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太空不太平靜,中國的動作接連不斷,引發廣泛關注。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正式宣布啟動行星防御計劃。
![]()
簡單來說,就是未來如果發現有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不再只是預警,而是要主動出擊,用航天器將其軌道撞偏。
這不再是科幻情節,而是國家航天局公布的現實任務規劃。
![]()
天上那些事
消息一出,美國方面反應迅速,NASA局長公開表示,不能讓中國在登月和深空探索領域領先美國。
其實這也不奇怪,從嫦娥挖土回來,到天宮空間站穩穩當當在天上飛,再到現在要撞小行星,中國航天一步步走得很扎實。
以前大家覺得航天是大國游戲,燒錢又費勁,但現在不一樣了。咱們不光能干,還干得越來越快。
![]()
更關鍵的是,這些事不是為了跟誰比,而是實打實要解決未來的問題。
比如行星防御,聽著遙遠,可誰也不能保證哪天不會有“天外來客”。
提前準備,總比到時候手忙腳亂強。
![]()
就在行星防御計劃公布前后,另一項重大進展也在推進——朱雀三號火箭即將首飛。
這款由藍箭航天研制的中大型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計劃于2025年11月初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執行首次飛行試驗。
目前,火箭已完成燃料加注合練、靜態點火測試等多項關鍵準備,狀態良好,只待發射窗口開啟。
![]()
朱雀要上天
朱雀三號全長約66米,起飛質量570噸,低軌運載能力在一次性任務中可達21.3噸,若執行回收任務也能保持18.3噸的水平。
它的核心動力系統由九臺天鵲-12A液氧甲烷發動機組成,總推力達750噸,創下國內九機并聯試車的最高紀錄。
與傳統液氧煤油火箭不同,液氧甲烷燃料燃燒后幾乎不產生積碳,這意味著發動機在回收后只需簡單檢查即可復用,大幅縮短周轉時間,降低發射成本。
![]()
這一技術路線的選擇,體現了后發優勢。SpaceX的獵鷹9號率先實現火箭回收,但使用的是液氧煤油發動機,每次回收后仍需耗費數天進行除膠維護。
朱雀三號采用的液氧甲烷+不銹鋼箭體組合,兼顧了性能與經濟性。不銹鋼材料耐高溫、抗腐蝕,制造成本遠低于鋁合金或復合材料,特別適合高頻次發射場景。
盡管重量略大,但憑借更強的發動機推力,整體效率并未受影響。
![]()
外界曾有觀點認為朱雀三號是獵鷹9號的“復制版”,但從技術細節看,這種說法并不成立。
全球首個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其實是藍箭航天的朱雀二號,早在2023年7月就完成了飛行。
![]()
朱雀三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全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從發動機到結構設計均無依賴國外技術。
更重要的是,中國并未止步于單一型號,包括天兵科技的天龍三號、中科宇航的力箭二號在內的多款可復用火箭也在緊鑼密鼓準備首飛,形成百花齊放的競爭格局。
![]()
你拍我,我也能拍你
當然,航天這事兒,不光是比誰打得高、誰用得省,暗地里的較量也多了去。
前一段時間,美國麥克薩科技公司(Maxar)發布了多張高清圖像,拍攝對象包括中國天宮空間站及在軌衛星。
這些影像分辨率優于10厘米,能清晰呈現航天器外部結構細節。表面上是商業技術展示,實則暗含戰略意圖——展示對別國航天活動的監視能力。
![]()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并未沉默。
長光衛星技術公司隨后發布消息,其“吉林一號”星座成功拍攝到美國“世景軍團”衛星的高清影像。
此舉不僅是技術回應,更是戰略信號:中國同樣具備反向監視能力。
![]()
過去,外界常認為只有美國能看清其他國家的航天器,而現在,這種單向透明正在被打破。
“吉林一號”自2015年首發以來,已部署超140顆衛星,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亞米級商業遙感星座。
此次跨領域應用,證明其在高速目標捕捉、姿態控制和圖像處理方面已達世界領先水平。
![]()
這場“太空互拍”看似只是照片交換,實則意義深遠。它標志著空間競爭已從單純的發射能力比拼,升級為全方位的空間態勢感知博弈。
誰能更清楚地掌握對方航天器的狀態、位置與動向,誰就在潛在沖突中占據先機。
對于民用航天而言,這類技術也可用于監測空間碎片、評估衛星健康狀況,甚至支持未來的在軌維修與燃料補給任務。
火箭也能拼團購
如今的航天發展,早已不是單一國家機構包辦的模式。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加入,推動整個行業向高效、低成本方向轉型。
朱雀三號正是商業航天發展的代表,它不僅承擔國家任務,更瞄準未來的衛星互聯網市場。
按照設計目標,其每公斤載荷發射成本有望降至2萬元人民幣以內,僅為國際主流報價的一半左右。這一價格優勢,將為中國版“星鏈”計劃提供強力支撐。
![]()
隨著6G通信時代的臨近,低軌衛星星座成為全球競爭熱點。SpaceX的星鏈已部署超8000顆衛星,占據軌道資源先機。
中國要構建自主可控的全球覆蓋網絡,必須擁有高效、低成本的發射能力。
朱雀三號及其他國產可復用火箭的成熟,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
![]()
除了運載火箭,商業航天還在航天飛機、衛星制造、地面測控等多個環節形成完整生態。
此次朱雀三號首飛計劃搭載新一代可重復使用航天飛機“昊龍”,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
與傳統模式相比,航天飛機具備更大的載荷能力和更靈活的任務適應性,未來可承擔空間站補給、在軌維修、科學實驗等多種任務。
![]()
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路徑不同于美國,SpaceX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NASA的訂單扶持,而中國企業在起步階段就面臨更高的自主要求。
這種壓力反而催生了更強的創新能力。
同時,國家層面的長期戰略定力,避免了因政權更迭導致政策反復,為行業發展提供了穩定預期。
![]()
2025年的航天進程,正處于一個歷史性的交匯點。
行星防御計劃展現應對全球挑戰的擔當,朱雀三號首飛考驗技術落地的能力,太空互拍揭示戰略博弈的新形態,商業航天則預示著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
這些進展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綜合國力在太空領域的集中體現。
當火箭升空的轟鳴響起,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一個國家邁向星辰大海的堅定步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