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網發布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文章觀點僅供參考,所涉及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為提高文章流暢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編譯,讀者請自行辯解!如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
起初,誰都沒料到,網絡上忽然刷出一段視頻:山西太行山深處,一位77歲的老僧人獨自蜷縮在山洞里,眼眶發紅。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他已經十三年沒離開這座叫“清圓洞”的千年古寺。不是傳奇,也不是什么高僧——只是一位普通老人,一張破棉被,一鍋山泉水,守著一塊幾乎要坍塌的香臺。鏡頭一轉,廟里幾乎一無所有,老和尚抬頭說了句話,你聽著心里發緊——“塑料布破了,下雨就得往身上滴。”
很多圍觀者以為這是什么民間勵志神話,但事情有點反常:在這個時代,寺廟也有奔馳、素齋流水席,山下和尚忙得很——只有山上的老人,還在摸黑湊火。
這消息,不光讓人吃驚,更引出了無數聲音:有人想給捐口飯,有人說他“自討苦吃”。山洞里的淚水,又將怎樣被這個世界對待?
![]()
那年,釋永凈還是六十多歲,腿腳麻利,被宗教局派到清圓洞。說是寺廟,其實更像一堆破磚頭,只有九百年的名字還在地方志上泄溢著些歷史余溫。
孤身一人,瘦小的身影,每天從山下挑水三里地——地上青石板露出來的,是歲月的骨頭。廟門外野草比人高,進去頭一腳得騰空。釋永凈慢慢扶著門框,修墻,攢柴,搭檐棚。小院外頭還是能看出當初的氣派:山風吹得彩繪脫了色,瓦上青苔洇綠了檐角。問題是,這里沒有香客。寺廟的香火半點沒有,“守廟”變成了實打實的苦行。
![]()
天冷了,房里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僅有的電器,是一只燈泡。所謂禪房,不過山洞洞口糊了幾張塑料布,里頭擺一張土炕,兩根拐杖,配兩雙鞋。屋里有面粉袋,是去年鄉里發的救濟。他說舍不得吃,混水攪攪,一頓算過去。喝水得親自去山泉,不然——他苦笑,廟壓根沒自來水。
越到后面,身體大不如前。腿在山道上磕得盡是瘀青,有時候挑水回來,蹲地上喘半天。飯食越發“馬虎”,殘月餅掰碎下肚,寒夜只能靠棉衣和破炕頭的被褥撐著。他曾經暈倒過,被路過的貨郎救起,那人塞了塊快要壞的月餅給他。他咧嘴一笑,那感覺,“像活過來一樣”。
其實換一步,釋永凈也能過舒服日子。鄰近的朝陽寺——香火滾燙,素齋流水宴擺到晚上八點,不愁吃喝。朝陽寺方丈早叫他去養老,他偏不。老人死死抓著炕沿,說:我要一走,野草就能把佛像埋了。沒人懂他在堅持什么,他只是指著塌了一半的大殿,翻相冊說:十年前我是怎么一筐筐背土把房基墊平的。
苦嗎?苦。但你真問他后不后悔,老人囁嚅半天,只搖頭,一句話都不多說。
![]()
寺廟的墻面是土坯,供臺拼著磚頭。廟的屋頂上,風雨時常把塑料布吹破。釋永凈沒錢修,就用廢紙板糊一層。廟里能見的東西數得過來:碗筷兩個,草藥若干。每年靠三百塊低保過活,病了喝點自己熬的草湯。別說醫療保險,連社保什么的,也沒有。
鄉政府去過,宗教局也來勸返,讓他進養老院。老人不答應。廟要是沒了守的人,很快就成空殼。文物專家都說,本地一千七百多座古寺,三分之一靠的就是這些“喘氣的文物”。
山外的世界熱鬧非凡。有的和尚開奧迪、奔馳,錦袈裟一件十萬。人們對和尚的印象,早不是清貧一途——不是法力無邊,就是貪名逐利。可像釋永凈這樣的,活在廟堂側影,已經成了稀有物種。大多數人記得釋永信,卻不記得山間的這些老人。
有人冷嘲熱諷,也有人悄悄寄了一床棉被。還有網友留言:“活該,誰讓你選的這條路?”說句良心話,這些字,扎心啊。
![]()
有人說,這些老人固執——明明可以去享受,卻要死守破寺。其實,世道早變了。農村老和尚守著的寺,不是“福地”,是責任。對外,是給國家省錢,對內,是給自己找到了能“有用”的價值倚靠。只不過,這份堅持,在當下已經接近孤勇。
這種景象,不禁讓人想起公元三世紀沙漠教父的舊事。那會兒,基督教還沒被羅馬帝國接受,大批修士走進埃及的荒漠。圣安東尼一人孤居三十五年,只有面包水,每天和太陽石頭作伴,被熱浪烤得發瘋也不回頭。
千載之后,歐洲有隱士,日本有山伏,中國有終南山人,偏僻山野見證精神的倔強。這些苦行,不是為了自苦,是想證明:人的信仰,能不能超越物質誘惑?
![]()
可惜現實里,無論清圓洞還是終南山,終究抵不過世道日薄西山。中國偏遠古寺,靠老人苦撐的,到處都是。十幾年,老一代僧人一個個慢慢熬老,然后就連寺廟本身也風化,一起回歸荒草。國家的文保制度,重修瓦翻壁畫,卻很少關心“活體守廟人”吃什么、病了去哪看、老了誰來養。
話說回來,釋永凈們不是神佛。歸根結底,他只是一個老了的普通人。一只破碗、兩根拐杖、幾層補丁,這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堅守是信仰,也是無可奈何。社會保障、基層監督、制度支持,不能總靠這群老人的“燃燒”。沒人焚香,自己守著廟火,老了也只能邊哭邊捱。
![]()
山上的孤燈一閃一滅,廟沒倒,人還在。有人嘲笑是自找的,也許。有好心人贊他是“最后的僧人”,也不過爾爾。一場山風卷過,老人繼續窩在山洞啃著月餅。
苦修成了某種悲壯。想明白了,其實不是為了世人眼里的佛法修為——只是為了自己心里有句話能落地。用一輩子守一座快要塌的廟,這賠本買賣放到今天誰還愿做呢?
念到這里,我心里突然有點發軟。所有人都以為信仰遙不可及,其實它就藏在了生活的柴米油鹽、老去的病痛、撐不下去的清晨和夜里。和尚落淚時,不是為寺,是為自己也撐不住了。誰說年老無需悲憫?人活一世,苦多樂少,苦里要有點念想作靠山。
打個比方,若沒有這群守廟的人的“傻勁兒”,那些被寫進史書的文化,哪有機會留到咱們這一代眼前?
![]()
最后給自己敲句警鐘:別總覺得“苦行僧”是別人的故事。終有一天,人生會衰老,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晚景提前準備一份底氣。信仰也好,責任也罷,能堅持到舊事物最后一刻的人,本就值得一點敬意。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