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平臺發帖宣布,已指示五角大樓“立即開始測試美國核武器”,聲稱該決定是“鑒于其他國家的試驗計劃”,試驗進程“將立即啟動”。
帖文中,特朗普強調美國核武庫規模“世界第一”,稱這一優勢源于其第一任期內推動的“全面更新和現代化改造”,還宣稱“俄羅斯排名第二,5年后部分國家可能超越俄羅斯成為第一”。
這一表述與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25年報告數據存在明顯出入——該報告顯示,全球現存12241枚核彈頭中,俄羅斯與美國的軍用庫存分別為4309枚和3700枚,俄羅斯仍保持核武數量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8月,特朗普就曾公開表示美國已為與俄羅斯發生核沖突做好充分準備,此次下令重啟核試驗,被視為其核威懾立場的進一步升級。
特朗普此次突然下達核試驗指令,被國際分析機構解讀為多重戰略與政治壓力下的綜合舉措。
從外交層面看,指令發布當日,美國與多個國家的經貿磋商正進入關鍵階段,美財長貝森特同期高調宣稱“將在能源合作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可見核試驗威脅與外交談判形成聯動施壓態勢,這一操作延續了特朗普執政期間“重要談判前展示軍事威懾力”的一貫策略。
從應對外部安全議題角度,10月27日俄羅斯剛完成“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的1.4萬公里試飛,俄方隨后公開確認該導彈具備“全球打擊能力”,特朗普此前曾批評俄羅斯這一試驗“破壞地區安全平衡”,加之其對其他國家核力量發展的主觀臆測,共同構成了他口中“其他國家試驗計劃”的核心依據。
在國內政治層面,此前美國民主黨多次抨擊特朗普主導的對外貿易政策導致國內通脹率回升至4.2%、制造業PMI連續三個月低于榮枯線,在此背景下,通過強化核威懾姿態重塑“強硬領導者形象”,成為其緩解國內輿論壓力的重要手段。
美國自1992年起宣布暫停全當量核試驗,但并未停止核威懾能力的維護與升級,長期通過亞臨界核試驗驗證武器性能,僅1999年就在內華達州核試驗場完成第8次亞臨界試驗,該試驗場至今仍保持著“隨時可啟動試驗”的技術狀態。
當前美國核現代化進程正持續加速,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便推動“三位一體”核力量體系升級,重點推進LGM-35A“哨兵”洲際導彈、“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等關鍵項目,僅2021財年就為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申請198億美元專項預算,用于核武庫維護與技術迭代。
在此基礎上,2025年美國進一步計劃提前量產B61-13核彈頭,這款彈頭作為近40年來美國首款新型核彈,其設計更側重戰術使用場景,客觀上進一步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門檻。
從開支規模看,美國在全球核武相關支出中占比已超50%,2024年該項開支達568億美元,這一數字遠超其他所有擁核國家的核武開支總和,凸顯其在核力量建設上的投入力度與優先地位。
![]()
對于美國可能重啟核試驗的動向,國際社會已表達強烈擔憂。
SIPRI早在2024年度報告中就預警,隨著《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2026年到期,俄美兩國加速核武庫現代化的舉措,可能引發“更復雜、更難管控的核軍備競賽”,且當前核學說不斷向網絡、太空等領域擴展,使非核領域沖突存在向核升級的風險。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近期在安理會會議上明確表示,“任何形式的核試驗都將嚴重沖擊全球核不擴散體系,加劇大國對立”,呼吁美國重新考慮相關決定。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也指出,歐洲作為“冷戰時期核對抗的前沿”,對核軍備競賽的危害有切身體會,歐盟將通過外交渠道與美國溝通,推動其回到核軍控談判軌道。
分析人士指出,若特朗普重啟核試驗的指令落實,不僅會徹底瓦解現有國際核軍控框架,其倡導的“定制化核威懾”理念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更多國家尋求發展核力量以保障安全,最終使全球陷入“安全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