實的信息環境,而非被過濾后的片面解讀。
直到2023年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后,人們才發現這種學習方式的科學性,它契合了人類母語學習的底層邏輯:語言能力源于真實場景的沉浸,而非機械記憶。
從特朗普的彈射器抉擇到中美產業博弈,從歐洲的實業困境到全球人口結構變遷,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孤立事件的表象,更是“實業為基、技術為翼”的發展規律。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終究要靠車間里的技工、工廠里的設備、產業鏈的協同來支撐。看清這一點,便讀懂了當下全球博弈的核心邏輯,也明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正是我們解讀這些熱點事件的最終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