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求職投簡歷絕不能淪為一門生意”
近日,山西太原網安部門破獲一起利用某網絡招聘平臺非法獲取、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吳某被依法刑拘。
據了解,吳某自2024年8月起,利用其經營的某網絡賬號,與信息買家勾結,長期發布虛假招聘信息。通過虛構高薪職位吸引求職者投遞簡歷,非法獲取應聘者的姓名、手機號、即時通訊軟件賬號、履職經歷等敏感信息,并出售牟利,累計出售公民個人信息3200余條,獲利9800余元。
看到這條新聞,不少打工人直呼怕了——工作還沒找到,自己竟先被“賣”。找工作本就不容易,求職平臺又成了隱私信息泄露的洞口,更是讓人擔憂。出售的簡歷從幾十元到上萬元不等,引得網友調侃:“再也不用懷疑自己的價值了,咱也是身價好幾十的人了。”玩笑背后是非常嚴峻的事實。
出售求職者簡歷是行業頑疾,不少招聘平臺都曾被曝光這一問題。不法分子有的偽裝成企業,虛構高薪職位吸引求職者;有的誘惑在職HR,利用職務便利轉賣求職簡歷;有的山寨公文公章,騙取求職者信任……以上種種,不但可能讓受害者錯過真正的招聘機會,更嚴重的是,泄露個人隱私,還可能給詐騙開了后門。
唯有不遺余力堅決打擊,才能讓這些“黑手”知道疼。招聘平臺作為連接招聘和應聘雙方的中間者,應盡到信息安全保障的責任和義務。針對違法倒賣簡歷的行徑,平臺有沒有成熟的應對方案?后續該如何強化審核,及時清理虛假招聘的賬戶?平臺守土有責,需提高技術和服務,例如運用AI技術,審核企業職位信息及聊天關鍵詞、識別違規信息或異常行為、及時推送安全提示等,捍衛用戶的隱私和安全。
斬斷簡歷倒賣灰產,亦需用法治的重錘嚴肅打擊,為個人信息安全保駕護航。監管部門應當密切關注、盡早介入,通過持續治理形成持續威懾,敦促平臺堅守底線,不斷夯實安全責任義務。打擊灰色產業鏈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求職投簡歷絕不能淪為一門生意。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
編輯:任思凝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