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英國在能源領域的調整備受關注,風能作為重要方向,其帶來的影響逐漸顯現。
從經濟維度審視,風能的蓬勃發展已悄然重塑能源市場格局,它帶來的變革雖未全面覆蓋,卻已在局部激起層層漣漪,為市場注入新的活力與變數。
![]()
還為英國帶來了可觀的收益,相關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而這背后,是長期規劃與實際需求的結合。
算筆明白賬
一直有人說可再生能源比化石燃料劃算,針對這一說法,有研究專門量化了英國風電擴張的經濟影響,結果相當驚人。
2010-2023這十余年間,風能恰似慷慨恩主,惠澤英國,它為該國締造了極為豐厚的經濟效益,累計創收達1475億英鎊,可謂貢獻卓著。
![]()
此結果源于一種長期建模方法,與既往短期研究大相徑庭,借助該方法,能夠更為清晰地洞察風電在長期維度下所蘊含的諸多益處。
研究假設顯示,若英國不發展風能,就需新建更多天然氣相關設施,屆時,天然氣需求將逐年攀升,其增幅或遠超2022年能源危機時,因俄羅斯管道天然氣供應減少所形成的缺口。
![]()
需求一漲,價格自然飆升,2010到2023年就得多花1333億英鎊,而風電帶來的兩項節省加起來,遠超投入的支持資金,凈收益相當可觀。
為啥能成?
英國的風電能有今天的規模,離不開政策和自然條件的雙重加持。
政府的“差價合約”機制很關鍵,這種機制能給發電量提供價格保障,要是市場電價低于合約價,發電企業照樣能拿到差額補貼,這給企業吃了定心丸,讓海上風電得以迅猛擴張。
![]()
英國北海堪稱大自然的饋贈,風力資源極為充沛,且水深相對較淺,為風電設施的安裝提供了極大便利。
這般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不僅使風電項目得以順利落地,還顯著降低了成本。
從能源結構之變可窺成果,回溯2010年,英國超75%的電力仍依賴化石燃料,彼時情形,恰為當下能源轉型成就之鮮明映襯。
![]()
時光流轉至2025年,煤炭發電已全然退出歷史舞臺,風能嶄露頭角,以30%的占比躍居能源首位,超越了占比26%的天然氣,成為最大能源來源。
別叫“補貼”叫“投資”
很多人把政府給風電的支持當成“補貼”,但從實際效果看,這更像是筆高回報的國家投資。
風能本質上屬于公共產品范疇,它如同道路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學校助力知識傳播一般,具備公共屬性,能為大眾帶來廣泛益處。
風力發電機組會壓低市場價格,給所有人創造價值,但這也限制了自身的盈利能力,這和煙草、糖業那些行業完全不同,后者造成負面環境影響卻不用承擔額外的社會成本。
所以單看風電企業賺不賺錢,根本算不出它給英國帶來的真正價值。
![]()
政府此番資金投入,既未使風電行業利潤過盈,也未造成財政負累,相反,其成效顯著,為消費者帶來了更為經濟實惠的能源,實現了多方共贏之局面。
當前模式有點不公平,電力用戶承擔成本,天然氣用戶卻坐享其利,此現象引發諸多關于公平性的探討,需要尋得更為合理、兼顧各方利益的解決之策。
現在看來,可持續性、安全性和可負擔性其實能兼顧,風能不僅對保障能源安全、實現氣候目標很重要,還帶來了超過1000億英鎊的經濟效益。
當北海的風力渦輪機不停轉動時,它們不光在發電,也在打破英國對舊能源的依賴,這場關于“補貼”還是“投資”的爭論。
![]()
或許那些千億級的節省數據已經給出了答案,而這很可能只是英國能源變革的開始。
結語
從經濟收益到能源結構轉型,英國風電的發展已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千億英鎊的節省讓消費者切實受益,30%的能源占比也標志著其成為英國能源供應的中堅力量。
政府的支持并非單純“補貼”,而是轉化為了高回報的投資,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又推動了氣候目標實現。
![]()
當然,當前模式下電力用戶與天然氣用戶間的成本收益不均,仍需進一步優化。
但不可否認,北海之上轉動的渦輪機,正逐步打破英國對舊能源的依賴,這場能源變革遠未結束。
未來隨著技術升級與機制完善,英國風電或許還會帶來更多驚喜,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