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還跟著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轉頭就派外長訪華、主動減免鋼鋁關稅,連總理都三番五次喊話想搞高層會晤,加拿大這波操作,說實在的,看得人有點懵。
要知道,它可是出了名的“美國跟班”,之前就算自己被美國加稅,對中國的強硬態度也沒松過半點。
常年被美國“捏著經濟命脈”的加拿大,真能繞開對方的束縛,把跟中國的合作落到實處嗎?
![]()
危機具象化
加拿大的經濟困局,早不是紙面上的冰冷數字了,而是實實在在蔓延到民生角落的陣痛。
就拿石油重鎮阿爾伯塔省來說,曾經24小時連軸轉的鉆井平臺,現在半數都停著,當地石油工人馬克的遭遇特別有代表性。
“2020年疫情時丟了工作,好不容易2022年行業回暖,盼著新鉆機開起來能再上崗,結果美國關稅一落地,公司直接把訂單砍了,現在只能靠打零工湊房貸。”
這還不是個例,2020年加拿大自然資源行業單季度就丟了4.3萬個崗位,就算后來行業稍微回暖,2022年油氣行業總就業也才34925個,跟疫情前比差得遠。
![]()
更憋屈的是“定價權”,加拿大97%的石油、99%的天然氣都得賣給美國,卻只能賣“地板價”,原油價格常年是國際市場價的50%到80%。
光2023年一年,就因為這折價少賺了超150億美元,可它連反駁的底氣都沒有,誰讓美國是唯一的“大客戶”,超過75%的商品出口都得靠這個鄰國。
雪上加霜的是美國的關稅重拳。
2024年起,美國對加拿大加征的關稅直接飆到39%,這比例遠超日本、韓國和歐盟的15%。
![]()
加拿大經濟“引擎”安大略省最先扛不住,2023年這省跟美國的貿易額還能到4930億加元,關稅一生效,汽車零部件出口環比直接跌了32%,有機構預測,這省超100萬個工作崗位都要懸。
更要命的是,加拿大連電力都要靠出口給美國,它對美出口的電力占自身對美出口電力總量的13%,能源和制造業雙雙被打,經濟幾乎要扛不住了。
![]()
根源追溯
加拿大這困境,說穿了就是“依附型經濟”埋下的禍根。
這么多年跟著美國當“跟班”,貿易上幾乎是美國說啥是啥,哪怕自己吃虧也不吭聲。
2024年3月那波操作就很典型,美國剛對加拿大加稅,加拿大轉頭就跟著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征100%附加稅,鋼鋁制品也加了25%。
甚至還啟動了對電池、太陽能產品的征稅咨詢,活脫脫“主子打我,我還得幫主子看門”的架勢。
![]()
這種盲目順從很快就遭了反噬,首當其沖的是油菜籽產業。
要知道中國是加拿大油菜籽最大買家,2023/24年度加拿大685.9萬噸油菜籽出口里,近64%都賣到中國,年貿易額能有20億美元。
而且這產業在加拿大直接能創造20萬個就業崗位,產值達430億加元,說是西部省份農民的“錢袋子”一點不夸張。
結果貿易一受影響,美國洲際交易所的油菜籽期貨一個月內就跌了超10%,薩斯喀徹溫省的種植戶直言“現在連買種子的錢都快賺不回來了”。
![]()
可就算損失這么大,加拿大起初還是沒松口,直到美國的“翻臉”徹底斷了它的念想。
特朗普之前就直言不諱“就是要收拾加拿大”。
加拿大本想靠談判挽回點損失,可沒想到一則廣告直接把特朗普惹毛了,安大略省花7500萬加元在美國投廣告,還剪輯了前總統里根批評關稅的講話,暗指加征關稅會損害美國利益。
巧的是,當時特朗普正因為“沒經過國會同意就加關稅”跟最高法院打官司,被這么一刺激,他當場就終止了所有談判,還反過來指責加拿大“用虛假信息干涉美國內政”。
![]()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這加稅操作本就涉嫌違法,按美國法律,總統加稅得經國會同意,但他好幾次都拿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當借口,說“國家處于緊急狀態”,直接繞開程序。
可就算知道特朗普不占理,加拿大也不敢反抗,誰讓它78%的出口都依賴美國,根本沒討價還價的資本。
這種“一邊被打壓,一邊還得順從”的狀態,讓它徹底陷入“越依賴越被動,越被動越依賴”的死循環。
![]()
破局嘗試
直到跟美國的談判徹底黃了,加拿大才總算反應過來,不能一棵樹上吊死啊。
總理直接公開說要搞“貿易多元化計劃”,目標是10年內把非美國市場的出口額翻一倍,而亞洲市場,自然成了重點。
這時候,它才把目光投向一直被忽視的中國。
其實從經濟結構看,中加的互補性本來就強,加拿大是典型的資源型國家,出口主要靠石油、天然氣、木材和農產品,科技附加值不算高,而中國作為全球工業大國,對這些資源剛好有穩定需求。
![]()
可偏偏因為常年“跟緊美國”,兩國貿易規模小得可憐。
但就算這樣,中國還是加拿大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從這也能看出美國“一家獨大”的壟斷有多夸張。
為了示好,加拿大最近的動作確實不少,外長專程訪華時,直接稱中國是“重要合作伙伴”,明說想深化合作。
緊接著就落實了行動,減免了部分建筑用鋼、包裝用鋁的關稅,總理更是好幾次公開提“希望跟中國搞高層會晤”,連薩斯喀徹溫省省長都親自帶隊訪華,想推動油菜籽產業的合作。
![]()
加拿大農業部長希思?麥克唐納后來也松口,說政府“正在考慮”取消對華電動汽車關稅,核心目的就是把之前斷了的農產品貿易重新接起來。
但美國的干預還在升級。
2022年美國牽頭搞了個“礦產安全伙伴關系”(MSP)聯盟,拉著加拿大一起加入,嘴上說要“減少對特定國家的礦產依賴”,可這聯盟成立兩年多,幾乎沒什么實際投資,反倒成了美國約束加拿大的工具。
最關鍵的是加拿大自己“沒決心”。
![]()
過去十幾年管道項目失敗,除了美國搗亂,也跟加拿大政府“沒主見、沒魄力”有關。
一遇到抗議聲浪就妥協,心里說不定還想著“跟美國做生意多省事,犯不著折騰”。
現在雖然喊著“貿易多元化”,但國內親美勢力的影響力還不小,阿爾伯塔省省長史密斯就坦言“得找跟美國談判的辦法,同時區分兩組貿易關系”。
這種“既想擺脫依賴,又怕得罪美國”的心態,讓這波示好更像“急眼后的權宜之計”。
![]()
結局預判
說到底,加拿大這陣子對華示好,更像拿我們當“籌碼”,潛臺詞其實是跟美國說“別再壓我了,不然我真找別人合作了”。
可美國壓根不吃這一套,畢竟加拿大的經濟命脈還攥在自己手里,石油、天然氣的出口渠道被鎖死,制造業靠美國市場活,連電力出口都跟美國綁在一起。
特朗普之前不屑地說“加拿大掀不起什么風浪”,這底氣,全來自加拿大的“依附性”。
對加拿大來說,真要破局,光靠“示好”遠遠不夠。
![]()
先得改改“政策搖擺”的毛病,過去一會兒跟美加稅,一會兒又對華示好,反復無常只會消耗信任。
還得有突破美國干預的魄力,比如把之前擱置的輸油管道項目重新推起來,真正打通跟亞洲的出口通道,更重要的是,得建立自己的貿易決策體系,不能再被美國的“緊箍咒”牽著走。
可從現實來看,加拿大的轉型注定難。
美國不會輕易放手這個“專屬原料采集市場”,MSP聯盟、環保組織的干擾、國會里的親美勢力,都是繞不過的坎。
![]()
而且加拿大這么多年養成的“對美依賴慣性”,也不是短時間能改過來的。
就像有分析師說的,“加拿大就像被綁在美國家門口的大樹,想往別處扎根,得先掙脫身上的繩索,可它連砍斷繩索的勇氣都還沒攢夠。”
或許加拿大是真的想改變現狀,但“依附型經濟”的積弊太深,美國的干預又無處不在。
這波“急轉彎”式的示好,到底是破局的開始,還是曇花一現的表演?答案其實很明顯,只要加拿大還沒勇氣掙脫美國的束縛,跟中國的合作就很難真落地。
所謂的“示好”,大概率還是會隨著美國的態度變化而“急剎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