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那場給亞洲乃至世界帶來深重災難的戰爭在炮火中落幕;八十年后的今天,東亞的天空再次被危險的信號彈劃亮。
![]()
10月24日,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其就任后的首次施政演說中,扣動了震動地區安全格局的“第一槍”——宣布將實現防衛費占GDP2%的目標提前兩年至本財年完成,并明確將中國、俄羅斯等鄰國的軍事活動稱為“日本的嚴重關切”。
這絕非一次尋常的政策調整,而是日本戰后國家安全戰略的一次歷史性轉向。
更令人警醒的是,此舉浸透著一種深刻的歷史遺忘癥,仿佛八十年前的慘痛教訓已被東京的權力新貴們拋之腦后。
面對這番挑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同日的回應中,以“敦促深刻反省侵略歷史”的直言不諱,展現了中方不怕撕破臉的堅定姿態。
這場外交交鋒,表面是言辭往來,內里卻是一場關于歷史記憶與未來道路的激烈較量。
高市早苗此次提出的防衛預算“提速”,絕非簡單的財政計劃變更,其背后隱藏著打破戰后體制、推動日本成為“正常軍事大國”的戰略野心。
![]()
將原定于2027年完成的目標強行提前至2025年,這意味著在極短時間內,日本的軍事機器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脹。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歷史上日本軍國主義以“國防急需”為名,一步步突破約束,最終走向侵略的老路。
高市內閣這種對軍事力量的癡迷,與其長期以來持有的歷史修正主義觀點一脈相承,暗示著一種危險的戰略文化正在日本政治核心復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市在演講中刻意將中俄捆綁為“共同威脅”。
這種敘事建構,既是為了在國內營造共識、為激進擴軍尋找借口,也是在主動配合域外大國的地緣戰略,甘當圍堵中俄的“前沿堡壘”。
然而,歷史反復證明,同時樹敵兩個大國,是極其不明智的戰略選擇。
日本若能靜心反思其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教訓,便應懂得此舉無異于火中取栗。
面對高市早苗的“第一槍”,中方的回應之所以如此犀利、不留情面,源于歷史正義與現實實力的雙重支撐。
發言人郭嘉昆特別點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絕非偶然。
![]()
這是一種深刻的歷史叩問,意在提醒日本乃至國際社會:一個從未對其侵略歷史進行徹底清算的國家,如今再次揮舞起擴軍的旗幟,我們有何理由不保持最高度的警惕?
中方的回應,清晰地劃出了紅線:日本在軍事安全領域的任何冒進,都不僅是現實威脅,更是對歷史正義的背叛。
中國如此直言,不僅因為我們是那場戰爭最大的受害國之一,有責任維護歷史的真相;更因為今日之中國,擁有足夠的戰略實力和自信,能夠遏制任何試圖顛覆戰后和平秩序的危險傾向。
幾乎在同一時間,俄羅斯戰略轟炸機對日本海的巡航,與中方的警告形成戰略層面的呼應,這昭示著:高市內閣若執意將中俄同時列為對手,必將面臨嚴峻的地緣反制。
![]()
高市早苗打出的“第一槍”,其槍聲在歷史的峽谷中回蕩,產生著不祥的回響。我們仿佛聽到了八十年前那些將日本拖入戰爭深淵的錯誤決策的余音。
從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到在歷史教科書上做手腳,再到今天在軍事上的激進突破,日本右翼政治勢力正在系統性地抹去歷史的記憶,企圖輕裝上路,重走軍事擴張的老路。
然而,今天的東亞已非昔日的東亞。
地區國家歷經苦難,對和平的珍視與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警惕,已深植于集體記憶之中。高市內閣的政策不僅引發了中俄的強硬反制,也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廣泛的憂慮。
《朝日新聞》等主流媒體對其政策“強烈憂慮”的評論,以及其在財政來源、執政基礎等方面的脆弱性,都預示著這場豪賭的前路絕不會平坦。
槍已響,路何往?高市早苗的“第一槍”,無疑將日本與東亞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十字路口。是重復歷史的悲劇,還是回歸和平發展的正道,考驗著日本政治家的智慧,也檢驗著國際社會的良知。
![]()
中方的強硬回應,是一次及時的“剎車”嘗試。
我們敦促日方,務必在歷史的回響中聽清警示:背離和平、挑戰公義的歧路,前方只能是更深重的危機與孤立。
八十年的時光,足以讓一代人老去,但也應讓一個民族學到足夠的教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