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科技圈,生成式AI的戰火愈演愈烈。當OpenAI的AI視頻應用強勢碾壓競品,當谷歌在大模型領域持續領跑,Meta的AI突圍之路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驗。就在此時,一則人事變動消息引爆行業:前元宇宙負責人、扎克伯格十年老臣Vishal Shah緊急轉崗至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接棒AI產品副總裁一職。這并非一次簡單的崗位調整,而是Meta在AI狂飆期的一次戰略"踩剎車",更是扎克伯格用"老人帶新人"的平衡術,試圖破解組織震蕩、產品失利困局的關鍵一步。這場人事地震的背后,藏著Meta從"瘋狂擴張"到"精耕細作"的轉型密碼。
![]()
人事震蕩:元宇宙老將緊急馳援AI戰場
Meta的管理層變動從來不乏關注度,但這一次的調整卻格外牽動人心。根據官方披露的信息,前元宇宙部門負責人Vishal Shah將正式出任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人工智能產品副總裁,直接向該實驗室AI產品團隊負責人Nat Friedman匯報。這一任命距離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成立僅過去四個月,也是該部門自6月重組以來的第五次人事調整。
![]()
對于Vishal Shah而言,這次轉崗堪稱"臨危受命"。作為Meta的"十年功勛老將",他的履歷幾乎與公司近十年的戰略轉型緊密綁定:2015年加入Instagram后,主導了電商業務(Instagram Shopping)和Reels短視頻等關鍵產品的落地,正是這些業務讓Instagram在短視頻賽道與TikTok分庭抗禮;2021年扎克伯格宣布"All in元宇宙"時,他又被委以重任,成為Horizon Worlds虛擬平臺的掌舵人。如今從元宇宙戰場轉戰AI前線,Shah身上背負的,是扎克伯格對AI產品"快速成熟落地"的迫切期待。
與Shah的"內部晉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Nat Friedman的"空降背景"。這位前GitHub負責人、硅谷知名投資人,是今年6月Meta AI團隊重組時被扎克伯格高調引入的外部高管,負責AI產品團隊的整體運營。然而短短三個月,他主導推出的AI短視頻應用Vibes便遭遇"滑鐵盧"——盡管上線初期憑借Midjourney的技術支持帶動了用戶增長,但很快被OpenAI的同類產品超越,甚至引發內部對其"倉促上線""管理風格強硬"的質疑。Shah的到來,被業內解讀為"給Friedman搭把手",更是為了彌補外部高管在公司內部資源協調、戰略落地能力上的短板。
背后隱情:Vibes失利與AI團隊的"成長陣痛"
這場人事調整的直接導火索,是Friedman主導的Vibes應用未能達到預期。為了搶在OpenAI之前搶占AI視頻賽道,Meta在今年9月倉促推出了這款完全由AI生成短視頻內容的應用。為加速上線,Friedman不僅推動公司與Midjourney簽訂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多年期合作協議,還臨時改變技術路線——放棄Meta自研的視頻模型,轉而整合Midjourney與德國初創公司Black Forest Labs的技術。這種"拿來主義"的策略雖然換來了速度,卻讓產品失去了核心競爭力。
Vibes的失利只是Meta AI團隊"狂飆后遺癥"的一個縮影。自2025年初扎克伯格喊出"寧愿在AI投入上超支,也不愿投入不足"的口號后,Meta在AI領域開啟了"瘋狂買買買"模式:6月重組AI團隊,成立超級智能實驗室,聘請Scale AI創始人亞歷山大·王擔任負責人;短短四個月內對AI部門進行四次重組,甚至引發首席AI科學家Yann LeCun因政策不滿考慮辭職的風波;上周又裁減約600個AI崗位,任職超十年的FAIR研究科學家總監田淵棟也在裁員名單中。
![]()
亞歷山大·王將裁員解釋為"提高決策與執行速度",但業內更傾向于認為,這是Meta在"快速組隊"后必須面對的"成長陣痛"。大量外部頂級人才的涌入,雖然帶來了新鮮血液和前沿理念,卻與Meta內部的組織文化、業務體系產生了摩擦。如何讓"空降兵"與"老員工"高效協作,如何將分散的技術資源整合為統一的產品力,成為扎克伯格必須解決的難題——而Shah的任命,正是這一思路的直接體現。
戰略深意:扎克伯格的"平衡術"與AI轉型關鍵
在Meta的管理邏輯中,扎克伯格向來偏愛"老部下"。從Instagram到元宇宙,再到如今的AI,Shah的每一次崗位變動,都印證了扎克伯格對"懂公司、執行力強"的內部人才的信任。這次讓Shah跨界馳援AI,背后藏著三重戰略考量:一是利用Shah十年積累的產品管理經驗,幫助Meta AI從"技術研發"向"產品落地"轉型;二是借助他在公司內部深厚的人脈資源,協調Instagram、WhatsApp、Reality Labs等部門,推動AI技術的跨業務整合;三是在外部高管與內部團隊之間搭建"溝通橋梁",緩解組織摩擦。
值得注意的是,Shah的任命還暗含"AI與元宇宙協同"的長遠布局。盡管元宇宙業務此前因技術瓶頸和市場興趣不足讓位于AI,但扎克伯格從未放棄這一領域。此次Shah在負責AI產品管理的同時,還將承擔"將AI技術整合進Reality Labs部門"的任務——該部門正是Meta元宇宙開發和智能眼鏡等硬件產品的核心陣地。正如Shah在任職聲明中所說:"人工智能與元宇宙緊密相連,我將推動Meta為數十億用戶跨設備提供個性化超級智能服務。"這種"AI+元宇宙"的協同思路,或許是Meta未來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對于Meta而言,這場人事震蕩更像是一個"轉折點"——從"AI狂奔期"邁向"組織整合期"。過去半年,Meta靠砸錢和挖人在AI領域快速卡位,但要真正超越OpenAI、谷歌等對手,僅憑"規模優勢"遠遠不夠。如今讓"空降兵"Friedman負責前沿產品創新,讓"老干將"Shah負責內部整合與落地,這種"新舊搭配"的組合,既保留了外部人才的創新活力,又發揮了內部人才的執行優勢。
結語
Vishal Shah的轉崗,是Meta AI戰略調整的一個縮影,更是科技巨頭在激烈競爭中尋求"速度與穩健"平衡的典型案例。對于扎克伯格來說,重金攬才只是AI突圍戰的第一步,如何讓這些人才真正融入組織、形成合力,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當OpenAI、谷歌等對手仍在技術賽道上狂奔時,Meta選擇放慢腳步調整隊形——這場人事地震帶來的"陣痛",或許會讓它在未來的AI競爭中走得更穩、更遠。而Shah與Friedman的組合能否不負眾望,將直接決定Meta能否從"AI追隨者"蛻變為"行業引領者",答案或許要在明年的產品戰場上揭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