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冬測爭議始末:從10℃準冬測到邀戰陳震,客觀測評難在哪?
最近汽車之家那波“準冬測”爭議鬧得挺兇,估計不少車友都刷到了。前幾天剛因10℃左右的測試溫度被車評人陳震質疑“不算冬測”,隔天汽車之家就官宣要搞真·極寒冬測,還直接喊話陳震“你愿意來嗎?”,陳震也干脆回應“我沒問題,看你~”,這波來回算是把熱度拉滿了。
![]()
先捋捋前因后果。10月底汽車之家在北京搞了場測試,溫度3-13℃,標了“準冬測”,測了小米YU7、理想i6和特斯拉Model Y三款熱門車。結果挺亮眼,小米YU7標稱CLTC續航835公里,實測跑了687公里,達成率83.6%,比行業平均60%高不少。但爭議也跟著來,陳震直接開懟“10℃算冬季測試?這是誤導消費者”,網友也跟著質疑:是不是測試條件特殊定制?有沒有藏小字陷阱?
![]()
有意思的是雷軍的回應,發了八個doge表情加文字,幽默化解“小字陷阱”的質疑。其實平心而論,10℃左右的溫度,對南方朋友來說確實算入冬了,說“準冬測”也不算完全離譜。但爭議的核心根本不是溫度本身,而是車友們對測評客觀性的焦慮——畢竟車評圈“充值”的瓜太多了。
![]()
這也是為啥汽車之家新官宣的冬測重點強調“自費采買、杜絕充值、全網監督”。之前羅永浩怒懟某車評人“拿車企錢說話”的事還沒涼,行業里包機酒、給車馬費換好評的潛規則早就不是秘密,甚至有大V捏造缺點敲詐車企。去年最高法還判過一個車評人,沒實測就說人家車“制動失效”,最后賠禮賠錢。這種亂象下,大家對測評數據自然會帶著放大鏡看。
![]()
汽車之家邀陳震參與的操作挺聰明,既回應了質疑,也借第三方增加公信力。但更關鍵的是后續執行——真能做到全程公開透明嗎?自費采買能避免車企暗箱操作,但測試流程、數據計算方法會不會有偏向性?這些都得經得起全網監督。
還有個點必須提,就是后續宣傳的“變味”問題。之前不少測評本身沒問題,卻被KOL或品牌方斷章取義,故意漏“準”字把“準冬測”吹成“冬測”,反而砸了品牌口碑。希望這次不管是測試方還是宣傳方,都能守住底線,別讓好好的實測變成營銷噱頭。
![]()
說到底,車友要的從來不是完美數據,而是真實信息。新能源滲透率都快破50%了,大家對低溫續航、充電這些痛點越來越關注,靠譜的測評比啥都重要。期待這次極寒冬測能真的公開透明,也希望行業能多些這樣的嘗試,畢竟只有拋開利益捆綁,測評才有真正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