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日韓,還得特朗普。
特朗普如何用一場“亞洲行”,讓日韓心甘情愿淪為待宰的羔羊?
在結束了為期5天的亞洲三國訪問后,特朗普帶著9000億美元的戰略投資承諾,“班師回朝”過萬圣節去了。而跟以往美國總統“聯絡感情、安撫盟友”的外交套路不同,這一次,川普明顯帶著更實在的算盤而來,他的目標很明確:要讓日本和韓國為美國的工業振興“盡孝”。
不過,我們對于這次特朗普“亞洲行”最該關注的,不是高市早苗有多諂媚,也不是韓國國宴有多寒酸,更不是特朗普怎么蹭泰國跟柬埔寨的和平協議,而是兩組數字:
日本承諾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
韓國承諾投資3500億美元;
合計9000億美元。
這樣的投資承諾,在全球外交史上都極為罕見。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常規意義上的盟友示好,而是以美國市場準入和安全保障為籌碼,通過強硬貿易談判換來的“硬通貨”。
這場交易,既是特朗普“美國優先”理念的極致體現;
也是中美博弈背景下,美國調整全球戰略布局的表現。
本期視頻,我將用最通俗的語言,帶你看透這9000億美元背后的故事:
美國是如何逼“小弟們”出錢的?
日本和韓國又為何不得不買單?
![]()
這些錢將如何改變美國的產業格局?
這個新模式會對全球帶來什么影響?
“美國優先”的新武器
特朗普這個人,是典型的占便宜嫌不夠,從你這要完錢還要砸你的鍋。
他的貿易政策亦是如此,用倆詞形容就是——“保護主義”跟“獅子大開口”。
比如你看:前段時間,特朗普先是大張旗鼓的宣布要對日本、韓國征收25%的關稅 ,然后又假模假樣的說什么“如果你們愿意出錢投資美國制造業,我就給你們降稅,降到15%。”
這明擺著就是想用關稅壓力,逼著“孝子們”把資金、技術、項目都給落地美國。
對此,特朗普曾在公開場合毫不遮掩地對韓國車企大佬們說:
“只要你們在美國辦廠,就不用擔心高關稅。”
而這,正是特朗普最引以為傲的“交易的藝術”,其核心策略可概括為“極限施壓、虛實結合、反復跳票、繼而收割”四步曲。再往簡單說就是:報價—砍價—成交—誰給錢多聽誰的。
這種“交易型外交”,也改寫了美國與傳統聯盟之間的關系。
過去,美國靠提供所謂的“安全保護”,來換取盟友的政治支持;
現在,美國要求盟友必須用真金白銀投資美國,才能獲得市場準入和安全保障。
像日本跟韓國,雖然心里不情愿,但卻不得不接受,因為一旦把跟“美爹”的關系搞緊張了,自己的安全跟經濟很可能都會遭遇巨大風險,還不如許下巨額投資承諾,好好“盡孝”。
這種“付費入場”的模式,簡單、直接、有效,也給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
跟美國做盟友,光當血包不行,得拿出精準扶貧的姿態,有實打實的經濟貢獻。
時代變了。
同樣都是給老美輸血,以前是在一輪又一輪的美元潮汐和金融危機中“被動掉血”;而現在美元潮汐不好使了,美國又承擔不起金融危機的副作用,于是便改為逼盟友們“主動獻血”。
![]()
就拿特朗普這趟“亞洲行”來說。
日本所承諾的這5500億美元投資,精準對準了美國最薄弱、最需要升級的行業:
其中3320億美元投向美國核能項目,西屋電氣、通用電氣等企業將合作建造新一代核電站。
多年來,美國核電站建設停滯不前,技術老化、企業缺乏動力。而日本企業的資金和技術,將直接推動美國新一代核電站落地,為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提供支撐,助其實現核能復興。
另有250億美元投向美國的電網與大型電力設備。
2021年一場德州暴風雪,讓全世界都看到了美國電網有多老、多笨、多不智能。而電網升級項目,將有助于美國實現大規模新能源并網,提升全國能源安全和網絡穩定性。
另有300億美元投向電子及供應鏈,補足美國在關鍵元器件、儲能等領域的短板;
58.5億美元投向關鍵礦產、化肥與冶煉,幫助美國降低對中國稀有資源的依賴;
1000億美元由軟銀集團獨立投資,專注人工智能和創新基礎設施。750億美元投入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強化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地位,也讓日本企業深度融入美國創新的生態圈。
最后還有100億美元,用于在美國各地建設新的汽車工廠。這筆錢由豐田獨立承擔,雖然金額不多,但態度明確,全球巨頭必須在美國本土布局生產,才能獲得市場準入和政策紅利。
![]()
此前韓國現代也曾承諾,要在美國投資200億至260億美元,尤其是斥資58億美元在路易斯安那修建新鋼廠,目的就是要打造一個從鋼材到整車的本土供應鏈,徹底規避關稅風險。
而這正是“關稅帝君”最想看到的,將供應鏈關鍵環節物理轉移到美國,使企業深度扎根美國市場,從而形成與美國利益高度捆綁的產業生態。
與日本的大出血不同,韓國面對美國的漫天要價表現得更為謹慎。
首爾擔心,一次性拿出3500億美元會沖擊本國經濟,尤其是外匯市場。
因此,韓國最終將承諾分成了兩部分:
第一部分的2000億美元,分10年限額支付,每年最多200億美元,用于廣泛投資美國經濟,以換取關稅減免。
第二部分的1500億美元,則流向“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MASGA)計劃,主要由韓國企業以直接投資、貸款、技術轉讓等方式,幫美國重建造船業。
這種分期付款的做法,既保證了美國能拿到大筆投資,又不給韓國經濟造成致命壓力。
![]()
如果說,日本的大部分“孝心”都盡在了核能項目上,那韓國則是MASGA計劃的希望。
美國造船業長期衰落,已經無法滿足本國海軍和商船的現代化需求;而韓國曾是全球造船業的佼佼者,雖然現在新船訂單市場份額還不到咱們的四分之一,但好歹也能穩坐第二把交椅。
為了把美國造船業救活,韓國下了大力氣——前有韓華直接控股美國費城造船廠;后有韓華、三星、現代三巨頭,再加上三星重工,共同成立韓美造船項目推進工作組。
作為交換,美國也同意韓國在美國本土建造自己的核動力潛艇。
這不僅是韓國夢寐以求的重大戰略突破;
也讓美國獲得了“盟友分擔防務、并把國防項目預算留在美國本土”的雙重好處。這種安排,既繞開了美國保護主義的“瓊斯法案”,也用外國技術和資本重塑了美國的戰略工業基礎。
日韓這9000億美元的投資項目合起來,就是一份美國制造業復興的藍圖,涵蓋能源、制造、數字經濟等關鍵領域。每一項投資,都是對美國現今弱點的精準補強。
9000億投資的風險與機遇
但是,這么做風險也很明顯。
盡管承諾的數字很龐大,但許多投資尚未真正落地,甚至連PPT都還沒有。
根據以往的經驗判斷,實際執行起來時,注定不會太順利。
就拿日本這5500美元“小金庫式”的投資方式來說吧。
所有資金不經過國會審批,而是直接由美國總統和商務部領導的小組決定投向。理論上,特朗普可以隨心所欲決定錢花在哪,還能提升效率,但美國人似乎并不相信他。
在他們看來,一個能用《聯邦侵權索賠法》給自己索賠2.3美元,在政府發不出工資和軍餉的情況下,還要堅持在白宮修黃金大舞廳的總統,還有什么信任度可談?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小金庫”投資的做法違反了憲法撥款條款,并且已經引發了美國內部的法律爭議,勢必將引發訴訟和政治風波,民主黨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
此外,日美雙方對“投資”的理解也有微妙差異。
美國希望,這5500億美元變成一個自己可以隨意支配的主權基金;
但日本更傾向于用貸款、擔保等方式,支持日本企業到美國投資。
也就是說,項目的主導權、風險分擔和受益分配,未來還會有一番博弈,甚至摩擦。
以上這些還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特朗普的任期只剩3年多點了,以美日韓三國的執行力來看,很難相信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看到顯著成效。
而三年后呢,特朗普注定無法連任。
共和黨繼任還好說,大概率會繼續執行,可萬一民主黨上臺,很難講不會推翻或拖延。不過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吧,特朗普這次的亞洲之行,都將是一次全球產業格局重塑的重大事件。
日本和韓國,作為美國最重要的亞洲“小弟”,被迫為美國的衰弱交了學費。而資本流向的逆轉,也預示著全球產業鏈和地緣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未來,這種“交易型外交”很可能成為美國的新常態。
![]()
對于所有想和美國保持盟友關系的國家來說,都必須牢記一點:
市場準入和安全保障,今后都得用真金白銀來買。
企業要想活下去,要想少交稅,要想保住美國市場,就必須構建美國本土化的供應鏈。各國政策制定者也需重新思考,如何在應對美國壓力時保護自身利益,并尋求合作共贏的新模式。
至于說美國能否借此實現工業復興?
盟友們能不能適應這套新規則?
咱么就老規矩,搬出小馬扎嗑著瓜子等著看好戲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