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閑聊藝術圖像中的社火要素:社火扛牌角色。
引子 社火扛牌角色
上次我們闡述了社火中的喬婦人、瓜田樂藝術圖像。其中有一枚社火花錢。左面是喬婦人主題,右一面則圖像模糊。見下圖所示:
![]()
宋代社戲風俗錢,胡堅供圖
![]()
![]()
本錢圖像線條諸多磨滅漫延之處,上圖穿左右可能是雜劇角色諸如引戲末色之流,在社火藝術圖像以及社火題材的花錢銅鏡上也屢見不鮮。參見前述文章。
但是,此面穿上之角色,雖然模糊,但是卻生氣勃勃,意態姿勢有著明確的造型結構。那就是社火藝術圖像中常見的扛牌人物。由此更加佐證本錢就是社火題材的珍貴花錢品種。
![]()
一、社火扛牌角色的藝術圖像舉凡
1、山西博物院藏侯馬金墓出土社火磚雕 扛牌童子(最右)
![]()
![]()
2、壺關上好牢宋墓 壁畫 扛牌角色
![]()
![]()
上好牢1號墓《雜劇演樂圖》局部(畫面右半部分)李清泉拍攝
![]()
![]()
上好牢1號墓《雜劇演樂圖》局部(畫面左半部分)李清泉拍攝
上圖中左四,頭戴簡易帽子,手托舉的類似透明的方框物,即為扛牌角色。
![]()
![]()
3、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畫墓壁畫 扛牌角色
1999年1月,屯留縣李高鄉北部的宋村發現一座磚室墓。該墓已多次被盜,墓內尚存壁畫,并有紀年題記,為金太京大會十三年(1135年)。
其中壁畫中存在社火內容,下圖1圖左三,即為扛牌角色。
![]()
山西屯留宋村金天會十三年墓雜劇表演壁畫右半部分
![]()
山西屯留宋村金天會十三年(1135)墓雜劇表演壁畫左半部分(采自《文物》2003年第3期)
![]()
![]()
![]()
![]()
4、元代 焦作西馮村出土 扛牌童子雕磚
河南博物院1974年收藏了一批元俑雕磚,這批雕磚出土于焦作西馮封村元代墓葬,雕磚俑共26件,除了個別仆侍俑外,絕大部分是雜劇俑,主要有說唱俑、吹口哨俑、吹笛俑、打節板俑和擊鼓俑等。
此焦作西郊王封鄉西馮封村發掘的蒙元時期墓葬。該墓前室有十九個人物磚雕俑,除去其中的侍 立和侍仆俑外,有十二個雜劇、散樂磚俑。同時,后室普柏枋上壁拱眼鑲嵌有八個社火人物磚俑。相關資料介紹說:
“磚俑分別有執鼓、拍板及排簫者,這些樂器多為雜劇或社火表演伴奏所用。另有肩扛長瓜、手執長柄傘及肩扛旗、牌( 糧斗) 者,這些形象多次出現 于宋元社火舞隊文物中,“大概是以農作物模具來祈祝或慶賀豐年,為舞隊‘村田樂’‘賀豐年’內容中的常見造型”。這類舞隊形式多有兒童扮演,說明西馮封社火磚雕正是由兒童表演的《村田樂》或《賀豐年》節目的體現”。
”此外還有身著僧衣、項掛佛珠、扮演和尚一人。應是宋元社火演出節目《耍和尚》或《舞鮑老》。《武 林舊事》卷二“舞隊”條見《耍和尚》《大小斫刀鮑 老》《交袞鮑老》的名目。這類節目大抵是一種扮演 僧人的滑稽表演“。
![]()
![]()
扛牌舞俑
此俑高37厘米,橢圓形的臉龐,豐潤飽滿,鼻梁高挺,濃眉大眼,面帶笑容。頭梳雙髻,頸戴項圈,上穿裹肚狀繡花短袍,外罩窄袖齊胸開襟小褂,袍下緣至膝,腰系彩帶,足著布襪,圓口鞋,左肩扛牌,雙手戴鐲,作揮臂奔跑起舞狀。其造型生動優美,栩栩如生,童趣奕奕。
![]()
![]()
![]()
![]()
5、明代上元燈市圖主題六條屏 美國諾頓博物館藏
![]()
![]()
![]()
![]()
![]()
![]()
以下則為并行的三列社火表演的隊列。
![]()
![]()
在三行隊列的視覺最上列,右首有一個抗牌角色。他非常難得地為我們保存了社火扛牌的那個牌的彩色面貌與質地可能。見下圖所示:
![]()
![]()
![]()
拍賣狗Flora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