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美這輪過招之后,李顯龍對中國的看法,又往上提了一個新層次。
10月27日到28日,他以新加坡國務資政的身份在倫敦見了英方官員,還在查塔姆研究所的對話里,把亞洲國家看中國的方式說透了:不把中國當成默認的“安全威脅”,反而認它是“地理上沒法繞開的現實”,更是得好好合作的經貿伙伴。
![]()
李顯龍對中國的認知升級,始于對中美新一輪博弈態勢的觀察。10 月 24 日,吉隆坡的經貿磋商成為兩國實力碰撞的直觀窗口,這場恰逢關稅休戰協議到期前的談判,被外界視為 “戰略互信的試金石”。磋商中,中國通過強化稀土出口審批和引入 “最小占比規則”,在戰略資源領域展現出精準反制能力;而美國試圖施壓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重構供應鏈的努力,卻因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在馬稀土工廠高度依賴中國技術設備而受限。
![]()
這種 “相互依賴與戰略競爭并存” 的格局,讓區域國家清晰看到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不可替代性。數據顯示,中國 2024 年對東盟出口占比已升至 16.4%,而新加坡作為東盟核心經濟體,更是深度嵌入這一貿易網絡。
在磋商中的表現,尤其是中國避免 “脫鉤”、堅持務實合作的姿態,為李顯龍的后續表態埋下伏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磋商與東盟峰會同期舉行,中美均試圖向東盟展示 “負責任大國” 形象,這種背景下中國的克制與理性,被新加坡等國看在眼里。
![]()
查塔姆研究所的認知突破
10 月 27 日,倫敦查塔姆研究所的論壇現場,李顯龍以 “亞洲與歐洲安全形勢對比” 為切入點,拋出了對中國認知的核心觀點。他直言,歐洲因冷戰歷史和俄羅斯的存在,形成了明確的安全威脅認知并依托北約強化防御,但亞洲的情況截然不同 —— 絕大多數國家并不將中國視為威脅。
“中國是地區的一個大國,是地理上的客觀現實。” 李顯龍在對話中強調,亞洲國家與中國有著緊密的生意往來,“他們繁榮我們就繁榮,我們也希望更加繁榮”。即便存在南海爭端等雙邊問題,他也明確表示 “不必把它當成關乎生死存亡的事”,核心原因在于 “有太多利益牽涉其中”。這番表述較以往更為直接,不僅肯定了中國的區域地位,更點出合作共贏的本質訴求。
![]()
進一步以具體國家為例佐證觀點:日本雖與中國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和領土爭端,但仍保持大量貿易往來與投資;澳大利亞將中國視為最大出口市場,即便因地緣爭端產生摩擦,仍不愿切斷合作紐帶。對于新加坡的立場,他則通過 “回旋空間、行動自由和自主權” 的表述間接傳遞 —— 在中美之間保持戰略自主,通過多邊合作實現共同繁榮,遠比選邊站隊更符合小國利益。
10 月 28 日,李顯龍在與英國外交大臣的會晤中,再次延續這一立場,強調 “任何將世界劃分為不同勢力范圍的做法都不利于全球發展”,隱晦回應了美國試圖構建 “價值觀同盟” 的舉動。英國《金融時報》當天的報道指出,李顯龍的表態 “清晰反映出中美博弈后,東南亞國家對中國認知的新共識”。
![]()
數據與行動佐證:新加坡的務實選擇
李顯龍的認知升級,并非單純的言論調整,更有新加坡官方數據與合作行動作為支撐。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 4 月發布的《2025 東南亞態勢調查報告》顯示,56.4% 的東南亞受訪者認為中國是該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力量,這一比例遠超美國的 15.4%。盡管部分國家對中國經濟影響力存在擔憂,但合作仍是主流選擇。
![]()
雙邊合作來看,中新關系的深度發展成為李顯龍信心的重要來源。作為曾深度參與蘇州工業園區創建的領導人,李顯龍此前便多次以這一合作項目為例,肯定中國開放與發展的潛力。該園區作為兩國政府間首個合作項目,30 年間從 “池塘洼地” 成長為 “創新之城”,2024 年雙方更規劃了未來十年在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新合作方向。這種持續深化的務實合作,讓新加坡對中國的發展路徑與合作誠意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
10 月 30 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新元兌人民幣匯率報 5.4765,盡管短期略有波動,但過去五年雙邊貿易結算中人民幣使用比例已從 12% 升至 28%。貨幣合作的深化,背后是中新貿易額的穩步增長 ——2025 年前三季度,兩國貿易額達 890 億美元,中國連續 13 年保持新加坡最大貿易伙伴地位。這些數據,成為李顯龍 “經貿伙伴” 定位的最直接注腳。
![]()
東盟國家的集體立場呼應
李顯龍的表態,并非孤立的個體觀點,而是折射出中美博弈后東盟國家的集體認知轉向。10 月 26 日東盟峰會期間,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便公開強調 “東盟不會成為任何國家的代理人”,印尼總統佐科也呼吁美國通過包容合作而非對抗維護地區穩定。這種集體發聲,與李顯龍的觀點形成鮮明呼應。
《2025 東南亞態勢調查報告》揭示了更深層的民意基礎:53.2% 的東盟受訪者認為,應通過增強自身韌性與團結抵御中美壓力,而非選邊站隊。在經濟層面,東盟國家對中國的依賴度持續上升,2024 年 RCEP 框架下區域內貿易額同比增長 12%,其中中國貢獻了 32% 的增長份額。即便在安全領域,多數國家也傾向于 “管控分歧、保持合作”,而非將中國視為敵對目標。
![]()
結語
這種區域共識的形成,與中美本輪博弈中的表現密切相關。美國試圖以 “關稅大棒” 和 “安全承諾” 拉攏東盟,卻忽視了區域國家的經濟利益訴求;而中國通過基礎設施投資、數字經濟合作等務實舉措,持續深化與東盟的綁定。李顯龍的表態,正是對這種現實格局的精準概括 —— 承認中國的客觀存在,擁抱合作帶來的發展機遇,成為越來越多亞洲國家的理性選擇。
截至 10 月 30 日,李顯龍的倫敦之行已近尾聲,但他的言論仍在國際輿論場持續發酵。中美博弈的后續影響仍在顯現,而新加坡作為連接東西方的關鍵樞紐,其認知變化無疑具有重要的風向標意義。從 “地理現實” 到 “經貿伙伴”,李顯龍對中國的定位升級,不僅源于對中美實力對比的觀察,更基于對合作共贏本質的深刻認知。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格局中,這種立足現實、聚焦合作的理性視角,或許正是維護地區和平與繁榮的關鍵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