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踏向星空的那一步,正悄悄撬動我們習以為常的身份認同。這場從地球公民到宇宙公民的轉變,有太多沒仔細想過的心理波動和身份重構。
一種名為縱觀效應的強烈心理沖擊,會在航天器沖破大氣層后,由漆黑宇宙里懸浮的藍色星球帶來。這樣神秘的驚奇感,許多宇航員都描述過。這顆星球的脆弱、所有人共同的棲居,在這種感受里都清晰,我們人類的呼吸仿佛能和這顆藍色星球的脈動連在一起。
![]()
人類以往的紛爭、邊界的微不足道,會在宇宙尺度下顯現。這種渺小感不否定自我,反能幫我們跳出日常的雞毛蒜皮,為了通勤堵車生氣,為了職場小事糾結,放在宇宙尺度里,沒那么重要。與整體世界的緊密聯系,會在個體脫離狹隘自我關注后被強調。基于國家和地域的認同的松動,將于熟悉的全球地理邊界消失后開始。地球生命體這個首要身份,在個體心中扎根,這是宇宙公民認同的第一顆種子。
每個糾結職場人際關系的人,能短暫體驗一下宇宙視角,會立刻覺得那些煩惱特別具體,具體到在藍色星球之外的尺度里,被記住的資格都沒有。舊的身份坐標會先一步崩塌,是踏入星空后常被忽略的難題。這種視角的升級從來不是輕松的,最先冒出來的是迷失和焦慮。個體調整心理結構去接納新體驗的過程,就是心理學家說的順應。焦慮甚至自我崩塌感會產生,在順應過程失敗時。
![]()
無法容納宇宙體驗的舊框架,正是我們熟悉的地球身份,尚未穩固建立的新身份,就是我們期待的宇宙公民身份。這種新舊銜接的空白,就是身份焦慮的根源。我們總在說要跳出舒適圈,最徹底的一次跳出,是人類踏向星空。這個舒適圈是地球幾十億年給我們的庇護,離開它之后,我們退回原點都成了需要耗費巨大成本的事,這種無退路的改變,最根本的挑戰是對身份的認知。
巨大的身心壓力,會被長期太空任務中的宇航員承受。局促、隔絕又沒隱私的空間,會放大內心的沖突。對自我價值和生命目標的深度重新評估,在孤立環境下被促使發生,這種評估還帶著點痛苦,懷疑自己現在做的事,到底對人類文明有多少意義,不只是完成任務。
![]()
科研和高度智能的自動化系統,將要是火星移民社會的核心。傾向于公有制和精準配給的模式,在火星的資源分配中出現。基于火星社群的身份認同,會被火星成長的新一代天然擁有,而非地球相關的認同。適應性改變在人身體上出現,由外星的低重力環境而引發。幾代人之后,火星移民的外觀、生理機能,和地球人會有明顯差別,無論是變化的骨骼密度,或是對低氧環境的耐受度提升。
基于火星地質聯系的全新身份認同,從獨特文化和生理變化共同催生。我覺得未來火星二代很難對地球產生我們這樣的鄉愁。他們的童年記憶里沒有藍天碧海,只有火星的紅色地表和穹頂下的城市,地球只是課本里的一個名詞,一個遙遠的歷史符號,不會牽動他們的情感聯結。拒絕認同地球人的充分理由,可能會在第二代、第三代火星移民心中形成。
![]()
未來地球和火星有了不同的政治格局,那時候的國際關系會變成星際關系么?專門處理行星間矛盾的組織會出現,它不用參照現在任何地球機構的模式,討論的議題會是火星水資源分配,或是星際航行的安全規則,或是不同星球人類后代的身份認定問題。個體對人類文明整體的歸屬感,會在星際社區出現后形成。那時候的身份認同,會跨過單個行星的界限。
有些小說里描繪,從星球公民到星系公民,再到宏大的宇宙公民,正是這種認同一步步擴大的過程。資源分配機制或將催生新型治理模式,在火星社會實現自給自足時。可能,會讓地球和火星之間,形成一種全新的政治格局也說不定。未來的宇宙公民群體里,掩埋著好幾個有張力的人類子文明,不是所有都能完全契合。
![]()
本文核心觀點融合了NASA《火星移民心理評估報告》(2025)與《星際文明倫理研究》(劍橋大學出版社)的學術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