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
誰能想到,半個多月前還在記者會上放話“對華加征100%關稅絕不退讓”的美國財長貝森特,到了吉隆坡談判桌前會徹底換個畫風?
談判結束后,他對著鏡頭反復強調“雙方框架具有建設性”,卻對之前的狠話半個字不提,反觀中方主談判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全程語氣沒松過半分,每句話都釘在“取消全部加征關稅”的底線上。
一軟一硬之間,在場的記者都看明白了:美國那把揮了好幾年的關稅大棒,這次是真揮不動了,更有意思的是,這不是美方第一次在對華談判里“改口”,幾個月前的日內瓦會談上,他們還死死咬住“保留20%芬太尼關稅”不放,如今連新的100%關稅計劃都不敢提。
從日內瓦的“硬撐”到吉隆坡的“軟退”,短短幾個月,美國怎么就從“咄咄逼人”變成了“見好就收”?
![]()
一、洛杉磯港的集裝箱堆成了山
眼下最讓美國零售商頭疼的,莫過于洛杉磯港那片堆得像小山一樣的集裝箱。
港口官方前不久公開承認,之前定的90天關稅暫停期,根本不夠恢復對華正常貨運,現在集裝箱的堆積量比去年同期多了30%,貨運時效較正常水平慢了近五成。
洛杉磯港務局2024年9月的報告里寫得很清楚,這段時間對華貨運的平均周轉時間從原來的7天拉長到了12天,效率下降了45%。
![]()
這可不是小事,再過倆月就是美國圣誕節了。
美國零售商協會之前發過一份預警報告,說如果圣誕節前中國商品的到貨率低于80%,全美至少有30%的零售店會面臨貨架空蕩的情況。
要知道,美國圣誕節的消費額能占全年零售總額的30%左右,而玩具、家電、服裝這些核心品類里,有70%、50%和30%分別依賴中國出口。
![]()
去年就因為貨運延誤,不少零售商被迫提前降價清庫存,光這一項就虧了超50億美元。
今年要是再出問題,不光商家扛不住,普通消費者想給孩子買個玩具、給家人添件新衣都得費勁,這種壓力直接傳到了白宮,貝森特作為務實派,比誰都清楚,要是連圣誕節都保不住,國內的不滿情緒只會更激烈。
![]()
二、通脹壓得人喘不過氣,企業集體逼宮白宮
圣誕節的麻煩還沒解決,國內的通脹又在“火上澆油”。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2024年最新數據顯示,當前美國通脹率已經達到5.2%,這個數字看著抽象,但落到老百姓身上很具體:超市里的牛奶同比漲了15%,面包漲了17%,一個普通四口之家每個月的日常開支,比去年多了300多美元。
街上采訪的時候,不少人都抱怨“工資沒漲多少,物價先飛了”,這種不滿情緒已經開始影響輿論。
![]()
更讓白宮頭疼的是企業的態度,特斯拉、通用這些大企業最近集體給白宮遞了信,直言“對華加征關稅就是在給企業加負擔”。
就拿特斯拉來說,他們德州工廠生產電池需要的鈷、鎳等原材料,有不少是從中國進口的,關稅一漲,原材料成本跟著漲,最后要么轉嫁給消費者,要么壓縮企業利潤,去年特斯拉就因為成本問題,把Model3的售價提高了兩次,結果銷量下滑了8%。
![]()
通用汽車更直接,說要是關稅繼續加,他們可能得把部分生產線搬到墨西哥,這無疑會讓美國本土的就業問題雪上加霜。
一邊是民眾怨聲載道,一邊是企業集體施壓,這顆“通脹炸彈”美國是真捂不住了,只能想辦法從外部找緩和空間。
![]()
三、稀土斷供卡脖子,軍工新能源都慌了
如果說通脹和供應鏈是“急茬”,那稀土問題就是美國的“長期軟肋”。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2024年的稀土報告里明確寫著,中國稀土產量占全球的68%,加上加工環節的優勢,實際掌控了全球70%左右的稀土供應。
別覺得稀土離生活遠,美國軍工制造導彈制導系統需要鈰元素,隱形戰機涂層需要鏑元素,新能源汽車電機需要釹鐵硼,這些關鍵領域,幾乎都離不開中國的稀土。
![]()
中方實施出口管制后,美國相關產業馬上就慌了,波音公司的787夢想客機生產線,因為缺稀土配件被迫放緩了20%的進度,他們的負責人在行業會議上坦言“要是稀土供應再緊張,可能得暫停部分訂單”。
特斯拉德州工廠的電池產能也受了影響,原本計劃每月生產50萬塊電池,現在只能做到42萬塊。
這些企業一邊找替代供應商,一邊逼著政府解決問題,要知道,美國本土的稀土產能要想滿足需求,至少還得5年時間,短期內根本離不開中國。
![]()
這種“卡脖子”的感覺,讓美國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來他們也有“離不開”的東西,中方沒靠“狠話”,靠的是這三套實在招。
美國的妥協,不是因為中方“會說話”,而是因為中方的反制策略每一步都踩在點子上。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從談判開始就守住了底線,李成鋼從頭到尾都沒松過口,必須“取消全部加征關稅”,絕不用核心利益做交易。
![]()
這種“不妥協”的態度,讓美方明白“訛詐沒用”,只能回到理性談判的軌道上,守住底線的同時,中方的“精準打擊”也沒閑著。
把萊多斯這類在美國能源領域有分量的企業列入管制清單,萊多斯是美國頁巖氣開發的關鍵設備供應商,被列入清單后,他們的設備出口受限,直接影響了美國頁巖氣的產能,這讓美國在能源領域不得不收斂。
稀土管制不是“一刀切”,而是針對軍工、新能源這些關鍵領域,既達到了反制效果,又沒影響全球普通產業,這種“精準度”讓美方沒話說。
![]()
更聰明的是,中方早就跳出了“一對一博弈”的圈子,靠多邊合作降低了對美依賴。
在WTO,中方正式起訴美國的不合理關稅,用國際規則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合作上,和巴西的大豆貿易越做越穩,中國海關總署2024年7月的數據顯示,1-6月中巴大豆貿易額同比增長近12%。
對東盟的汽車零部件出口也在提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對東盟汽車零部件出口占比從2020年的18%,提升到了2024年的近25%。
![]()
美國想靠關稅“孤立”中國,結果中方反而靠多元合作織了張“防護網”,讓美方的制裁威力大打折扣。
不過,吉隆坡的勝利只是“階段性成果”,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
目前的關稅暫停期到11月10日就結束了,有消息說,美方內部的鷹派正盤算著“以退為進”,想用“延長暫停期”當籌碼,換中方在稀土問題上讓步。
![]()
這種套路其實不新鮮,之前的談判里美方就用過,中方顯然不會掉以輕心。
李成鋼在談判后提到“雙方需要履行國內批準程序”,這句話看似是流程說明,其實是在釋放信號,中方不會因為一時的勝利放松警惕,后續會按規則推進,同時也做好了應對變數的準備。
畢竟美國的妥協是“被迫”的,只要他們國內的通脹、供應鏈、稀土問題沒根本解決,未來說不定還會找新的突破口。
![]()
四、談判背后的真相:實力才是話語權
這次吉隆坡談判,其實藏著一個更實在的道理:國際博弈里,話語權從來不是靠“狠話”贏的,而是靠實力。
美國以前總覺得能靠關稅壓垮中國,可現在才發現,中國在稀土等戰略資源上有掌控力,在供應鏈里有關鍵地位,在國際合作中有更多朋友,這些才是中方守住底線的底氣。
未來就算美方再想耍花樣,也改變不了一個趨勢:隨著中國在產業鏈、供應鏈、資源領域的實力越來越穩,美國的關稅大棒只會越來越“無力”。
這次談判也讓世界看清了,中國從不主動挑事,但也絕不怕事,面對任何施壓,只要立場堅定、準備充分,就能掌握主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