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爐的各省三季度經濟數據里,廣東和江蘇這對“經濟老對手”的比拼又有了新動靜。
廣東前三季度GDP超過10.5萬億,還是全國第一,但實際增速只有4.1%,另一邊江蘇GDP剛過10.2萬億,增速卻達到5.4%,兩省名義GDP的差距一直在縮小。
以前提到廣東“經濟一哥”的位置,大家都覺得穩得像釘釘子,現在看這增速差,明年會不會換位置還真不好說。
廣東能坐上經濟第一的寶座,早年全靠踩準了改革開放的節奏。
![]()
作為離港澳最近的開放窗口,冷戰結束后全球化紅利一來,廣東立馬抓住機會,搭上產業鏈轉移的快車,建起了一套高度依賴外貿的產業體系。
2024年的時候,廣東出口額占GDP的比重差不多有五分之二,深圳、東莞那些地方的電子廠、紡織廠,靠著“三來一補”模式火了好多年。
可這外貿的好日子,從2018年特朗普揮起關稅大棒就開始變味,到2025年關稅戰再升級,廣東外貿企業的日子更難了。
![]()
關稅戰下的廣東外貿:突圍路難走
很多企業為了躲關稅,要么搞中間品貿易,要么把貨先運到東南亞再轉口,像希音那樣靠小包裹做跨境電商的企業,本來以為能找到新出路,結果人家又出了“轉口關稅”政策,還取消了小額包裹免稅。
更關鍵的是,以前廣東外貿能撐住,不少時候靠的是補貼,傳統外貿有出口退稅,有些城市還搞“本地報關、他地出口”的違規補貼,2024年清理這些補貼就查出50多億。
補貼一沒,所謂的“出口新模式”立馬現了原形,今年三季度跨境電商增速直接從上半年的20%掉落到8%。
![]()
企業想突圍的心思能理解,但只要沒真正擺脫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再怎么繞路,也躲不開針對性的打壓。
講完外貿的難題,再說說廣東另一個曾經的“王牌”,房地產。
恒大、萬科、碧桂園這三大房企的總部都在廣東,以前按企業所在地統計GDP和稅收,這些房企總部把全國的利潤、稅收都往廣東吸,2020年的時候,房地產業占廣東GDP的比重快到10%了。
不光房地產本身能拉經濟,還帶動了上下游產業,就說佛山的泛家具產業鏈,最火的時候占當地制造業的六成,多少工廠靠房地產吃飯。
![]()
房地產涼了之后,廣東靠什么補短板?
可從2022年開始,房地產市場一調整,廣東就遭了重。
恒大出債務危機,地方政府為了處置資產、保購房者權益,投了300多億,今年萬科又出現流動性問題,本地好幾個項目都停了工。
房地產一涼,佛山的家具廠最先受影響,2024年訂單量掉了三成,近五分之一的中小廠直接倒閉。
本來廣東還有深圳的高科技制造業撐場面,像華為、大疆都是行業里的巨頭,可以前大家的注意力都被“深房理”那種“眾籌炒房”的模式吸引,覺得那是“商業創新”,沒人沉下心推動制造業轉型。
![]()
就說廣汽,做了這么多年油車,現在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才2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10個百分點。
如此看來,房地產賺快錢的誘惑太大,讓廣東在制造業轉型上慢了不止一拍,現在新舊動能接不上,陣痛自然比其他省份更明顯。
外貿和房地產都遇到坎兒,廣東還有個更隱蔽的問題,就是分配不均。
很多人覺得廣東富,其實富的主要是珠三角9個市,2024年珠三角人均GDP能到13.8萬,可梅州、河源那些非珠三角城市,人均GDP才3.5萬到4.2萬,跟廣西、貴州這些大家印象里的“窮省”差不多,有些山區農村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還不到2萬,比全國農村平均水平還低。
![]()
就算是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民生投入也跟不上,去年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才3.2%,醫療支出1.8%,比北京、上海差了不少。
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齡才32.5歲,以前總被當成“年輕有活力”的證明,可細想一下,這也說明很多來深圳打拼的人,很難真正留下來分享發展成果。
人留不下來,消費自然起不來,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社零增速是4.5%,河南、四川都能沖到6.2%、5.8%,而廣東有1.3億常住人口,社零增速卻只有2.8%,在經濟大省里排最后。
![]()
搞不清為啥有這么多人,消費卻拉不起來,說白了還是收入差距大,公共服務沒跟上,大家手里沒閑錢,也不敢隨便花錢。
不過話說回來,廣東也有別的省份羨慕不來的優勢,人口。
2024年廣東常住人口比上年多了28萬,新生人口數量占全國的12%,是唯一一個常住人口、新生人口都在漲的經濟大省。
但光有人口數量還不夠,得把“人口數量”變成“人口質量”才行。
![]()
今年廣東計劃新增50萬個義務教育學位、1.2萬張三甲醫院床位,就是想通過改善教育、醫療吸引更多人留下來,還投了20億搞職業技能培訓,幫100萬農民工學新興產業技術,讓勞動力能跟上新能源、半導體這些產業的需求。
人是未來經濟最核心的動力,廣東要是能把人口紅利真正轉化成產業紅利,轉型就有了底氣。
現在的廣東,面臨著外貿承壓、地產低迷、分配不均這三大難題,其實這些問題也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結構性矛盾的集中體現。
![]()
“經濟一哥”的位置雖然還在,但跟江蘇的差距在縮小,自身的轉型陣痛也沒停。
以前靠補貼外貿、兜底房企的老路肯定走不通了,要是能把政策資源從低效企業轉移到民生保障和新興產業上,激活1.3億人的消費潛力和創造力,不光能守住“一哥”的位置,說不定還能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再當一次全國經濟轉型的“標桿”。
畢竟,廣東從來都不缺改革的勇氣,只要找對方向,再難的坎兒也能跨過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