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市早苗剛陪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完成訪日行程,期間既提及為特朗普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也重申將推進對美投資承諾,把對美互動的姿態做滿;轉頭便赴韓國與總統李在明會面,同時通過外交渠道傳遞信號,希望借APEC會議契機與中方舉行會晤。
一周之內接連對接中美韓三個關鍵國家,她到底想打什么主意?
![]()
自10月上任以來,十幾天時間里,自民黨在國會的議席優勢未及鞏固,日元匯率波動、能源進口成本高企引發的民生關切已持續發酵;而美國作為日本安保同盟的核心伙伴,既能為其提供“安全合作”的背書,也能暫時穩住國內保守派對“外交方向”的質疑。
![]()
但美國能解決的問題有限:日本農業界期待的水產品、牛肉對華出口通道,高科技產業依賴的稀土供應鏈保障,這些直接關系到地方選民支持率的需求,只能依托與中國的合作——這是美國無法替代的,也是高市必須面對的現實。
正因為如此,在特朗普結束訪日后,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很快與中國外長王毅通電話,通話中明確表示“日本重視日中關系,無意推動與中方脫鉤斷鏈”。這番表態表面是外交示好,實則更偏向“需求傳遞”,日方希望中方關注其食品出口受阻、稀土供應穩定等實際訴求。
![]()
但矛盾的是,高市內閣在釋放“合作信號”的同時,仍有觸及中方底線的動作:高市本人在近期施政表述中,提及“強化防衛能力”并關聯“周邊安全環境”;其此前關于臺灣問題的不當言論,至今未通過官方渠道作出明確澄清。這種“言行銜接不足”的狀態,讓中方難以僅憑電話中的表態,直接認可其“合作誠意”。
這也解釋了為何10月29日日媒提問“是否計劃在韓國期間與高市見面”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會以“目前沒有可以提供的信息”回應。該回應并非外交敷衍,而是基于中方對雙邊關系的一貫態度——高市就任首相后,中方尚未通過官方渠道發布祝賀信息,這一細節本身已傳遞出“觀察期”的信號,即更看重實際行動而非口頭表態。
高市急于爭取APEC會晤機會,還有一層未完全公開的考量:此前她與李在明會面時,已就“韓日穿梭外交”達成初步共識,若能在同一時段推動與中方的接觸,既能在多邊場合展現“統籌大國關系”的外交能力,為國內輿論提供“外交突破”的素材,也能避免在保守派面前落下“對華妥協”的口實,從而緩解支持率壓力。
![]()
但她顯然忽略了中日高層交往的核心前提——這類會晤從來不是“順道推進”的事務,必須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此前幾任日本首相推動“中美平衡”時,至少能做到“表態與行動基本一致”;而高市當前的狀態是,一邊尋求中國在經濟領域的支持,一邊在安全領域持續強化對華防范姿態,這種矛盾的行為邏輯,很難支撐起一次有實質意義的會晤。
![]()
不過即便雙方實現APEC會晤,若日方仍未在核心議題上拿出實際行動,比如停止借“周邊安全”炒作涉華議題、切實保障中國企業在日經營公平性、明確反對“臺獨”立場——那么日本期待的食品出口便利、稀土供應穩定等訴求,也難以真正落地。
說到底,高市這陣子的外交動作,本質是想實現“多重訴求兼顧”:靠美國鞏固安全合作框架,靠中國緩解經濟民生壓力,靠韓日互動提升國內支持度。但國際交往的基本邏輯是“對等與務實”——沒有哪國能只靠口頭表態就獲得實際利益,也沒有哪國愿意在核心利益受損的情況下推進合作。
若高市內閣繼續維持當前“言行不一”的狀態,最終可能陷入“對美合作未獲實質回報、對華關系難破僵局、對韓互動難掩內政短板”的困境。
接下來的關鍵,仍要看日方能否真正理解“扣好第一粒紐扣”的含義:中方對合作的大門從未關閉,但前提是日方必須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尊重中日關系的政治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