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24日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因涉臺言論取消訪華后,默茨政府就急著降火。
10月30日香港《南華早報》援引報道:德國副總理克林拜爾宣布將于11月中旬親自赴華訪問,分析認為這是在給德國外長“擦屁股”,同時緩和中德關系!
![]()
德國副總理克林拜爾
這種“外長退場、副總理接棒”的戲劇性轉折,不僅暴露了德國政府內部在對華路線上的分歧,也讓外界看到一絲務實派想要挽回關系的急迫感。
外長發表不當言論,副總理赴華“滅火”
瓦德富爾原定10月26日首次以德國外長身份訪華,這場訪問原本是其任內的外交重點之一。
然而在行程前兩天,瓦德富爾突然宣布取消訪問,理由是“目前未能安排足夠多的會談”,聽上去像是一次簡單的日程協調問題,實則背后張力暗藏。
就在宣布取消前,瓦德富爾對臺海問題發表了帶有明顯傾向性的言論,并對中國的稀土政策提出了公開指責。
![]()
瓦德富爾
外界普遍認為,這種“說教式”的外交姿態直接影響了中方的接待意愿,中國明確重申“一個中國原則”不容挑戰,并希望德方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不要踩線。
這也并非孤立事件,近年來,德國部分政治力量頻頻以“人權”“價值觀”為由對中國事務指指點點,試圖在外交層面“上道德高地”。
但現實是,脫離對話、忽視合作基礎的外交言辭,只會讓本已緊張的雙邊關系進一步失溫。
瓦德富爾的突然“退出”,表面上是“行程問題”,實則反映了她的對華政策在實踐中遭遇了現實阻力,中方的冷處理,也是一種明確信號:沒有平等和尊重,合作無從談起。
![]()
在事情發酵的背景下,德國政府給出的“替補人選”格外引人注目,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宣布將于11月17日至19日赴華訪問,并將主持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外交修補動作,而是德方務實派在當前復雜局勢下的主動出擊。
克林拜爾此行肩負雙重身份:一是以財政部長的身份,與中方就金融、稅收、綠色投融資等議題展開具體磋商,二是以社民黨主席身份與中國共產黨開展黨際交流。
![]()
這種“政府加政黨”的雙軌并行,明顯是為了在當前外交低溫期中尋求更多的對話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克林拜爾代表的社民黨在對華政策上一直主張務實合作,反對盲目對抗,他的此次行動,也被視為德國政府內部對外長強硬路線的某種糾偏,德國《南德意志報》評論稱:“這是一次現實主義的回歸嘗試。”
而德國工商界對這一動向更是拍手叫好,不可否認都是,2025年前八個月,中國重新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達到1634億歐元。
![]()
德國中國商會表示,企業界期待中德關系恢復穩定,“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削弱德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副總理親赴一線談合作,傳遞出一個清晰信號:無論政治如何搖擺,德國經濟離不開中國,克林拜爾此行,不只是一次訪問,更像是一場危機公關。
德國內部分歧加劇,現實壓力不得不轉向
德國對華政策的反復,不是個別人的風格問題,而是政策系統內部分裂的真實寫照,在執政聯盟內部,圍繞“如何看待中國”的爭論呈現白熱化。
![]()
德國總理
以基民盟為代表的強硬派,傾向于將“價值觀外交”作為對華政策的核心,他們主張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在供應鏈、科技、資源等領域推進“脫鉤”戰略。
而社民黨和部分綠黨成員則認為,這種理想主義立場脫離現實,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會削弱德國的全球影響力。
但經濟現實已經給了德國“一記響亮的耳光”,德國經濟連續第三年陷入增長停滯,工業訂單減少通脹壓力不減。
尤其是汽車、化工、機械等支柱產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遠超想象,以安世半導體為例,其供應中斷一度讓德國汽車產業鏈陷入混亂,凸顯出對中國高科技供應鏈的高度依賴。
![]()
而在歐盟層面,德國也面臨“兩難”:一方面要應對法國等國對中國持強硬立場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必須維護本國企業的市場利益,德媒直言:“德國根本承受不起與中國徹底脫鉤的代價。”
這種矛盾的對華姿態正在消耗德國的外交信譽,當“價值觀”與“利益”發生沖突時,德國人正在被現實重新教育。
面對德國政壇的反復,中方始終維持克制而清晰的立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示,德方應當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行徑,這是合作的基礎線。
![]()
與此同時,中方也沒有關閉合作的大門,10月22日,中德能源工作組第十三次會議在江蘇蘇州如期舉行,雙方圍繞新能源技術、綠色轉型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即便在高層外交遇冷的背景下,這樣的技術性對話依舊持續推進,說明中方在“冷中有熱”。
這也是中國對外政策的一貫邏輯——合作可以談,但前提是尊重,德國若真想推動中德關系向前發展,就必須停止“只講原則,不管后果”的做派。
克林拜爾的這次來訪,可能是一次破冰,也可能是一次試探,但無論結果如何中方的態度早已擺在桌面:愿合作,但不接受綁架,講誠意,但絕不妥協原則。
![]()
德國副總理的訪華行動,是一次現實主義的回歸嘗試,也是一場政策路線轉向的試水,外長的退出與副總理的接力,標志著德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正經歷一場內部博弈的高潮。
未來,這場博弈的結果將決定德國在中歐關系中的角色定位,是繼續在“價值觀”的高臺上孤芳自賞,還是放下架子、回到務實合作的正軌?答案很快就會揭曉。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在全球不確定性不斷上升的當下,中德關系的穩定,不僅關乎兩國,更影響整個歐亞大陸的戰略平衡,對話,是唯一的出路,務實,是唯一的未來!
參考資料:觀察者網——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10-30/doc-infvscvn9345225.shtml?cre=tianyi&mod=pcpager_fintoutiao&loc=28&r=0&rfunc=1&tj=cxvertical_pc_pager_spt&tr=12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