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事編輯 | 天寧
據美《新聞周刊》報道,特朗普在橫須賀基地“喬治·華盛頓”號航母上發表演講時宣布,他將簽署行政令,要求美國以后建造的航母必須使用蒸汽彈射器和液壓升降機。特朗普稱自己非常“懂造船”,并稱電磁彈射器“愚蠢、荒唐”。特朗普是一時興起,顯擺自己的“軍事才華”,還是真的因為“電磁彈射花費巨大”,而選擇在這個合適的場合和時機宣示重返“蒸汽彈射”時代?
![]()
特朗普在航母上演講
一、特朗普為何叫停電磁彈射
從技術特點看,蒸汽彈射是機械思維的“極致”,而電磁彈射則是電力電子技術的結晶,代表著航母發展的未來方向。盡管電磁彈射的效率非常高,但蒸汽彈射也有技術成熟度高、維護簡單直接、成本相對更低等核心優勢。那么,為什么特朗普要“叫停”電磁彈射呢?
一是美軍航母電磁彈射故障不斷。
美國福特級航母首艦“福特” 號(CVN-78)于 2017 年服役,配備 4 套電磁彈射器和 11 部電磁升降機。盡管技術先進,但該艦長期受困于電磁系統故障,且和F-35C 適配問題存在問題,至今無法確保F-35C隱形艦載戰斗機的安全起降。“福特”級二號艦“肯尼迪” 號(CVN-79)計劃 2025 年交付,但因電磁系統集成等問題,要延遲交付。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已經有多艘采用蒸汽彈射器的“尼米茲”級航母具備搭載F-35C戰斗機的能力。由此也可看出,美國的電磁彈射技術不穩定,在戰斗效率與安全可靠上,特朗普傾向于后者。
二是特朗普更加看重蒸汽彈射的性價比。
蒸汽彈射技術自 1950 年代投入使用,歷經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等實戰驗證,故障率低且維護經驗成熟。例如,“尼米茲” 級航母的 C-13 蒸汽彈射器平均每 4000 次彈射僅出現 1 次嚴重故障,遠低于“福特”級早期測試 400 次彈射出現1次嚴重故障。此外,蒸汽彈射維護簡單直接,成本可控性強。美國的蒸汽彈射系統單套成本約 2.4 億美元,僅為電磁彈射(7.8 億美元)的三分之一。
三是爭取美國軍工集團和藍領階層支持。
盡管負責蒸汽彈射設計制造的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公司軍用部門已經破產,但通用電氣、西屋電氣等老牌企業仍掌握蒸汽系統的核心專利和維護技術。此外,蒸汽彈射器的維護更依賴大量基層人員和藍領工人,而電磁系統更傾向于高學歷的技術人員。特朗普若重新啟用蒸汽彈射,至少可以為數千名藍領技術人員提供工作崗位,這一舉動可能使得工會組織成為特朗普政策的堅定支持者。
四是塑造懷舊符號和政治形象。
蒸汽彈射器象征著美國二戰后的海軍霸權時代,特朗普將其與“強大美國”的懷舊形象綁定,符合其核心政治口號。特朗普本人也直言喜歡蒸汽從甲板上噴涌而出的“美妙景象”。特朗普將耗資巨大的電磁彈射項目斥為“愚蠢、荒唐”,并將其定性為低效、浪費的典型代表,某種程度上,旨在爭取保守派支持。
![]()
“福特”號航母
二、重返蒸汽時代面臨四大考驗
美軍擁有11艘現役航母,10艘“尼米茲”級全部采用蒸汽彈射,1艘“福特級”則采用電磁彈射。盡管特朗普“叫停”電磁彈射,但美軍航母要重返蒸汽彈射時代,依然面臨重重考驗。
考驗之一:改造成本代價高。
在“福特”級航母上重新安裝蒸汽彈射器并非易事。“福特”級艦體設計已深度集成電磁系統,若改回蒸汽彈射,需重新鋪設遍布全艦的高壓蒸汽管道,拆除現有電力模塊,僅設計變更費用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
考驗之二:技術重啟成本高。
美國蒸汽彈射器生產線自 2008 年“布什”號航母服役后停產,關鍵供應商如英格爾斯造船廠已轉向電磁系統研發。重啟生產線需重建供應鏈,僅招募和培訓熟練工人就需耗時 3-5年,預估成本幾十億美元。
考驗之三:美軍部署壓力大。
“福特”級航母二號艦“肯尼迪”號已基本建成,后續“企業”號和“多里斯·米勒”號也采用了相同設計方案,對這些已經開工甚至接近完成的航母進行大規模改造,勢必嚴重推遲它們的服役時間。且“尼米茲”號航母將于2026年退役,美國在維護霸權地位上面臨更復雜挑戰,現有10個航母打擊群如果以4:3:3的比例進行常態部署的話,勢必疲于奔命。
考驗之四:美國海軍專業技術派高層的反對。
盡管特朗普近期裁撤了一批不受待見的高級軍官,但美軍中反對和不滿特朗普的大有人在。特朗普宣稱蒸汽彈射更好,但能量效率低下、戰術響應滯后的天然劣勢難掩。電磁彈射則依托綜合電力系統與飛輪儲能技術,能量轉化效率高達60%-90%,即便在連續彈射狀態下,航母仍能保持穩定航速,作戰持續性強。相對而言,蒸汽彈射系統啟動前,需提前1-2小時加熱產生高壓蒸汽;在連續彈射16分鐘后,蒸汽壓力會急劇衰減,對作戰節奏產生不利影響。如果特朗普以故障率高等原因不再發展電磁彈射航母,勢必影響美海軍構建“戰斗機+預警機+無人機”的立體化作戰體系,美國五角大樓和海軍創新性、技術派很難接受。
![]()
蒸汽彈射
三、事故不斷 美軍航母風光難再
全球抵達、耀武揚威的美國海軍,2025年以來各種事故不斷,其中航母更是“霉運不斷”。
2月12日,“杜魯門”號航母在埃及港口附近與一艘散裝貨輪相撞,不得不趕往就近港口臨時維修。
4月28日,部署在紅海的“杜魯門”號航母為躲避也門胡塞武裝發射的導彈而緊急轉彎,導致艦上一架F/A-18E“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墜海。
10月26日,“尼米茲”號航母搭載的兩架艦載機接連在南海墜毀。
統計顯示,今年以來美國海軍的A級事故明顯偏高。2025財年(截至9月30日)美國海軍已經報告了12起A級事故——A級事故是指造成飛行員死亡、永久性完全殘疾或直接損失成本超過200萬美元(美國空軍標準)/250萬美元(美國陸軍、海軍標準)的事故,屬于最嚴重等級。分析認為,美軍航母戰斗群長期在“印太”、中東及全球范圍內維持高強度戰備狀態,長期高壓運作使美軍兵力緊張、人員疲憊,機械老化和磨損嚴重,事故發生的風險自然隨之上升。
一邊是事故不斷,一邊是美國三軍統帥公開否定電磁彈射——美軍航母風光難再的背后,也許是軍事霸權隱然衰退的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