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記樓,這個近些年又開始出現的名字,讓不少人以為就是一家恢復老字號的糕點食品企業。或許只有老一輩的青島人,或是在一些檔案史料中才會知道,英記樓這個名字,在老青島的餐飲發展史上,有著獨特的厚重歷史和傳奇色彩。可惜,曾經的英記樓,已經消失了70年。
上世紀30年代,青島作為中國當時的“一線城市”,城市各項發展迅速,餐飲業更是聚集了各種菜系與多國風情的餐館飯店。
![]()
如今的中山路北段西側近影,紅圈位置就是曾經著名的英記酒樓
位于中山路劈柴院門洞南側,就是曾經的英記樓舊址,它是老青島十一家最著名的中式飯店之一,青島地區的粵菜館和廣東早茶的鼻祖,故有將“英記樓”與順興樓、春和樓、聚福樓并列為四大餐飲名樓之一的說法。
作為青島歷史上最著名的粵菜飯店,英記樓在這座城市的餐飲史上有著重要的一筆,但作為酒店的歷史卻是模糊的,在一些網絡資料中更是遍及著多種傳說色彩,但沒有看到任何確切的史料記載。
![]()
這張圖片是多年前首次編寫英記樓時,為迎合圖文搭配而從網上偶然尋得,只是與店名重合,沒有半點歷史依據。圖片近些年也被一直傳播,其實與實際是不相符的,望慎用。
近些年來看到英記樓的一些介紹,由于某些媒體的不實誤導,讓這家老餐飲名店的歷史大打折扣,這是很不應該的。而對于酒店的創辦者則更是鮮有人知。
重新翻閱資料,以及一些對英記樓有所了解的老青島市民的線索提供,雖仍得不到完整的答案,但一些瑣碎的信息堆積而成,英記樓的歷史也逐漸清晰。
這座島城歷史上曾經著名的一等飯店,實際和北方人,乃至京城御膳房的中式面點師毫無關系。它也不是專門做點心的,它的歷史,就是一家純粹由廣東人在青島開設的粵式特色飯店。
![]()
德占時期的山東街(今中山路北段),圖片中間位置,從北向南第六個門洞,英記樓在此設店。
青島市檔案館一份早期的檔案資料中,1925年7月9日,原籍廣東大埔的商人張景芬《就請求批準租地事給膠澳商埠局的呈》中,鋪保人是其廣東同鄉,位于山東路(中山路)的英記樓,這是看到最早的英記樓的信息。
![]()
在另一份1931年的檔案資料中,英記樓登記的名稱為“廣東英記大酒樓”,更加說明了英記樓自始至終的粵籍菜館特征。
![]()
劈柴院中山路門洞的南側,標示紅圈的位置,1907年,廣東人逄本生創辦的英記酒樓在此開門納客。
1935年,駱金銘所編著《青島風光》,菜館篇中所述:
青島承襲德日遞嬗接管而來,舍酒排間御料理外,中菜館首推順興樓、春和樓、東華旅社、三陽樓、英記樓等數家,在德日管理時代,已有相當顧客,日人中餐,咸樂于此,迄今三十余年,店號既老,因之營業不衰。
![]()
按照老照片的立招位置,英記樓的原址就是現在的中山路160號和162號,如今已絲毫看不出這里曾是老青島最著名的粵菜飯店。
英記樓的面積不大,一樓是大廳,二樓雅座。從上圖中的店招中可以大致看出,它沒有順興樓和聚福樓的氣派,在幾大名樓里應是最小的,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生意。除了拿手的粵菜,還有北方人難得一見的粵式茶點,食客不僅可以堂食,還可以打包帶走,英記樓很快聲名鵲起,顧客紛至沓來。
許多在青的廣東人,對英記樓的粵菜及茶點風味更是贊不絕口。上世紀20年代以來,廣東的一些商人北上來到青島經商,對青島這座新興城市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隨著粵商的增多,英記樓的生意也是愈發的紅火。
![]()
![]()
在1937年青島市政府招待處所編《青島概覽》中,對英記樓的特色介紹是:廣東食品俱全。
![]()
1923年,康有為攜家眷來到青島,慕名到廣東同鄉開設的英記樓用餐,被其美味所吸引,遂成為英記樓的常客。他曾這樣說:“一日不食英記樓,恍惚如日。”除了經常到英記樓就餐,他還會讓店家按時送糕點至“天游園”康公館,用以家眷食用或招待客人。康有為的愛徒梁啟超曾于1926年來青島與他議事,期間也隨康有為多次品嘗英記樓的茶點。
據史料記載,1927年3月28日,廣東同鄉及弟子、前清舉人呂振文等,在英記樓為康有為舉辦同鄉宴。在就餐過程中,康有為突感小腹不適,筵席還未結束,就匆匆返回天游園住所。三天后的3月31日凌晨,這位清朝維新派領袖、晚清著名政治家康有為在寓所去世。雖然到目前為止,學界對康有為的死因尚未有一致定論,但這一時間上的巧合,卻為英記樓增添了不少神秘之感。
![]()
不知康有為的意外是否影響到了酒店的生意,但該段時期的蕭條確實給酒店帶來了沖擊。1931年11月10日,英記樓掌柜逄本生致青島市飯館同業公會的一份《懇請解除危機以扶營業》的公函中,也道出了經營者的無奈。
本樓自民國二十年十一月以前所欠各號之殘帳除呈交貴會辦理償還之外,承認者業經過半,唯魚肉二行事前并未到會磋商,事后竟以強欺弱以眾欺寡,又延律師訴諸法庭加罪與我,視我同人如同敵國。最惡者如同昨晨,以財壓我,強行扣押貨物嫁私......本樓以寡不敵眾窮不敵富,只有聽命服法而矣。
我在青經營歷久,何曾虧累于人,不過近數年來市面蕭條生意冷落,致有拖欠諸公之欵亦,無不還主義,于情于理不見得虧心......敬求貴會諸公盡力幫忙理解外,并煩轉青島市總商會主席委員秉公處決調解以挽危機并扶營業,此恩此德不勝感激。
![]()
![]()
中山路北段,紅圈內可見英記酒樓的店招。
在青島總商會的調解下,英記樓的危機總算有驚無險的度過。但轉過年來,1932年,英記樓的管理者確實發生了變化。1932年6月26日的 《青島時報》第7版 ,《英記樓新號啟事》
啟者:本酒樓現改由鄙人接辦,已將內部大加刷新,由粵滬聘到上等名廚,按日精制時鮮粵菜、各種點心,以供各界宴會。房間雅潔,招待周到,用具消毒,講求衛生,務求盡愜人意。今定六月十八日開幕,敬希各界光臨,不勝榮幸。本樓主人啟,中山一路一百一十號。
![]()
這位新掌柜,同樣是廣東人逄國福,此時,商號的登記信息也由廣東英記大酒樓改為了英記酒樓。但這次的變更,或許只是一場無奈的做法,緩解一些矛盾和壓力,給數年的不景氣畫一個句號。
逄國福,逄本生的一個遠房親戚,英記樓的真正掌柜實際還是逄本生。在1935年《青島市飯館業同業公會會員清冊》中,英記樓的經理是時年57歲的逄本生,店員代表是廣東人朱錦聯,此時酒店登記的店員人數是18人。
![]()
在一份上世紀30年代英記樓菜譜中,可以看到酒店菜品的豐富,放到現在也是相當驚艷。
熱菜:以雞肉、鴨肉和牛肉居多,炒雞柳、金錢雞、炸雞絲卷、杏仁雞丁、核桃雞、咖喱雞、脆皮雞、炸子雞,掛爐鴨、羅漢扒鴨、清燉鴨、八寶全鴨、炒鴨片,蠔油牛肉、洋蔥牛肉、糖醋排骨、咕老肉、筍炒冬菇、蠔油豆腐、燴什錦、等等。
海鮮:有清蒸桂魚、紅燒鰣魚、燴鱔魚、清湯西施舌等。
冷葷:廣東酸果、油雞、燒鴨、叉燒、皮蛋、臘腸、燒肉、鹵豬舌、鹵豬肝等。
湯類:有清燉花菇、雞蓉粟米、草菇雞片湯、冬菇肉片湯、魚片湯、蛋花湯、滑牛肉湯、冬瓜盅等。
用料特選,翅鮑加大,并添燒烤。
英記樓是粵菜酒樓,并不是如今很多人以為的是專門做點心的。甜點是酒店每天早餐必備的,蝦餃、燒賣、叉燒包、鳳鴨大包、豆沙包等,樣數不多,但制作精美、口味獨特。茗茶每盅五分,每壺一角,小壺五分。
![]()
英記樓的點心明細中,沒有如今宣揚的酒樓特色“鴨尾酥”。
高檔粵菜,晨午茶點,英記樓不僅是青島最早、最大、最有名的粵菜館,也開創了廣東早茶在這座城市的歷史。
1935年有一篇廣東人寫的文章中寫道,“中山路的英記樓固是粵菜館最老的一間,居然能跟著時代而踏上青市第一流酒館之列,這不能不算是我們廣東人的顏色”。
![]()
劈柴院,江寧路34號,2007年(吳正中攝影)
劈柴院,江寧路34號院,離著英記樓不足百米, 逄本生就曾一直住在 這幢三層里院的二樓上。 逄本生,廣東三水人,據其老鄰居回憶,他有四位太太,卻一生未有子嗣。逄本生年輕時 很是帥氣, 濃眉大眼,高大魁梧,頗有些電影明星的氣質,倒是 一點不像南方人的樣子。其本人話語不多,卻是極為和善,對人待物熱情有加,沒有一點大飯店老板的架子。
熱心市民丁先生一家曾與逄本生相鄰,丁先生的母親還時常會給他講一些英記樓以及 逄本生和他們家的故事。 逄本生 膝下無嗣,所以他非常喜歡小孩子。鄰居家的,包括一些 鄰居親戚的孩子,閉店回家時,他時常會帶些豆沙包和炒面等食品回來,逗孩子開心。
上世紀40年代后期,年事漸高的 逄本生將英記樓交給了同鄉 曹儉打理,但他每天還是早出晚歸的來到店里,關注著傾注半生心血的老店。
![]()
上世紀50年代廣州食堂廣告
1956年公私合營,英記樓和合興隆等幾家粵菜館合并成了廣州食堂,英記樓的廚師和店員也多去了這里,廣州食堂位于濰縣路42號,曾聲名遠播幾十年的英記樓,逐漸從青島人的記憶中淡去。
也就是在這一年,伴隨英記樓馳名數十年的逄本生,也被分配到了廣州食堂,擔任類似于資方顧問一類的角色。但此時的他已染重病,加之一些變故導致的精神抑郁,年末的一天,逄本生在江寧路34號的住宅里離開了人世,享年78歲。據丁先生的母親回憶,逄本生的晚年也很是凄涼,身邊只剩下三太太,他去世后葬在了廣東公墓。
![]()
合并后的廣州食堂在一段時期里曾是老市區最大、最紅火的酒店,文革期間曾一度改稱“長征飯店”,后更名廣東飯店,店里的叉燒包直到現在仍有很多老市民記憶猶新。上世紀90年代初,廣東飯店隨著國貨公司的改擴建被拆除,原址成為國貨公司新大樓的東門。
![]()
隨著中山路及大鮑島街區歷史保護更新的推進,老街里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劈柴院大門南側,如今,舊址仍在不時的變換著商家,那家最頂級的粵菜飯店卻早已消失,成為城市的一段歷史,非常可惜。
文章編輯參考:1935年駱金銘所編《青島風光》,1937年青島市政府招待處編印《青島概覽》、青島檔案館、《廣州文藝》周松芳:酒中八仙與青島的粵菜館等。
感謝熱心市民丁先生提供的大力支持。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