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藝術源遠流長,板腔跌宕、曲牌悠揚,不僅深受觀眾喜愛,也是各大藝術節展的座上賓。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舞臺上,多部戲曲作品精彩亮相,展現出當今戲曲創作蓬勃發展的態勢,體現出當代戲曲人的堅守與探索。戲曲藝術守正創新、銳意進取,給人們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意味深長的思考。
戲曲藝術從時光深處走來,帶有歷史文化的深刻印記、充滿中國古典的審美趣味,在表現古代題材、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論從古典文學名著中提取素材,還是從古代文人墨客的人生境遇中生發靈感,亮相本屆中國藝術節的戲曲作品自覺向歷史文化凝眸,自有一番古典韻味和厚重質感。不僅如此,參演作品同時也將目光投向革命歷史的蕩氣回腸和現實生活的豐富火熱,多元題材在舞臺上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戲曲藝術與時俱進、守正創新,不僅體現在內容題材上百舸爭流、千帆競發,更體現在思想觀念、審美趣味上立足時代、貼近當下。作家汪曾祺曾表示,所有的戲曲都應該是現代戲,意指不論何種題材,戲曲總應該具有現代的思想、符合現代的審美、用現代的方法創作,使人對當今生活產生思考
縱觀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舞臺上的戲曲作品,不論“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的齊白石還是“千秋不變之人”鄭板橋,不論古典與青春邂逅的“大觀園”還是承載革命情懷的“燕翼堂”,這些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及其寄寓的精神、品格形成一股內在的力量,燭照當代、激發共鳴。同時,作品典雅中正、格調清新、飽含新意的舞臺呈現,又將美的內涵與意蘊化之于外,賞心悅目、引人流連。既美輪美奐又韻味醇厚,既愉悅視聽又提振精神,這應該是一種很高的藝術境界了。認為這些作品具有鮮明的引領性、示范性,當不為過。
站在傳播角度,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參演戲曲作品也可圈可點,其中多部作品積極擁抱新媒體,相關精彩片段在網絡上引發熱烈關注。事實表明,所謂的“碎片化”傳播不僅沒有破壞戲曲的整體美感,還將許多“Z世代”觀眾吸引進劇場,成為古老藝術的年輕知音。這意味著相關作品已經擁有較強的藝術吸引力和市場號召力,而市場意識恰是中國戲曲的優秀傳統之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從不矛盾,作品的意義與價值、文藝浸潤人心的作用,都將因觀眾發自內心的認可和喜愛而體現得更鮮明、發揮得更到位。
對戲曲而言,當今劇場舞臺之大,早已能在“一桌二椅”之外容納更多元素而不損其傳神寫意之美;當今媒介技術之變,早已能為進一步融入社會生活提供更多助益而不傷其古典莊重之質。戲曲守正創新需要站穩腳跟、練好內功、注重傳承,也需要開闊視野、升級思維、敞開胸懷。在這個意義上,亮相本屆中國藝術節的戲曲作品極具啟發性,尤其值得細細品味。
責編:鮑泓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