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長期以來,美國以所謂“航行自由”為由,在南海與臺海周邊頻繁實施軍事化穿越行動,卻未曾設想有朝一日類似的合法航行會出現在其本土邊緣。此次東大海軍艦艇編隊逼近阿拉斯加12海里領海外側的舉動,究竟是例行遠洋訓練的自然延伸,還是對單邊霸權行為的一次精準回應?
航行自由作為國際海洋法框架下的基本權利,本應體現各國平等參與的原則,然而這一概念卻被美國長期工具化,成為其在全球海域推行戰略施壓的掩護外衣。查閱近年軍事記錄可見,美軍艦機屢次打著“自由航行”的旗號,駛入中國南海島礁鄰近水域、穿行于臺灣海峽之間。
![]()
此類行動年均執行數十次之多,常以“維護區域和平穩定”為說辭,實則不斷激化地緣矛盾,制造緊張氛圍。這種自我豁免、嚴苛約束他國的雙重尺度,早已引發國際輿論廣泛質疑,被視為強權政治的典型表現。
而本次東大海軍的遠洋部署,則是以合法合規的方式還原了航行自由的本質含義。由055型驅逐艦、052D型驅逐艦、綜合補給艦及電子偵察船組成的編隊,公開經行阿留申群島附近公海航道,全程恪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于12海里領海界限的規定,未越界、未挑釁,完全符合國際規范。
![]()
這種高度專業且克制的行為模式,與美方在西太平洋地區高頻次、近距離、高敏感性的抵近活動形成強烈對照。此舉不僅彰顯出對國際法的尊重,更用事實宣告:海洋通行權不屬于任何單一國家壟斷,而是所有主權國家共享的基本權益。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凌駕規則之上,將自身意志強加于全球海洋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東大海軍已多次開展跨洋任務,但此次深入北太平洋、臨近美國阿拉斯加海岸的航行仍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志著該國海上力量的戰略觸角已突破西太范圍,具備向全球關鍵海域投送存在能力的技術基礎和戰術成熟度。
![]()
更重要的是,這是美國首次在其傳統安全腹地感受到外國軍艦常態化通過所帶來的心理沖擊。當曾經習慣于在他國門口自由穿梭的強國,面對他國依法進入其毗鄰公海時表現出高度戒備甚至焦慮,恰恰折射出其深層的權力失衡感與戰略不適。
支撐此次遠海行動的核心,是背后一整套體系化的作戰架構。這支四艦協同的編隊雖規模有限,卻集成了火力打擊、態勢感知、后勤支援與情報獲取四大功能模塊,構建起一個精干高效的遠洋作戰閉環系統,堪稱現代海軍遠征力量的微型典范。
![]()
其中,055型萬噸級驅逐艦作為編隊中樞,代表當前東大海軍水面戰力的巔峰水平。其配備超過百具通用垂直發射單元,可裝載防空、反艦、反潛及遠程對陸攻擊導彈,作戰半徑覆蓋數百公里內的空域與海面目標。
該艦能夠同時應對來自空中、水面與水下的復合威脅,具備全天候、全維度的打擊與防御能力。正因其強大的綜合作戰性能,任何試圖貼近監視的外軍平臺都不得不保持謹慎距離,以免陷入被動局面。
![]()
如果說055大驅是鋒利的進攻之刃,那么052D型驅逐艦則擔當著敏銳的戰場之眼。這款裝備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的主力戰艦,探測距離延伸至數百公里以上,可同步鎖定并追蹤數十個空中與海上目標。
即便在復雜電磁干擾環境中,依然能維持清晰的戰場圖像構建能力。在本次航程中,052D的雷達系統成功捕捉并持續監控美軍緊急升空的F-22隱身戰斗機,有效削弱了后者引以為傲的隱身突防優勢,展現了非對稱制衡的實際效能。
![]()
與此同時,綜合補給艦的伴隨保障作用不可忽視。它如同浮動的海上基地,可在航行狀態下為艦隊提供燃油、淡水、彈藥和食品等關鍵物資補給,極大延長了編隊的自持力與續航能力,徹底擺脫了近岸依賴的傳統局限。
而電子偵察船則在不發出一槍一炮的前提下,執行著靜默而關鍵的情報使命。在國際水域依法作業期間,該船收集了大量關于美軍雷達波段特征、通信頻譜使用規律等一手信號數據,為未來戰略分析與技術反制提供了寶貴依據。
![]()
四種類型艦艇各司其職、有機聯動,共同構筑了一個攻守平衡、保障完備的小型遠洋作戰體系。這一體系的成型,標志著東大海軍從區域防御型力量向全球存在型力量轉型取得實質性進展。而這并非短期躍進,而是多年持續積累的結果。
通過持續推動艦艇現代化升級、深化實戰化演訓機制、強化指揮人才培養,東大海軍逐步補齊了遠海行動中的短板弱項。從亞丁灣護航任務到環球航行演練,從多國聯合演習到高強度遠海戰備巡邏,每一次出航都在錘煉協同效率,提升全域適應能力。
![]()
此次抵近阿拉斯加外海的部署,正是這些長期投入與經驗沉淀的集中展現。它充分證明,東大海軍現已擁有在全球任意公海區域獨立執行合法軍事任務的實力與底氣。面對這一現實,相關方的反應頗具深意。
美國北方司令部迅速派遣F-22戰機升空伴飛跟蹤,五角大樓雖公開承認東大艦艇享有國際水域航行權,但仍強調將持續保持高度警覺與嚴密監控。
![]()
這種表面尊重法律、實則難掩警惕的姿態,與其在南海問題上一貫采取的強硬立場形成鮮明反差。昔日動輒指責他國“不專業”“具挑釁性”的美國,如今在其家門口遭遇同等性質的合法航行,角色互換之下暴露出其內心深處對規則平等化的抗拒情緒。
俄羅斯媒體對此評價更為直率,衛星通訊社以“唯有東大能讓美國沉默”為題刊發報道,并配圖展示F-22伴隨機群的畫面,戲稱昔日天空霸主如今淪為遠洋艦隊的隨行護衛。
![]()
盡管帶有一定諷刺色彩,但這番評論準確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東大海軍已從根本上動搖了美國在遠洋軍事領域的絕對主導地位,完成了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參與的戰略跨越。
過去,美國依托第一島鏈封鎖體系,試圖將東大海軍壓制在近海范圍內,限制其海洋發展空間。而今,東大軍艦已能自如穿越第二島鏈,深入北太平洋開展常態化航行,表明原有的圍堵戰略已失去實際效力。
![]()
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這次行動重新詮釋了“航行自由”的真正內涵。長期以來,美國將其曲解為無邊界、無約束的軍事存在自由,頻繁逼近他國專屬經濟區甚至領海邊緣進行威懾性展示。
而東大海軍的做法則樹立了另一種范式:真正的航行自由應建立在遵守國際法基礎上,體現為合法、透明、克制的行動準則,而非某一強國的特權延伸。這種對規則的堅定踐行,贏得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理解與認同,也塑造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海軍的正面形象。
![]()
從戰略視角審視,此次遠海行動是東大海軍職能演變的關鍵節點。它的使命不再局限于本土防衛,而是擴展至維護國家海外利益、參與全球公共安全治理的廣闊舞臺。
這一轉型并非謀求海上霸權,而是致力于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均衡、可持續的國際海洋秩序,體現對多邊主義與共同安全理念的積極回應。
![]()
在當今高度互聯的世界中,海洋已成為連接各國經濟、能源與安全命脈的重要通道。任何國家都無法孤立自保,唯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安全觀,才能實現海洋空間的持久和平與繁榮發展。
東大軍艦出現在阿拉斯加外海,與其定義為一次軍事亮相,不如視為一場生動的國際規則公開課。它以最直觀的方式向世界傳遞信息:航行自由不是某個國家的專屬專利,而是所有主權國家平等享有的正當權利。
![]()
國際規則不應成為某一大國的獨白舞臺,而應是各國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行為契約。從南海爭議海域到北美西海岸,從近海防御走向遠洋威懾,東大海軍的發展軌跡,既映射出一個國家捍衛主權尊嚴的決心,也預示著全球海權格局正在經歷深刻重構。
![]()
當F-22的引擎聲逐漸消散于天際,當東大艦艇繼續在浩瀚公海上依法巡航,一個明確信號已然釋放:基于霸權邏輯的舊秩序終將被歷史淘汰,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才是新時代國際關系的根本方向。
展望未來,隨著東大海軍遠洋投送能力的不斷增強,其在促進全球海洋安全、維護國際法治原則方面的建設性作用將日益突出。而對于那些長期奉行雙重標準的國家而言,也終將領悟:在普遍適用的規則面前,不存在特殊待遇,也沒有例外身份。唯有彼此尊重、共同守法,方能迎來真正意義上的海洋和平與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