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球知識局
文字 | 林間草木聲
制圖 | 澄澈 校對 | 朝乾 編輯 | 哈
這幾個月,“蘇超”比賽熱火朝天,各大城市的PK從球場上延伸到場外的方方面面:GDP、機場、美食、特產......
貼臉開大▼
![]()
當我們仔細觀察“蘇大強”內部的GDP,會發現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在我們通常的印象里,沿海地區往往比較富裕,但在沿海大省江蘇,情況恰恰相反。江蘇沿海地區的經濟反而不太起眼,明顯被沿江地帶壓過一頭。
![]()
這樣“倒反天罡”的局面,是為什么呢?
長江,江蘇的第二海岸線
其實只要看一看衛星地圖,就不難發現端倪,江蘇954公里的海岸線,大多都是淤泥質海岸,并不適合建造港口、停靠船舶。
所以,各大港口的吞吐量,也出現了明顯的“河海倒掛”:一眾沿海港口,吞吐量完全比不過內河港口;沿海港口條件最好的連云港港,在全省只能排第五(盡管在全國仍屬前列)。
長江沿線港口密布,海港卻少得多▼
![]()
畢竟,寬闊的長江下游可以讓大型海船直接開入。與其說是江,不如看做一個狹長的、避風的、四通八達的內陸海,433公里的“黃金水道”可謂名副其實。
如今,蘇州已經是中國僅次于深圳的第二大工業城市,要是加上長江沿岸的各大城市,經濟體量更是驚人。這離不開長江“黃金水道”給進出口帶來的巨大便利。
蘇州沿江遍布港口
去年貨物吞吐量超6億噸▼
![]()
從南通到南京,江蘇長江沿線的各大港口年吞吐量都超過了兩億噸。這些河港有著大型海港級別的吞吐量,在方方面面也是參照海港的那一套來建設和管理的。
![]()
蘇州的太倉港更是我國唯一一個直接享受海港標準的河港。所謂的海港標準,不光是港口設備,還包括海事管理、航道規劃和氣象服務……等等。
太倉港▼
![]()
雖然江蘇一直以“散裝”聞名,但是其經濟是高度一體化的。這些港口設施,不僅有著明確的分工與特長,更需要一個更大范圍的協作。
天氣預報的“究極進化”
江蘇密集且發達的經濟活動,對協作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舉個例子,江蘇的化工產業極為發達,年營收超過1.3萬億,每天都有大量危險化學品需要走水路運輸,對事故的容忍度極低。這就需要超大規模、高度協同、及時響應的輔助系統。
![]()
我們印象中的江蘇,一向是承平富足、風調雨順的代名詞。但實際上,這里的自然災害一點都不少。
江蘇的地形非常平坦,最高峰也只有624米(連云港花果山),加上水網密布、大氣熱量充足,就成了發育龍卷風的溫床。這里的龍卷風頻率高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中部。
尤其在全球變暖的催化下,各種強對流天氣的出現頻率也在逐漸上升。突如其來的雷暴、大風、強降雨和冰雹,雖然持續時間很短,但破壞力不是一般的強。
![]()
和明天下不下雨相比,這些短時強對流天氣的預測難度上升了不止一個級別。來得快,去得也快,具有很強的偶然性,想要準確預報,需要實時更新的海量數據和強大的輔助工具。
長期以來,氣象工作者們熟悉的都是平面的氣象雷達圖,如同我們在天氣預報APP里看到的那樣。
但二維的圖是看不出氣團或超級單體的詳細三維結構的,所以預報難度極高,非常考驗氣象預報工作者的個人能力和經驗。
那有沒有三維的氣象雷達圖呢?其實是有的,目前國際上主要使用美國開發的GR2Analyst進行雷達三維成像。
這條賽道上,中國也正在迎頭趕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功能更強大的deep view深視軟件,已經完全實現了國產替代。
顯然比二維圖像直觀多了▼
![]()
僅實現國產替代,還遠遠不是它的終極形態。
這幾年,國內氣象愛好者群體越來越龐大,大家都喜歡用無人機繞飛來拍攝天氣現象。在未來,三維雷達成像加上無人機的現場圖像,或許就能讓我們在氣象系統中完整重建一整個的超級單體或云團。到時候不僅可以精準預報,還能高度可視化,一看就懂。
這幾年,低空經濟風頭正盛。對氣象工作者來說,無人機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好幫手,無論是沿江巡視或者是直抵災害現場,無人機顯然都比人力要迅捷高效。
![]()
但無人機的載重有限,一個傳統的氣象站加上去,多半就飛不起來了。不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氣象站可以微型化,變成幾桶爆米花的大小,可以直接搭裝在無人機上,執行數據采集任務。
搭載微型氣象站的無人機▼
![]()
氣象預警和災害的防治,從不只是氣象部門的責任。長江沿岸的海事、應急管理部門,也早已將氣象數據全面接入到系統中。
蘇州市應急管理部門的氣象系統▼
![]()
精準服務,護衛低空經濟
除了化工等的傳統產業,江蘇的低空經濟也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發展的低空經濟加上長江的繁忙水運,催生出了新的商業模式——江上的船員,也可以點外賣了!
對船員們來說,以前只能看著兩岸的風景發呆,但現在可以吃著火鍋唱著歌。這跑船的日子愜意多了。
找找送外賣的無人機在哪里▼
![]()
可是,送貨無人機最多能在5級風力下工作,江面上沒有什么遮擋物,風比城市里大很多,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大風刮跑。另外,雷雨天顯然也是無法工作的。
如果沒有準確的氣象預報與海事服務支持,這鐵定是個賠本生意。像這種小片區域內的準確氣象預報,在以前簡直是天方夜譚,但現在不僅可以做到,而且還能實現可視化。
足不出戶就知外面是什么天氣▼
![]()
最近正是吃蟹的好時節,除了早已名聲在外的陽澄湖大閘蟹,江蘇的洪澤湖(淮安)和固城湖(南京高淳區)大閘蟹,也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個大黃肥,很是誘人。
收獲滿滿▼
![]()
現在一只大閘蟹的價格動輒幾十,在餐廳里可能上百,看上去利潤非常高。但“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養殖行業素來風險不低,需要留心許多干擾因素。
比如今年的夏季明顯偏長,就導致大閘蟹比較“蔫吧”,上市時間普遍推遲。
而對大閘蟹養殖戶們來說,還有一項需要時刻關注的重要指標——水中的溶解氧。如果這一指標過低的話,水中的污染物有可能無法及時降解,從而影響大閘蟹的生長。
![]()
傳統的測定方法,要么需要在實驗室里晃瓶子,要么需要砸錢搞熒光法,但是前者太慢,后者太貴。現如今,一種新產品徹底解決了痛點,能通過實時的氣象數據,直接計算出水塘中的溶解氧含量,不僅便宜,準確度還高了許多倍。
全都實現了可視化,科學化養殖▼
![]()
從無人機外賣到智慧養蟹,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場景,共同勾勒出江蘇經濟在精準氣象服務的支撐下,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江蘇的海岸線,原本并不適合建設港口、開發產業,但長江這條“黃金水道”有效彌補了地理條件的限制。
這條“第二海岸線”,既是自然的饋贈,更離不開人的智慧與努力——默契協作的港口群、精準預報的氣象服務、創新應用的低空經濟,共同將這條水道的稟賦發揮到極致。
江蘇的發展格局,并非對沿海規律的背離,而是一種立足實際、向江圖強的路徑選擇。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