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爆發以后,交戰雙方屢屢襲擊對方的能源設施和輔助設備,造成對手能源供應混亂、枯竭,以此達到戰役勝利目標:歐洲最大的核電站、發電廠、能源生產/輸出等受到打擊,民生受到嚴重威脅,導致戰爭節奏屢屢拖慢—扎波羅熱核電站位于第聶伯河左岸埃涅爾戈達爾市附近。這是歐洲在機組數量和核電站安裝容量方面最大的核電站(核電站共有6個1千兆瓦功率的發電機組)。它屢屢受到烏克蘭軍隊的故意打擊,俄軍的防護也屢屢出現漏洞:一旦他發生核泄漏,整個歐洲都要面臨核冬天的威脅了!
![]()
而中國不能重蹈烏克蘭能源戰爭覆轍,必須加強核電站的防護: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多核電站的國家!
![]()
2023年,據《經濟學人》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中,中國新增37座核反應堆,總數達到55座。同一時期,以總數93座居于世界首位的美國僅新增2座:中國的目標是每年安裝6-8個核反應堆。中國核監管機構稱,中國有能力每年新增8-10座。中國國務院批準在2022年建造10座核反應堆。當時,中國在建的核反應堆有22座,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得多;
![]()
多種原因導致西方國家核電發展停滯。首先,反應堆建設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并且要數年才能建成。而且,該行業受到嚴格監管,這帶來了相當大的阻力。相比之下,中國則通過向國有能源公司提供廉價貸款以及土地和許可證,為核電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此外,核能供應商還可獲得"上網電價"補貼:根據2023年國際能源署數據,中國的核電價格為每兆瓦時70美元左右,而美國和歐盟分別為105美元和160美元;
![]()
據了解,中國于2021年10月發布有關實現"雙碳目標"的意見,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核電是一種高質量、高密度、零排放的清潔能源。中國已將核技術視為助力能源行業脫碳的一個重要途徑。《“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到2025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將有望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在中國,從秦山一期的第二代核能系統,到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等自主第三代核電機組完成研發乃至商業運行,再到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統特征的高溫氣冷堆首次并網,國內核能發電量已位列全球第二;
![]()
到了2025年10月,中國核電發展已形成全球領先的規模:在運核電機組達59臺,裝機容量6248萬千瓦;在建機組53臺,裝機容量6293萬千瓦,總裝機規模突破1.25億千瓦,連續保持世界第一。這些核電站分布在沿海省份(如浙江、廣東、福建)及內陸地區(如山東榮成),其中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作為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采用氦氣冷卻和TRISO陶瓷包覆燃料技術,具備固有安全性;既然它們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能源支柱之一,肯定會受到敵國的關注—為了防止敵人打擊中國能源網絡、防止核泄漏,中國對核電站的防護采取多維度、多層次、多技術融合的防御策略,覆蓋從探測預警到攔截反制的全流程;
![]()
中國防空導彈系統已經構建完成區域防御屏障:沿海核電站周邊部署紅旗-9B遠程防空導彈系統,射程覆蓋200公里,可攔截巡航導彈、戰機等目標。例如,大亞灣核電站依托廣州-深圳的紅旗-9陣地,形成半徑125公里的防護圈;紅旗-16系/紅旗-22系中程防空導彈(射程70-110公里)與紅旗-9形成高低搭配,部署于核電站近岸區域,應對突破遠程防線的目標。此外,田灣核電站等站點配備S-300PMU系統,進一步強化、補充區域防空能力;近程防空系統(如FL-3000N)部署在核電站核心區,采用紅外+雷達復合制導,可攔截末端巡航導彈和無人機,反應時間小于10秒 。此外,中國新型車載/固定式微波武器系統已經投入使用,它們成本低廉、打擊效率高、容易維護;
![]()
由于敵人會采取復合打擊手段,因此,中國還投入對抗電子干擾與脈沖威脅的設備;核電站關鍵設備(如控制系統、通信設施)采用電磁屏蔽材料(如納米級金屬涂層)和濾波技術,可承受50kV/m的核電磁脈沖(NEMP)。例如,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的控制中心采用“空隙隔離”技術,物理隔絕外部網絡,并通過量子真隨機密鑰加密傳輸指令。我軍部署的頻譜監測系統實時掃描30-1000MHz頻段,識別敵方干擾信號并自動生成反制策略。例如,山東海陽核電站配備的電磁戰系統,可同時干擾16個電磁目標,確保雷達和通信鏈路穩定;
![]()
烏克蘭戰爭已經演變成一場智能武器戰爭,雙方投入巨量無人機改變戰爭走向,如何防御無人機群打擊成為中國核電站防護的重點科目之一!
![]()
為了防御無人機飽和打擊、偷襲,中國采用“雷達+光電+無線電頻譜”復合探測體系:例如,石島灣核電站的毫米波雷達可探測3公里內反射面積0.01m2的微型無人機,光電轉臺通過亞像素級圖像處理實現0.5厘米精度的追蹤。量子點激光技術提升濃霧穿透能力,確保極端天氣下的持續監測;同時,為應對無人機威脅,中國開發了核電站區域無人機防御系統,包括偵察、控制、攻擊/防御三個模塊,并通過上千次試驗驗證了系統可行性;
![]()
“北斗”導航誘騙系統模擬虛假坐標,引導非法無人機降落在安全區域:例如,某核電站測試中,無人機在接收到誘騙信號后,偏離原定航線并自動著陸 。無線電干擾設備可壓制2公里內的無人機遙控器信號,迫使其返航或迫降;
![]()
核電站周邊部署1500W-6000W高功率激光武器。1500W系統可在300米內熔毀鋁合金結構件(耗時0.3秒),6000W系統則能在650米距離摧毀碳纖維復合材料目標,單次攔截成本僅為傳統導彈的千分之一。2025年測試中,某核電站的激光系統成功攔截模擬蜂群攻擊,攔截率達97.6%;
![]()
中國正在研究偽裝防護技術在核設施安全保障中的應用,包括隱身、涂料、遮障及示假技術等:針對核電站溫差特征明顯的難題,研究人員正在探索新的理論方案,以降低其被遠程探測的風險。
![]()
在網絡安全方面,中國也加強了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的安全防護,確保核心系統不受網絡攻擊威脅;
![]()
美軍在中國周邊密布各種導彈、定向能武器、智能武器群,韓日積極研發遠程制導武器—它們構成對中國能源/核電站的多向、多層次、飽和打擊的態勢,所以,中國不得不構建主動攔截系統:依托類似“金穹”的反導防御系統。該系統整合天基紅外衛星、海洋聲吶陣列和地面雷達,可同時追蹤1274個目標,識別分導式彈頭與誘餌的準確率達99.7%。2024年測試中,成功引導“動能-3”攔截彈擊落10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靶彈。雖然“金穹”主要用于戰略反導,但其覆蓋范圍間接為沿海核電站提供保護;
![]()
核電站采用雙層安全殼設計(如華龍一號),內層為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可承受0.35MPa內壓;外層為鋼板混凝土復合結構,能抵御大型商用飛機撞擊—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的模塊化地下布局進一步降低直接攻擊風險;
![]()
針對沿海核電站及未來海上浮動核電站的安全需求,中國已初步建立“岸基+艦載+水下”的多層次海上防護體系;
![]()
沿海部署超視距雷達(探測距離500公里)和高頻地波雷達,實時監控海上目標。例如,福建寧德核電站的雷達系統可追蹤200公里內的小型船只和無人機。在核電站附近的軍事基地部署鷹擊系超音速反艦導彈,射程超過400公里,可威懾敵方艦艇不敢靠近;
遠洋防御的航母與驅護編隊中,055型驅逐艦配備HHQ-9C遠程防空導彈(射程200公里)和LY-1艦載激光武器(功率超3000W),可攔截反艦導彈和無人機群 。例如,某航母戰斗群在南海演練中,成功攔截模擬反艦導彈飽和攻擊,攔截率達98.6%。此外,054A型護衛艦搭載直-9C反潛直升機和拖曳線列陣聲吶,可探測50公里內的潛艇;2025年演習中,某護衛艦編隊在核電站附近海域成功追蹤并驅離模擬敵方潛艇;
在核電站附近海域鋪設光纖水聽器陣列,形成水下“電子圍欄”,可探測30公里內的潛艇和無人潛航器(UUV)。例如,廣東陽江核電站的聲吶系統曾識別并驅離試圖靠近的不明水下目標;“海燕”水下無人潛航器配備側掃聲吶和魚雷發射裝置,可自主執行反潛任務,續航時間超過72小時,覆蓋半徑100公里—估計它們已經執行多次演練,主要針對敵對勢力部署的水下無人機;
![]()
那么,中國正在研發的浮動核電站如何使用特殊防護呢?ACPR50S海上浮動核電站采用半潛式深吃水設計,海水作為自然輻射屏蔽,并配備全非能動安全系統,事故時無需外部電力即可維持7天冷卻;它可搭載近防炮、電子戰系統和激光武器,應對近距離威脅。例如,某浮動核電站測試中,激光系統成功攔截模擬自殺式無人機攻擊;
![]()
隨著軍事技術的突飛猛進,中國核電站防護體系相應提高,它的防護網絡核心在于軍民融合與多系統協同:依托“北斗-3”全球導航和量子通信,實現防空、反導、反潛等系統的實時數據共享。例如,某核電站的指揮中心可在10秒內整合雷達、衛星和艦載傳感器數據,生成威脅評估報告;我軍定期開展跨軍種聯合演習,模擬核設施遭襲場景:2025年“利劍-2025”演習中,多支部隊協同完成對“敵方”無人機群和巡航導彈的攔截,并啟動應急冷卻系統演練;
![]()
盡快研發量子雷達(探測隱身目標)、AI威脅預測算法(提前3秒預判無人機軌跡)和電磁脈沖防護新材料(如石墨烯復合涂層),進一步提升防御能力。
![]()
未來,中國將繼續優化核電站防護體系,重點強化“太空-空中-海面-水下-網絡”的五維防御能力,確保核設施在復雜威脅環境下的絕對安全。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告知刪除,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