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永安三年,洛陽街頭血光沖天。權臣爾朱榮被孝莊帝誘殺于明光殿,隨后爾朱氏全族被屠。民間傳言,這位權傾朝野的梟雄,曾私下雇方士施行 “奪運之術”,妄圖竊取帝王氣運,最終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
![]()
“奪人氣運”,這個游走在玄學與人性邊緣的概念,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有人視之為無稽之談,有人卻對其深信不疑。科學早已否定其超自然屬性,可為何至今仍有人癡迷?它究竟是純粹的迷信,還是藏著未被解讀的人性密碼?
一、巫蠱源流:從先秦方術到漢代體系
奪人氣運的說法,并非憑空出現,其根源可追溯至遠古巫蠱文化。先秦時期的《山海經》《楚辭》中,就有 “以咒術轉移禍福” 的記載,不過此時的術法尚未成型,更像是原始巫術的延伸。
到了漢代,這套術法逐漸形成完整體系。《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時期,方士盛行 “移災轉禍” 之術,通過特定儀式,將自身災禍轉移給他人,這與 “奪人氣運” 的核心邏輯一脈相承。
其操作方式極為隱秘,需獲取對方的生辰八字、毛發、血液等私密之物,作為 “媒介” 連接雙方運勢。漢代巫蠱之禍中,江充誣陷太子劉據用桐木人詛咒漢武帝,本質就是借 “奪運” 之名發動的政治迫害。
正統宗教對這種術法深惡痛絕。道教將其歸為 “邪道”,認為違背 “天道循環”;佛教則斥其 “破戒害生”,違背慈悲教義。但越是被排斥,民間對其的好奇就越強烈,畢竟誰都渴望找到改命的捷徑。
東漢《論衡》中,王充曾批判:“移禍奪運,虛妄之言也。” 可這種批判,反而讓術法更添神秘色彩。它從一開始就不是單純的迷信,而是與權力、欲望緊密綁定,成了人性貪婪的試金石。
二、歷史案例:被欲望吞噬的犧牲品
翻閱史書,不少權貴都曾深陷 “奪運” 的迷局,最終淪為欲望的犧牲品。除了爾朱榮,明代嚴嵩父子的故事更具警示意義。
嚴嵩掌權期間,權傾朝野,卻始終擔心地位不保。傳聞他聽信方士之言,在府中修建 “聚運閣”,暗中收集政敵的毛發衣物,企圖通過邪術竊取對方的官運。為了增強 “效力”,他甚至殘害孤兒,用其魂魄作為 “引子”。
可結局并未如他所愿。嘉靖四十一年,嚴嵩被罷官抄家,兒子嚴世蕃被斬首。《明史?嚴嵩傳》記載,抄家時發現府中藏有大量巫蠱器物,百姓皆言 “此乃奪運反噬之報”。
類似的案例還有清代的年羹堯。這位戰功赫赫的大將軍,晚年野心膨脹,私下請術士 “測算氣運”,并試圖用術法奪取雍正帝的龍氣。最終,他被賜自盡,家產抄沒,曾經的榮耀灰飛煙滅。
這些案例雖被史書渲染,真假難辨,卻傳遞出共同的警示:妄圖竊取他人運勢者,終將被欲望反噬。歷史學家孟森評價:“奪運之術,非禍人,實禍己。它讓掌權者迷失心智,最終自掘墳墓。”
朝廷對這種術法的打擊從未停止。《唐律疏議》將 “竊運蠱惑” 列為 “十惡不赦” 之罪,違者處斬;明清律法更嚴苛,施行者直接凌遲處死。可越是禁止,民間越是盛行,形成了詭異的 “禁而不止” 現象。
三、科學困境:為何無法解釋 “奪運迷思”?
現代科學早已明確:不存在超自然的 “氣運轉移”,奪人氣運本質是迷信。可為何它始終無法被徹底根除?甚至科學越否定,部分人越相信?
首先,科學無法解釋 “心理暗示” 的強大力量。心理學研究表明,相信 “奪運” 的人,多具有極端利己主義傾向,且對自身失敗缺乏歸因能力。他們將挫折歸咎于 “氣運被奪”,而非個人努力不足,這種心理暗示能幫他們逃避現實。
比如職場中,有人晉升失敗,不反思能力差距,反而堅信 “被同事奪了氣運”。這種認知雖不科學,卻能緩解心理焦慮。科學能證明其錯誤,卻無法消除這種焦慮帶來的需求。
![]()
其次,它折射出的社會問題,遠超科學解釋的范疇。奪運之術的盛行,往往出現在階級固化、上升通道狹窄的時代。底層民眾渴望通過 “捷徑” 改命,上位者則妄圖通過術法鞏固地位,這是社會矛盾的畸形體現。
就像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僵化,寒門子弟難有出頭之日,民間 “奪運” 之說愈發盛行。人們寧愿相信邪術,也不愿接受 “努力無用” 的現實。科學能否定術法的真實性,卻無法解決階級固化的根源問題。
再者,文化基因的影響難以磨滅。中華文化中 “命與運” 的哲學思辨,早已深入人心。儒家強調 “積德改運”,道家主張 “順道安命”,而奪運之術雖被斥為邪道,卻也是對 “命運可控” 的一種極端追求。
這種文化認知,讓 “奪運” 超越了單純的迷信,成了一種集體心理投射。科學能解釋其非科學性,卻無法剝離它背后的文化內涵,這也是它始終無法被徹底摒棄的關鍵。
四、現代變種:換湯不換藥的欲望游戲
進入現代社會,“奪運之術” 雖披上了新的外衣,內核卻從未改變。網絡上,“能量盜取”“運勢轉移” 的課程層出不窮,騙子借著 “量子力學”“磁場共振” 的名義行騙,收割著渴望走捷徑的人。
某社交平臺上,曾流傳 “偷別人的好運” 教程,指導用戶通過復制他人的朋友圈、收集對方的物品,實現 “運勢轉移”。盡管漏洞百出,仍有不少人深信不疑,甚至為此付費購買 “教程禮包”。
職場中的 “奪運” 更具隱蔽性。同事間的惡意競爭、學術中的剽竊抄襲、商業里的商業間諜,本質都是 “奪取他人成果”,與古代 “奪人氣運” 的邏輯如出一轍。只不過,工具從巫蠱器物,變成了電腦、文件。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分析:“現代版的奪運思維,本質是利己主義的延伸。它讓人放棄努力,轉而寄希望于巧取豪奪,最終腐蝕的是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邪教組織也利用 “奪運” 概念控制信徒,通過殘害他人 “提升自身能量”,給社會帶來極大危害。這說明,“奪運” 迷思從未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更具迷惑性的形式。
五、本質揭秘:不是迷信,是人性的試煉
其實,“奪人氣運” 是否真實存在,早已不再重要。它真正的可怕之處,不在于超自然力量,而在于它對人性的腐蝕。它像一面照妖鏡,映出人類對不勞而獲的癡迷,以及道德底線的淪喪。
從社會學角度看,它是階級固化的畸形產物。當努力無法改變命運,當公平正義缺失,人們就容易寄希望于邪術。反之,當社會充滿公平競爭的機會,“奪運” 之說自然會失去生存的土壤。
從文化角度看,它是對 “命運觀” 的扭曲。中華文化強調 “厚德載物”,認為運勢源于自身的修行與積德,而非巧取豪奪。奪運之術恰恰顛覆了這種智慧,誘導人走向急功近利的歧途。
科學無法解釋的,從來不是 “奪運” 本身,而是人性的復雜。它能證明術法的虛妄,卻無法消除人類對捷徑的渴望;能揭露騙局的真相,卻無法根治欲望的滋生。
就像古人早已明白的道理:“天道循環,報應不爽。” 這里的 “報應”,不是超自然的懲罰,而是欲望帶來的必然結果。沉迷奪運之術的人,終將因忽視自身努力,被時代淘汰;妄圖傷害他人的人,最終會被自己的惡行反噬。
六、結語:真正的運勢,藏在自身的修行里
如今,我們不必再糾結 “奪人氣運” 是否真實存在。它不過是人類在面對命運無常時,生出的一種虛妄幻想。真正能改變命運的,從來不是邪術,而是腳踏實地的努力與堅守道德的底線。
職場上,與其嫉妒他人的成功,不如提升自己的能力;生活中,與其抱怨運勢不佳,不如積累善行、沉淀自己。就像儒家所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這里的 “余慶”,不是上天的恩賜,而是努力與善良換來的必然結果。
奪人氣運的迷局,終將被理性打破。當每個人都相信 “正道可改命”,當社會充滿公平正義,這種邪術自然會失去生存的土壤。畢竟,天下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命運,唯有厚德,方能載物。
![]()
那些沉迷 “奪運” 的人,終究會明白:最可靠的運勢,從來不是從別人那里竊取,而是藏在自己的修行里。這或許就是科學無法解釋,卻被歷史反復驗證的真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