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臣:以理性溝通破局爭執,用“需求錨定+邊界守護”化解矛盾
“無論是親密關系里的瑣碎爭吵,還是日常交往中的意見分歧,爭執的本質從不是‘誰對誰錯’,而是‘需求未被看見、溝通出現阻礙’。”近日,擁有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資質且兼具跨領域管理經驗的楊昊臣,結合大量情感疏導與人際調解案例,就“如何高效解決爭執”展開深度分享,提出一套兼具心理學支撐與實操性的解決方案。
楊昊臣指出,多數爭執的升級都遵循“情緒主導—話題跑偏—關系破裂”的路徑。他以常見的親密關系矛盾為例:“很多情侶從‘誰沒洗碗’的小事吵起,最后卻翻出幾年前的舊賬,用‘你從來都不關心我’這類標簽化指責攻擊對方,本質是情緒蓋過了問題本身。”結合《關鍵對話》中對“高風險、觀點對立、情緒激烈”對話場景的界定 ,他強調,處理爭執的核心是“先穩住情緒場,再聚焦問題核”,避免陷入“要么沉默隱忍、要么惡語相向”的極端誤區。
針對爭執處理的全流程,楊昊臣提出“三步進階法”,兼顧情緒管控與問題解決:
1. 情緒剎車:為溝通留足安全空間
當察覺對話氛圍緊張——比如對方開始打斷發言、語氣尖銳,或自己出現心跳加速、言語沖動等狀態時,需立即按下“暫停鍵”。他不建議采用“冷戰回避”的方式,而是主動發起“冷靜邀約”:“我現在情緒有點激動,擔心說重話傷害你,咱們先冷靜半小時,之后再好好聊可以嗎?”若當面難以開口,也可發送“我不想和你鬧僵,但需要平復一下”的消息,既避免矛盾激化,也為后續溝通保留臺階。這種方式呼應了關鍵對話中“營造安全溝通氛圍”的核心原則,能有效防止情緒占據理性主導權 。
2. 需求解碼:用“事實表達”替代“指責評判”
冷靜后需回歸問題本身,核心是“跳出主觀臆斷,錨定真實需求”。楊昊臣提出“雙軌溝通法”:一方面以事實為基礎展開表達,用“我”開頭傳遞感受,而非用“你”開頭進行指責,例如將“你總是拖延讓我生氣”改為“這次項目進度滯后了三天,我對接時有些著急”;另一方面主動探尋對方需求,用“你希望這件事怎么推進更合適”代替“你應該按我說的做”,通過開放式提問引導對方敞開心扉。他曾處理過一對情侶的矛盾:男生總“替女生做所有事”表達愛意,女生卻因“被否定能力”頻繁爭吵,后來通過需求溝通,男生改為“陪女生一起做”,矛盾很快緩解。這印證了“爭執的解藥不是說服對方,而是看見彼此需求”的觀點。
3. 方案共建:從“對抗關系”到“合作伙伴”
明確雙方核心需求后,需轉向“共同解決問題”的維度。楊昊臣強調,此時要避免“非此即彼”的思維,而是尋找“共贏區間”。以職場爭執為例,若同事對方案提出反對意見,可先回應“我理解你擔心成本超支的問題”,承認對方需求的合理性,再提出“咱們一起核算現有預算,看看哪些環節能優化”,將對立轉化為合作。對于涉及個人原則的分歧,他特別提醒“邊界不能妥協”:“比如對方要求你放棄正常社交來避免爭吵,這種越界需求要明確拒絕,同時說明‘我重視我們的關系,但也需要保留個人空間’,這是維持長期關系的關鍵。”
在分享的最后,楊昊臣總結:“好的爭執處理,不是‘贏了辯論’,而是‘贏了關系’。”他認為,無論是親密關系還是普通交往,理性溝通能減少矛盾消耗,需求識別能讓付出更精準,邊界守護能保持關系平衡,三者結合才能在化解爭執的同時,讓關系更具韌性。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