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阿姨已經57歲了,平日身體一直很硬朗,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天早晨去廣場和老姐妹們練練太極。但最近她漸漸發現,起夜的次數多了,有時候白天還會感覺尿頻,甚至出現了些腰腹酸痛。
她納悶:“是不是年紀大了,這都正常?”女兒陪她去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番檢查后,醫生卻高度重視:“排尿出現這些變化,可能絕非小事,千萬不可大意!”
![]()
很多人以為小便只是“廢水”,其實,小便的變化往往暗藏健康預警。有醫生總結,人體多項重大疾病的首發信號,都隱藏在排尿細節里。你是否也和黃阿姨一樣,忽略了這些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有人覺得“小便變化不就是喝水多了、天熱出汗?”其實,醫學上小便不僅是身體代謝產物,更是監測腎臟、心血管、免疫系統及新陳代謝異常的‘探測器’。
《中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報告(2022)》數據表明,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約19.6%的人群會在過去半年出現過排尿異常。而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建議:排尿異常可作為腎臟、泌尿和其他相關疾病的早期篩查窗口。
![]()
從機理角度看,健康的尿液應該清亮、淡黃、無異味,無血無泡沫,排尿暢通。一旦上述指標出現異常,往往意味著身體“內部管線”出現了問題。例如:顏色變深或變紅,有時是腎臟、泌尿系統感染甚至腫瘤的信號。尿泡沫多且久久不消,提示蛋白尿,預示腎臟過濾功能受損。
排尿疼痛、尿流變細或中斷,或與前列腺、膀胱等問題相關。頻繁夜尿,且尿量驟變,需警惕糖尿病、心衰等風險。
其實,日本一項覆蓋1125名中老年人的研究顯示,排尿出現持續性異常的人,5年內并發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的風險升高了21.4%。哈佛醫學院在2023年綜述推進中進一步提出,小便異常是亞健康及慢性衰老的重要標志之一。
別以為排尿多幾次、顏色變深是小事,長期被忽視,可能成為“健康定時炸彈”。臨床觀察中,最常見也最具提示價值的5類異常包括:
尿色明顯變化:
健康尿色應淡黃透明。出現深黃、褐紅、醬油色,或偶爾“血尿”,尤其需保持警惕。研究指出,若見肉眼血尿,2/3以上可追溯到泌尿系統重要疾病,如結石、腫瘤、感染等。
尿中泡沫多且不容易消散:
尿后泡沫不散,常常是蛋白尿,提示腎臟濾過障礙。慢性腎病初期高達71%的人首現蛋白尿,其它任何癥狀都很隱匿。
![]()
排尿灼熱、疼痛或刺癢:
這通常是下尿路感染或前列腺、膀胱出現異常。如不及時處理,炎癥反復,易轉為慢性,甚至波及腎臟。女性中50歲后,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升至12.2%。
夜尿次數驟增(日間>8次或夜間>2次):
夜尿超過2次,且伴有精神疲乏,需排查糖尿病、心衰、前列腺等慢性病。一項對對照人群的調查發現,夜尿增多者老年后心衰發病率高出18.7%。
排尿突然中斷或分叉,尿流變細:
這通常與前列腺增生、膀胱出口梗阻相關。重者甚至因尿潴留出現腎損傷。因此,男性超過60歲后如遇該問題需及時就醫。
![]()
每當出現這些變化,別怕“麻煩”、更別怕“丟人”,及早就診檢查,總比事后后悔好。早期發現、規范治療,絕大多數人都能恢復健康、維系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排尿異常說到底,是身體內部“報警”的表現。想守住健康防線,不妨從4個細節做起:
定期體檢、主動尿檢:一年一度的常規尿液檢查,配合血糖、腎功能等項目,能發現無癥狀隱患。
科學飲水,合理分配:普通成人每日飲水量約1500-2000ml,避免一次性大量灌水,鼓勵分次小量、均勻攝入。
良好如廁習慣:不要憋尿、不隨意服用利尿類藥物,老年男性如有前列腺問題須遵醫囑服藥。
監測變化,及時就診:發現尿色、尿量、尿頻異常,尤其是出現血尿、泡沫尿等,要及時聯系醫生,切勿自行“對癥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