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韓鐘劍
垣曲縣譚家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動脈影 攝
中國人的姓名,
由姓氏和名字共同構成,
姓氏是一個整體概念。
但在商周時期,
姓與氏有著嚴格的區分:
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事關禮制,不可混淆。
“姓”源于母系氏族,
是標志血緣關系的古老族群名號。
像“姬”“姜”這類姓,
多帶有女字旁,
其核心功能在于“禁止通婚”,
通過“同姓不婚”來維系族群的健康發展。
“氏”則隨著族群的壯大而衍生,
是男性貴族分宗立派后,
用以辨別身份與地位的政治符號,
由此形成了
“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的禮制傳統。
在青銅銘文中,
我們能發現許多姓和氏,
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有些則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就讓我們,
從青銅器上探尋這些姓和氏,
說不定你的姓氏就在其中。
1
青銅時代男子如何稱呼?
電影《封神榜》中大家熟悉的姬發、姜子牙,實際上是秦以后人們對他們的稱呼。若穿越回周朝,這樣稱呼兩位大人物,可是非常失禮的!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稱呼這些歷史人物呢?可以走進山西青銅博物館尋找答案。在“赫赫晉邦”展區,常常會聽到“叔虞封唐”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這一稱呼,是先秦時期標準且正式的稱呼,遵循“氏+排行+名”的命名規則。
與“唐叔虞”類似的還有“管叔鮮”“霍叔處”“蔡叔度”等。同樣,青銅銘文中出現的“芮伯”“倗伯”“霸仲”等也是以氏稱呼。因此,在當時的情境下,稱呼周武王為姬發,太公望為姜子牙就不恰當、不合“禮”了。
![]()
▲銘文“觴弔夨”(唐叔虞)
![]()
▲銘文“芮伯”
![]()
▲銘文“倗伯”
![]()
▲銘文“霸仲”
青銅銘文作于當時當地,在人物稱呼方面比史籍更為準確可靠。而春秋時期的《左傳》相較于漢代《史記》,因距離商周時期更近,在人物稱呼等禮制記錄上更為嚴謹。這是因為秦漢時期姓氏已合流,不再嚴格區分,使得后世史籍在記錄先秦人物稱呼時可能存在偏差。
2
女子與男子的稱呼方式一樣嗎?
不一樣!在先秦時期,一位出嫁的貴族女子,通常用兩個字來稱呼。第一個字與她的夫家相關,第二個字是她的姓。例如霸姬盤,“姬”是這位女子的姓,“霸”是她夫家的氏,也是夫家邦國之名,這表明霸姬是一位嫁到霸國的姬姓女貴族。
![]()
▲霸姬盤 西周
山西省翼城縣大河口墓地2002號墓出土
再看芮伯作倗姬簋,這是芮國君主為女兒倗姬制作的嫁妝。芮國本身是“姬姓芮氏”,按照女子稱姓的規則,她要嫁到倗國,那么對她的稱呼就是“夫家的氏+娘家的姓”這一結構,即“倗姬”。在山西青銅博物館中,有不少邦國聯姻的陪嫁青銅器,讓我們了解到許多沒有具體名字、僅以姓氏自稱的女子。
![]()
▲銘文“霸姬”
![]()
▲銘文“倗姬”
此外,依據身份地位的不同,還會以“尊號+姓”稱呼,比如“太姜”“太姒”“太任”;“謚號+姓”,比如“文姜”;“父氏+姓”,比如“齊姜”“褒姒”;“夫氏+姓”,比如“晉姜”;還有“孟姜”,以“排行+姓”來稱呼。
3
如何稱呼晉國國君才是正確的?
山西青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晉公盤,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為女兒制作的陪嫁器。我們知道,晉國是姬姓晉氏,文公名重耳。依據男子稱氏不稱姓的原則,“晉重耳”“晉公重耳”“晉文公重耳”都是標準且符合禮制的稱呼,這是“氏+名”“氏+爵+名”或“氏+謚號+尊稱+名”的組合形式。
![]()
▲晉公盤
而如果叫晉文公為“姬重耳”,那就是錯誤的稱呼了。同樣,晉侯僰馬、晉侯蘇、晉侯邦父也是各代晉君的正確稱呼。在山西青銅博物館中,有大量包含“晉侯某某”銘文的青銅器可以印證這一點。
![]()
▲銘文“晉侯僰馬”
在山西博物院和青銅分館里,還有荀侯匜、趙孟之御戈、虞侯政壺、韓鐘劍等等青銅器,暗藏家族歷史和姓氏演變,等待大家去探尋。

![]()
▲荀侯匜及銘文
![]()
▲趙明之御戈(“明”與“孟”相通) 春秋
太原市金勝村出土
![]()
▲趙明之御戈(“明”與“孟”相通) 春秋
太原市金勝村出土
![]()
▲西周 虞侯政壺
來源:文博山西微信公眾號
新媒體編輯:崔岑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