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朝那些官場傳奇,李衛這人總讓人覺得有點特別。他不是科舉出身的書生,也不是包衣奴才那種從底層爬上來的,而是靠家里有點錢捐了個小官起步的。雍正那會兒,他是皇帝眼里的紅人,辦起事兒來雷厲風行,管鹽政查貪腐,民間口碑好得不行。
可雍正一走,乾隆上臺,李衛這棵大樹突然沒靠山了,新皇帝會怎么對他?很多人猜他得倒霉,但事實呢?開頭還挺客氣,厚葬加賞賜,可后來又來個銷像風波,讓人看不懂帝王心。
![]()
李衛這輩子,起步不算順風順水。生在康熙二十七年,也就是1688年,江蘇銅山人,家里做鹽茶生意,算得上當地有錢戶。他從小沒啥大志向,二十多歲了還閑在家,父母急了,康熙五十六年捐了個兵部員外郎的閑職,花了不少銀子,就圖他有個營生。
沒想到這捐官一當,李衛像開了竅似的,調到戶部銀庫管賬。那時候銀庫事兒多,九貝子允禟的手下仗著主子勢大,每次繳銀多扣十兩,李衛查出來后,直接在庫里擺柜子,標明是貝子私扣的銀子。這事兒鬧大,貝子臉掛不住,只能收手。從這兒起,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來的雍正——注意上他了,覺得這人直性子,不怕事兒。
雍正元年登基,雍正就把李衛派去云南鹽驛道。那年頭私鹽泛濫,鹽是朝廷專賣,利潤大,官商勾結成鏈條,地方上亂套。李衛上任后,帶著人馬一路查,一破就是好幾個窩點,抓了十幾個官員,鹽務總算正經起來。
他不識多少字,辦文書全靠口述給師爺,思路清楚,辦事效率高。雍正三年升江西鹽運使,管贛浙鹽政,又是幾年硬仗,鹽商賄賂他不沾手,案子結得干凈。雍正五年調浙江巡撫,不久升總督。
那時候浙江文字獄鬧得兇,查嗣庭案和汪景祺案牽出不少人,雍正氣急了,下令全省停科舉。士子們寒窗苦讀一場空,李衛看不下去,四處奔走,收集冤情,選清白書生上奏,雍正六年才恢復考試。他還自己掏腰包修書院,幫窮學生買書筆,浙江人記他這份情。
![]()
從浙江總督到兩江總督,再到直隸總督,李衛的升遷就跟坐火箭似的。雍正七年署兩江,管蘇浙皖軍政民政,賑災水利樣樣抓,長江大水那年,他督著民夫修堤,糧倉開倉放賑,餓肚子的事兒少了不少。雍正十年進京當大學士,兼鹽政尚書,朝堂上彈劾貪官的折子他寫得最多。
雍正十二年升直隸總督,還兼太子太傅,教弘歷——未來的乾隆——讀書識事兒。直隸地大,他巡邊查糧道,遇盜匪就帶隊剿,案子辦得快。雍正朝那些年,田文鏡和李紱互參的案子,李衛站隊穩,調查卷宗,上奏平息。他對皇帝忠,對百姓實誠,民間叫他“江南青天”,這名聲不是白來的。雍正看重他,就因為李衛辦事不拖泥帶水,還不貪那點蠅頭小利。
可官場這池水深,李衛也挨過彈劾。那些被他查的鹽商和貪官,聯手上折子說他專權跋扈,他呢?照樣高調干活兒,從不低頭。雍正護著他,批紅說李衛是實心人。想想看,那時候清朝財政緊,鹽政是命根子,李衛管得住不亂,皇帝能不放心?
李衛的路子走得順,但也得說,他這人骨子里有股江湖氣,從小愛聽書,講忠義的就激動,入仕后這股勁兒沒丟,辦案子時總把民情放首位。雍正十三年,皇帝在圓明園突然沒了,李衛這時候已是封疆大吏,地位穩,但靠山沒了,朝堂上誰知道新皇帝怎么想?
![]()
雍正一去,新君的賞識來得意外卻也有限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駕崩,弘歷即位,就是乾隆。李衛作為雍正寵臣,乍一看得小心翼翼,誰知乾隆開頭對他是客氣的。登基后,朝堂覲見,乾隆親自扶李衛起來,賜座賜茶,還叫他舅舅,意思是當年父皇倚重,你繼續干。沒多久,就賞了件四團龍補服,這袍子金線龍紋,清朝兩百年才七十三人得過,擱李衛這兒是頂尖榮譽。
乾隆元年,李衛還管著直隸總督,乾隆巡幸熱河,召他議事兒,水利地圖攤開,李衛指點河道,建議疏浚,乾隆準了。乾隆二年,李衛上書請辭,說年紀大了,乾隆不批,反賜銀子讓他養病。這態度,看得出乾隆沒急著清算舊臣。
李衛在乾隆手下,沒大起大落,繼續管鹽政和漕運。直隸總督這職兒重,糧道關隘他得盯牢,乾隆南巡時,李衛扈從,舟船上議江南水利,乾隆聽他陳詞,還賜宴敬酒。乾隆三年,李衛病了,咳嗽不止,府里請醫,消息傳宮里,乾隆派御醫帶藥箱趕來,日夜診治。
十月二十二日,李衛沒了,享年五十有一。乾隆停朝一天,親寫祭文,派禮部辦喪,按總督規格厚葬,鑾儀衛鳴炮,百官送靈。謚號敏達,碑文刻他“才干敏捷,實心任事,封疆出力”。葬后,準他兒子承襲蔭職,家族免稅三年。這待遇,擱其他舊臣那兒,不容易。
![]()
乾隆這時候對李衛的定位,是認可的。畢竟李衛辦的鹽政和賑災事兒,乾隆新政也得接著用。他沒像對付年羹堯那樣抄家問斬,也沒趕他回鄉閑住,就讓繼續干到死。民間看李衛好,浙江人記他恢復科舉和修書院,直隸人謝他治水賑災。
乾隆初年,沒動李衛的舊案,相反,還用他穩住地方。想想雍正那些鐵桿兒,像隆科多和馬齊的下場多慘,李衛算運氣好。可這好,也有限制。乾隆骨子里對父皇舊臣有戒心,李衛名聲太大,民間口碑壓過不少人,皇帝心里得掂量。
乾隆二年巡江南,李衛還活著,鑾駕駐杭州,他進帳議事,乾隆沒冷臉。但李衛一走,乾隆的真心就露出來了,不是全盤信任。李衛的死,乾隆表面上追思熱切,祭文寫得漂亮,厚葬辦得體面。可帝王家事兒,哪有那么簡單?
李衛管的地方多,浙江直隸兩頭跑,辦的政績亮眼,但也得罪人。那些舊鹽商和貪官的余黨,早盼著他倒霉。乾隆上臺,慢慢清雍正舊賬,李衛雖沒直接挨刀,但位置敏感。乾隆用他,是看重能力,但也防著他樹大招風。
乾隆三年那場病,御醫來來往往,藥箱堆滿屋,乾隆遣宦官探視,表面關切,實際也穩住李衛舊部。葬禮上,香煙繚繞,土覆棺槨,乾隆的哀詔讀得響亮,可這背后,是新君在平衡朝局。李衛一輩子的忠心,換來善終,但乾隆的恩寵,終究是給先帝面子多過真心用他。
![]()
身后廟像風波,乾隆的忌憚終于爆發
李衛入土沒多久,乾隆對他的追思還熱乎,謚號立碑,家族蔭庇。可民間自有民間的情分,浙江人感他舊恩,在西湖邊建花神廟,把李衛和妻妾塑成神像,香火旺盛。漁民出海前叩頭,士子趕考焚香,這事兒乾隆開頭沒管。
乾隆四年北巡,途經李衛墓,遣使祭掃,奠酒焚紙,看得出還念舊。可時間一長,乾隆的南巡多了起來,乾隆四十二年第五次下江南,鑾駕到杭州,西湖畔駐蹕。他微服逛廟,進花神廟一看,正中神龕金身是李衛,持卷劍眉,伴著兩女像。乾隆認出來,臉色變了,當場下令砸像,碎片散落,香爐傾倒。
旨意傳出,乾隆斥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托名立廟,甚為可異!”禮部奉令,銷毀各地李衛遺像,工匠錘鑿,塑像碎裂。杭州廟里另塑花神,香火轉去。乾隆四十五年再巡江南,又查李衛舊宅,撤畫像。
史書修纂,乾隆親閱李衛傳,批注添疑慮,說他專權不純。這風波來得晚,李衛死后四十年,可乾隆的火氣不小。為什么?李衛民間威望高,廟像供奉,等于分了皇帝的權。清朝皇帝忌諱臣子成神,漢朝蕭何那事兒就是前車,百姓愛戴過頭,新君得壓一壓。
![]()
乾隆銷像,不是沖李衛本人,而是防后患。李衛活著時,乾隆用他穩地方,死后名聲不散,乾隆南巡見像,覺得扎眼。旨意里點明“任性驕縱”,其實是借題發揮,說李衛仗雍正寵,辦事太張揚。
民間議論平息,廟像毀了,李衛家族低調守蔭,沒遭連坐。這事兒擱清史里,是乾隆平衡舊臣影響的手段。李衛的鹽政和賑災功勞,史書留著,但銷像一筆,添了爭議。乾隆這手,嚴謹說,是帝王術的常態,新舊交接,總得清算影子。
李衛身后,家族沒大禍,兒子承蔭,當了小官,守著免稅過日子。可乾隆的忌憚,透出清廷的權力邏輯:臣子再能,也不能蓋過皇帝風頭。銷像后,江南廟宇安靜,西湖花神換了新像,百姓轉念舊恩,私下還念李衛。帝王心,海底針,李衛這輩子,游得夠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