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餐飲供應鏈指南,作者:春瑩,編輯:景雪,題圖來自:AI生成
“當前6.8萬家預制菜企業中,5年后僅約5000間存活。”近日,經濟學家宋清輝針對預制菜行業未來的走勢,做出如是判斷。
“五年倒閉九成”的冷酷預言一出,讓本就波瀾暗涌的預制菜行業又激起了一層漣漪。
與之相應的是,網友們還在忙著總結“拒絕預制菜餐廳”白名單,抵觸情緒和信任危機短時間內很難完全解除。
所以,預制菜這行是真的要涼了嗎?
在餐飲供應鏈指南看來,涼透倒不至于,但未來確實會有一批玩家會被洗牌出局,死得很難看。
一、寒冬將至,先死一批
預制菜行業的寒意,大部分企業都已經明顯感受到。
今年上半年,“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3194.68萬元,同比下降24.46%,扣非凈利潤為2533.83萬元,同比下降38.74%;惠發食品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已從去年同期虧損1643萬元變為虧損2999萬元。扣非歸母凈利潤自去年同期虧損1823萬元變為虧損3053萬元,虧損額進一步擴大;海欣食品的速凍菜肴制品,上半年實現營收1.54 億元,同比下降 23.17%;還有安井食品、千味央廚等,預制菜肴板塊業務的營收,也并未達到預期。
巨頭如此,腰部以下預制菜企業的生存處境就更不必說,而這樣的境遇也絕不是短期的陣痛。
為什么?
首先,從市場流通情況來看,預制菜的需求正在萎縮。
不少咨詢、證券等機構出具的數據顯示,預制菜B端與C端消費占比約為8:2,還是以餐飲企業為主的B端市場占據了主體地位。這其中,又屬純外賣店(即無堂食門店)對預制菜的需求更為強烈。一個20-30平左右的檔口,只用一個加熱的電磁爐,一個打包臺,就能開張。預制菜料理包,完美匹配了純外賣店的“輕資產”模式。
包括這兩年頻頻被披露的“幽靈外賣”,他們無實體門店、無廚師、隱蔽、快速、單人可操作……能滿足所有這些條件的,幾乎只有預制菜料理包。而一些幽靈外賣為了更大程度盈利,甚至會用到小作坊生產的“三無”預制菜產品。
但如今,純外賣店的模式正在發生變革。
2024中國連鎖餐飲峰會上,美團正式推出“品牌衛星店”萬店返傭計劃,到今年年底計劃開出超一萬家外賣衛星店,并與供應鏈龍頭達成合作,讓中小商家以更低的成本采購食材。
今年7月,京東推出“七鮮小廚”,并宣布未來3年內在全國建設1萬家,主打現炒現做。截止10月29日,其首店(長保大廈店)在京東外賣平臺顯示累積銷售10萬+單,餓了么和美團的月銷量分別為900+單、300+單。
與此同時,國家對“幽靈外賣”的整治也在加強。今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組織起草的《外賣平臺服務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餓了么、美團和京東三大平臺也各成立了專項小組或治理團隊,針對無實體店、假地址、盜用資質等亂象,進行治理和整改。
可以預見,未來低質外賣的生存空間會被擠壓,預制菜料理包的市場需求就會減少。
另外,線下餐廳對預制菜的需求也在減弱。
如今,大眾談“預”色變,餐廳紛紛把“現炒”當成金字招牌,恨不得把灶臺搬到消費者桌上。數據顯示,今年2月以來,已有十余萬商戶在美團開通了“明廚亮灶直播”,覆蓋商場連鎖餐廳、社區夫妻店等。同時,在美團、大眾點評的部分商家新增了“現制現炒”信息展示欄。
![]()
△圖片來源:美團截圖
當現制現炒的風潮愈演愈烈,預制菜想要在餐廳后廚立住腳就會很難。
當然,有人可能就問了,餐廳如果用了預制菜,但對外卻說現制,當面一套背后又一套,怎么辦?
別急,《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馬上要來了。
餐飲供應鏈指南了解到,國家衛健委主導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專家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屆時,預制菜“身份”將有統一說法,餐飲門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制菜,將納入強制信息披露范疇。
北京天霜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勇律師曾向媒體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這意味著當消費者主動向商家問詢時,商家必須如實告知消費者相關菜品是否為預制。”
都強制明牌了,以后誰也別想藏著掖著。
B端不好賣,C端市場也好不到哪去。今年,預制菜的信任問題被徹底引爆,引來許多消費者口誅筆伐,短期內,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負面印象還很難消除。
需求決定供給,需求一旦萎縮,供給端市場就會陷入震蕩,競爭加劇、價格內卷、行業出清……會接連上演。
企查查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新增預制菜企業數量不斷增多,截至2024年末,預制菜企業已達到約6.8萬家,預制菜行業規模持續擴大。
爆發式增長導致了預制菜行業魚龍混雜。“鳳凰網財經”近期的一篇報道中就提到,預制菜企業的生產環境、設備、烹飪水平參差不齊,工廠之間有著復雜的代工關系,這意味著消費者沖著規模較大的品牌購買產品,很可能來自小廠生產。
再加之,B端市場對“降本增效”的需求迫切,出于對成本控制的考慮,壓價會是稀松平常的事。廣東陽江海鮮預制菜供應商衛鵬曾透露,類似他這樣聯系貨源拿給加工廠加工的企業,毛利率只有0.6%到0.8%,“還有無數公司掙扎在虧損邊緣”。
需求萎縮、供給出清、行業洗牌,預制菜企業數量減少,就會成為必然結果。
所以,在提到預制菜行業未來發展時,宋清輝才會預測,相較于目前逾6.8萬間的龐大基數,未來五年后真正能在競爭中存活、具備持續盈利能力和規模效應的企業,其數量很可能銳減至5000間以內,其中能對市場產生實質性影響力的企業可能不超過1500間。
二、熬過陣痛,還有機會!
不過,真的會像宋清輝所預測的只能容下5000家預制菜企業嗎?倒也不盡然。
要知道,預制菜并非新生事物。在美國、日本等國家,預制菜滲透率早已超60%。這些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后帶來的快節奏生活、家庭小型化、單身人口增加以及女性就業率提升等因素,共同催生并鞏固了對預制菜的龐大需求。
而中國的經濟、人口變化也在沿著類似的路徑演變。老齡化、少子化、家庭小型化……已經越來越明顯。
所以,單從C端消費需求來看,預制菜還有滲透空間,而且當前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態度并非“一棍子打死”。社交平臺上,時不時能刷到網友分享在家自制預制菜的經歷。還有不少消費者表示,在價格合理,品質有保證,口味豐富多樣化的前提下,還是會選擇購買預制菜。
![]()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另外,從B端市場來看,中國餐飲的連鎖化程度在不斷提升。據美團方面數據,全國餐飲連鎖化率從2020年的15%穩步上升至2024年的23%,預計2025年餐飲連鎖化率將進一步提升至25%左右。而美國、日本餐飲的市場成熟度更高,其連鎖化率均超50%。
可以預料,在品質、成本、效率的平衡下,使用中央廚房和第三方食品工廠的“半成品”,仍然會是一些連鎖餐企標準化出品、提升效率、穩定擴張的優先選擇。
更何況,使用了預制菜的餐飲店也有活得很好的。比如,薩莉亞。
薩莉亞公布的2025財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實現凈利潤111.64億日元,同比增長37%。其中,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亞洲分部貢獻了絕大部分的營業利潤。
紅餐小程序也顯示,截至2025年10月,薩莉亞中國門店數量已接近600家。而這近600家門店的菜單上,絕大多數菜品都屬于“預制菜”。
值得一提的是,中餐出海勢頭火熱,也帶動了預制菜的出海。很多中餐品牌去到海外后,常會面臨廚師短缺、產品標準化難度高等問題。而預制菜、速凍食品恰恰能解決企業的這些難題,這給預制菜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這些市場需求都是真實存在的,未來還可能會不斷擴大。
所以,預制菜行業的未來,會經歷重整,但還不至于到涼透的地步。在這場價值重構與分化的變革浪潮中,淘汰的不是行業本身,而是不合時宜的發展模式。
一如北京百廚夢想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總教練張圣雄在跟餐飲供應鏈指南交流時所說:“預制菜也分三六九等,有高品質、高還原度的冷凍食品和預制菜,也有低質量、營養成分流失甚至有食品安全風險的冷凍食材和預制菜。就跟餐廳分不同品質、不同檔次一樣,有人均十幾塊錢的蒼蠅館子,也有人均一兩千的米其林餐廳。”
大浪淘沙始見金。我們相信,有淘汰出局,但也會有一些預制菜企業堅守產品本質、擁抱透明化、在效率與品質間找到平衡,未來能夠穿越周期,重塑這個行業的價值底色。
所以,別為這個行業擔心。該死的一定會死,該活的也一定會活下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餐飲供應鏈指南,作者:餐飲供應鏈指南
本內容由作者授權發布,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場。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8631.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